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阳台上》的“不和谐”,一场文艺情愫与观众的驳火

2019-03-05 23:28阅读:
电影《阳台上》在国际关系学院举行的发布会显然有些“失控”, 现场一位观众言辞激烈:“我用失望和烂片作为给你们这个片子的评价,想问下你们投资了多少钱?想用这个电影圈多少钱?”
《阳台上》的“不和谐”,一场文艺情愫与观众的驳火
一场文艺情愫与观众的驳火,就此展开——文艺片本就存在争议,而矛盾感正是期望观众感受的主题。
有人质疑“看不懂”,有人则回击“不要把电影当商品”,出品人兼主演周冬雨说:“难道是因为我不够美吗?”,导演张猛则诠释:“这部电影讲的是弱者无力地去捅向另外一个弱者,王锵扮演的是弱者,周冬雨扮演的也是弱者,这就是这个时代的东西”,“当时我们想要做一个‘不和谐’点儿的东西,可能你的理解是对的,可能我的这种表达让你感受到了。”原本想要的那个“不和谐”,却最终变成现实中的怒怼,或许,这是所有人没有想到的结果。
《阳台上》的“不和谐”,一场文艺情愫与观众的驳火
这部现实主义题材影片《阳台上》,改编自任晓雯同名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未完成的复仇故事”, 影片以上海老居民区发生的故事为背景,主人公张英雄(王锵饰)决心为父报仇,却对仇人女儿(周冬雨饰)产生杂情愫的故事。
《阳台上》的“不和谐”,一场文艺情愫与观众的驳火
那么,导演想要的“不和谐”是什么呢?跟随导演的镜头,在全胶片摄影中,观众穿过上海狭窄巷弄的老居民区、观望到了那些正在急速发展的大都市
中,被遗忘的角落——《阳台上》所遗留下的那一片“迷茫”——智商只有10岁的低智少女“陆珊珊”眼中一片迷茫,青春萌动的“张英雄”未来同样一样迷茫,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被生活割裂、隔离,无法同步时代的成长,但却在随风而生的情感中,走向相同的方向。
《阳台上》的“不和谐”,一场文艺情愫与观众的驳火
观众对影片的不适,一部分是对这种迷茫的无所适从,而另一部分,则来自痛感,一如影片中,曾经属于这座城市但并未跟上城市发展脚步的“原住民”对二次成长的抗拒,因为所目睹的,是走出舒适区的景状,那些在商业片中捕获的观影体验,此时被统统打翻,节奏、情绪、音乐甚至故事,就都不对了——本来是想提气的,结果看到的却是无能为力。
《阳台上》的“不和谐”,一场文艺情愫与观众的驳火
体会到了一个人群“成长的阵痛”,显然是没有快感可言的,但偏偏这就是生活的本质,是成长的本质,也是情感的本质,当然,接受或者抗拒,都是要走向未来所不可或缺的途径。
《阳台上》的“不和谐”,一场文艺情愫与观众的驳火
导演张猛的功力还是毋庸置疑的,之前《钢的琴》,现在的《阳台上》,故事都聚焦在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中,但又有穿越时光之感,仿佛重回自己的旧时光,那里城市已经不在,而两个“自己”一个生机勃勃另一个却止步不前,热情的等待着新的情感降临,颓靡的则在现实中逃遁,善良又凶猛,热切而迷茫,恐惧且试探,跟随却抗拒。
其实文艺强调的影片,在市场中的待遇依然不乐观,《地球最后的夜晚》的遭遇或可窥探一斑,《阳台上》不会是最后惹争议的一部影片,而文艺片的“成长”也同样任重道远。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