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南普陀游记之二——大雄宝殿与大悲殿
2010-10-05 05:58阅读:315,828
三、大雄宝殿
南普陀寺的大雄宝殿宝殿题额是“佛目增辉”,供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尊佛”,中是“释迦牟尼”,东是“药师佛”,西是“阿弥陀佛”。宝殿金碧辉煌,构造精巧,樑顶雕有九鲤化龙,麒麟奔走,凤凰飞翔,都是用各色磁料剪砌而成,长年风吹日晒,颜色鲜艳不变。佛像都是半脱胎工艺漆泥贴金造象。高各一丈多,各个莲花座雕有释佛传记和三藏取经故事。释迦佛两旁,还有两位尊者,东边是大弟子迦叶尊者,西边是堂弟阿难陀尊者,前面是千手千眼观音。民间传说:古时有个老人,养了三个女儿,一天老人病了,需要人眼做药引子。大女和二女都不管,而小女自愿献出自己的眼睛,治好老人的病。此事感动了释迦牟尼,便创造了一个千手千眼观音来纪念她,并站在自己的面前。
大雄宝殿建筑,重檐歇山顶,燕尾脊,飞檐翘角,轻巧灵动,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脊上剪瓷镶有九鲤化龙.凤凰展翅.麒麟显瑞等图案,墙上有“清影摇风”“楚江秋呤”等山水花鸟画,壁上有“禅河淋浴”,“六年苦行”等释迦诞生的连环画,这又是闽南寺庙建筑的技艺。建筑材料也是闽南的石材,充分表现工匠的纯熟工艺。大雄宝殿是寺院的主体中心,崇闳雄伟,
1932年由住持转逢和尚重建,1955年重修。殿前石庭平展舒广,正中宝鼎香炉巍立,两侧白石宝塔高耸,显出广庭崇殿的庄严肃穆。体现了'闽南佛殿 |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四大特点:一、墙上有
'清影摇风
'、
'楚江秋吟
'等山水花鸟画,和
'神河沐浴
'、
'六年苦行
'等释迦牟尼诞生故事的连环画。二、屋脊是弯月起翘、紫燕凌空,显得轻巧灵动。三、构造精巧,技艺讲究,屋脊嵌有
'九鲤化龙
'、
'麒麟奔走
'、
'凤凰展翅
'等图案,都是剪瓷镶嵌而成。四、建筑材料取材本地花岗岩、青斗石,所有梁、柱、础、斗拱、栏干都独具特色。殿前两座报恩塔
1992年由信女李秀玲捐献。
大雄宝殿石柱上有副对联:“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普光被夏岛对太武以增辉。”据此对联可以看出:南普陀寺的历史可追溯至唐朝,寺庙对着南太武山。这就将寺庙开基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说得清清楚楚。也就是说寺庙的历史距今已有1200多年。五代即有宗师结庐而住,经释清浩改建称为泗洲院,宋初叫无尽岩。宋人滕翔有诗云:“海翻波浪绕群峰,无尽岩前此界空,不是灰心求佛者,片时难在寂寥中。”到了宋朝治平年间(1064—1067)重建复原名叫普照院、普照寺,元代至正年(1341)被废,明洪武(1368)才由觉光(断臂禅师)重建,明末又毁于兵火,清康熙21年(1875年),安徽池洲青阳人喜参和尚发心重兴,使山门增彩,寺宇重光,朝拜的人逐渐增多,康熙22年(1683),靖海侯施琅收复台湾后驻厦门,就普照寺旧址复建殿宇。施琅一直认为渡海东征时得到了菩萨帮助,为报恩特奏请皇帝复建并增建大悲阁,辟为观音菩萨道场,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相类比,改称为“南普陀寺”。聘请临济宗三十五世传人慧日法师为开山第一代祖师。慧日法师,俗姓贾,号东溟,浙江省天台县赤城人。此后,经历代住持僧如渊、景峰、省己、真衷、喜参等。
南普陀大雄宝殿后檐下有幅对联:“此地为普照旧基经尊侯改建,兹山如洛伽妙境奉古佛慈尊”
。这幅对联清楚地告诉我们南普陀寺是在普照寺的旧基上改建的,所以称今普照寺为南普陀的发祥地。普照寺正面观“普照寺”的匾额,由虞愚先生--当代著名的因明学家题写。
南普陀寺本来是由临济宗派一派世袭的寺岩,1924年,转逢和尚打破常规,改为十方丛林选贤制,不管哪一派和尚,只要有才能,都可以当选为本寺主持人。当时有名的会泉法师中选为第一任方丈,接着是太虚、常惺、性愿、觉斌、大醒、会觉、广心、慈舟、妙湛、圣辉等人相继主持,距今已有12任方丈了,现任主持是则悟法师。选贤制规定每任主持3年。

上图:大悲殿
右上:大雄宝殿。石柱楹联: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普光被夏岛对太武以增辉。
右下:十八罗汉分居东西两厢
|

|

|
五、大悲殿
大悲殿建于石砌台基之上,为清初由施琅将军创建,原称大悲阁,专供观音,原为砖木结构,1928年曾因香火过盛自然焚烧,1930年由住持太虚法师重建。1962年进行大翻建,主体改为钢筋水泥,保持斗拱堆叠但不承受重量,只作装饰。殿高20米,为三重飞檐,彩绘装饰,中心藻井由斗拱层层叠架而成,全用木料,不用一支铁钉,为国内同类建筑所罕见。造型巧妙,称“蜘蛛结网”。脊中立有一宝葫芦,分外庄严。殿为八角形,四面敞廊,南北上下,挺立于八边形花岗石台基上,稳重秀美。仰视藻井,别致美丽,富有典型的中国古寺院艺术建筑风味。殿顶的剪瓷、嵌瓷彩塑,有象征吉祥如意的仙女驾鹤,麟凤朝牡丹,飞檐上有蛟龙吐珠,昂首欲飞。附属的斗拱,雕梁画栋,而人物、莲花、走兽、飞鸟、鼠虎、草尾等,均以朱红色为底,以绿、黄和金箔点缀,鲜艳而不庸俗。
大悲殿内奉祀观音,殿内四尊观音菩萨造像。正面为火灾时抢救出来的原来双手观音,其余三面为48臂观音,姿态不一,各臻其妙。各臂各有持物,持物各不同,表现观音有不同的渡众悲愿;如手下伸,掌向上的叫“施无畏手”,象征能排除众生的一切恐怖畏惧;“持日手”能救眼睛暗无光明众生;“杨枝手”能除种种疾病;“空镜手”象征能成为大智慧;“空印手”象征能成为大辩才;“如意宝珠手”象征能使人富裕;“宝锋手”表示能得到上妙音声;“数珠手”象征能得到一切佛接引至极乐世界等。观音,原名“观世音”,梵文,也译“观音在”.“阿婆罗”,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世,简称“观音”。观音在印度为男身,佛经说,原为王太子,名不,成佛后是阿弥陀佛的左肋待,与右肋待大势至合称“西方三圣”。又说,观音是妙庄王的三女儿,名妙善,从小吃斋信佛,后削发为尼。妙庄王坚决反对,把她闷死。佛又把她复活于普陀山附近是一朵莲花上。从此,她发誓要超脱尘世之外,长出千手千眼,普渡众生,行善天下。千手千眼观世音,是佛教密宗的产物,寺院一般造型除固有的两手两眼外,左右仅各具20只手,每手也只有一眼,把40只手和40只眼,乘以佛教的'二十五有'(佛教术语,指教的25种智慧的变化),即变化出千手千眼来,千手表示护持众生,千眼表示观问世音。菩萨手中持的轮、螺、伞、盖、鱼、肠等法器,象征吉祥如意;刀、枪、剑、戟,是用来降妖伏魔的;双手托日月,则意味着佛法宏量。
大悲殿正门前有左右对称的两株菩提树,菩提”是梵文Bodhi(觉道)的译音。《西域记》载:“菩提树,即毕钵罗树,昔释迦牟尼佛坐其下成正觉,盖梵语BODHI之意,正觉也。在东印度视此为神树,特栽于寺院间,以纪念佛之成道云”。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