新浪博客

确定语素的方法——替代法

2008-03-25 13:44阅读:21,420
确定语素的方法——替代法:
确定语素的方法主要是替代法。所谓替代法,就是用已知语素替代有待确定是不是语素的语言单位。也就是对某个语言片段(一般是双音节)的各个成分进行同类替换。
例如要检验“汉语”,可以用已知语素进行双向替换:
汉语 英语 日语 口语
汉语 汉族 汉人 汉字
经过替换,可以发现,“汉”、“语”这两个语言单位都可以在不改变基本语义的情况下,分别同其他相关的语素组合。所以可以确定:这两个语言单位都是语素。能这样进行双向替换,说明双音节语言单位是两个语素。
再举个三音节的单位为例:
科学家 艺术家 思想家
科学家 科学书 科学城
这说明“家”是一个语素。“科学”是一个语素还是两个语素,可以再进行替换。替换的结果证明它是两个语素。

注意:
(1)有些语言单位只能进行单向替换,那就得视为一个语素。例如“啤酒”是一个语素(一个双音节的或多音节的语言片段,在替换时必须是两个或多个成分同时都可以分别被替换,否则这种替换法是不符合要求的):
啤酒 黄酒 白酒
啤酒 啤? 啤?
但是,“啤”可以在别的语言单位中替换出来,证明它也是一个语素:
黄啤 黑啤 生啤
黄啤 黄酒 黄花
这就是说,“啤酒”是一个语素,“啤”在“黄啤、黑啤、生啤”中是一个语素。同样的理由,“蝴蝶”是一个语素,“蝶”在“蝴蝶、粉蝶、幼蝶、彩蝶”中也是一个语素。但“蝴”和“蝶”合起来还是一个语素。替换的情况如下:
蝴蝶 粉蝶 幼蝶 彩蝶
蝴蝶 蝴?
br> 蝴? 蝴?
粉蝶 粉笔 粉末 粉刷

(2)在替换时,必须保持结构单位意义的基本一致。替代后的语素义同原来语言片段的语义要有一定的联系。比如:
马虎: 老虎 猛虎 幼虎 雄虎
马虎: 马车 马蹄 马尾 马匹
这样的替代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马虎”中的“马”和“虎”同“马车”、“老虎”中的“马”和“虎”在意义上并没有什么联系,无法保持结构单位的基本一致。其实,两者的读音也不一样。“马虎”的“虎”必须读轻声。“马虎”是一个双音节的语素,表达的意思是“草率、疏忽大意”。这一点,还可以从词的书写形式上得到证明:因为“马虎”有时也可写作“马糊”。
(既然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那也就意味着所有的双音节、多音节语素都是不能随意拆开的,一旦拆开,要么不能表示任何意义,比如拆开的“蜻”和“蜓”、“吩”和“咐”等等,要么表示毫无联系的另外的意义。比如“伶俐”作为一个双音节的语素是不能拆开的,“伶”和“俐”拆开后,“伶”只有形、音而没有义。当然,“伶”也可以组成“伶人”、“名伶”,但这个“伶”是指唱戏的演员,是一个语素,同“伶俐”的“伶”没有什么关系。此外,“伶”又可以作为音节构成“伶仃”、“伶俜(ping55)”(形容孤独)等联绵语素,一起表示“孤独”的意思,而这两个联绵语素中的“伶”也是不能自由替换的。至于成语“伶牙俐齿”这样拆开现象,可以这样解释:这种分离是有限的,两个音节虽然分开但互相呼应,双方仍然处在同一个沿用至今定型的组合之中。音译外来词的情况也是如此,比如“坦克”这个词是一个语素,一旦拆开,“坦”表示“平坦”,“克”表示“战胜”,同“坦克”这种功防兼备的武器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同样,“吉”和“普”、“沙”和“发”也都不能拆开。所以说,语素是不能切分的最小的意义结合体。)

练习:试用“替换法”证明“驼绒”是两个语素,“骆驼”是一个语素。
“驼绒”中的“驼”跟“绒”都可为已知语素所代替,也可跟已知语素组合,如:
(1)驼绒 平绒 呢绒 鸭绒
(2)驼绒 驼毛 驼峰 驼铃
(1)组说明“驼”可被“平、呢、鸭”替换,“绒”可跟上述语素组合,
(2)组说明“绒”可以被“毛、峰、铃”替换;所以“驼”、“绒”是两个语素。
“骆驼”中的“骆”和“驼”不能被替换,也就是说“骆”和“驼”不能跟任何其他语素组合,它不具备语素的资格。“骆驼”只能算是一个语素。
骆驼 ?驼 ?驼 ?驼
骆驼 骆? 骆? 骆?
总的来说,“骆驼”是一个语素,但“驼”在“驼绒”(驼毛、驼峰、驼铃)中是一个语素。

思考1:“替换法作为一个普遍接受的检验是否是语素的方法,它本身的科学性有没有可以质疑的地方?”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