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三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有人把它归纳为“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困难就更受到人们的关注,他们作为学校一个特殊的群体,同样应得到全面的发展。国内很多教育专家在学生的发展问题上有独到的观点。郭思乐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说:“人的潜能无限,在于人是一个可以自我激励的系统。如果你有了成功的表现,你又受到激励,你就会走向更大的成功。而这种激励更多的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自己。”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用了很多篇幅论述了情感教育的作用:“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些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骛、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大量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仅取决于他的智商,还取决于他情意的发展。情意包括求知动机、理想和抱负、意志的坚定性、兴趣和情绪的稳定性、独立性、好胜心和自我意识等七个方面。”这些给我们在实施学困生转化研究中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国内外研究学困生教育,能给我们一些理论上的借鉴。国外的研究从很广的视角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分两大类:一类是先天性学习障碍学生,二类是后天受影响的有学习问题的学生。美国的Susanwinebrenner针对学生学习障碍的类型分析,提出了各种有效的教育干预策略,给一线教师为辅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克服障碍提供了很多有成效的建议,并认为给特殊学生贴标签使别人总从缺陷或者障碍的角度来看待他们,以至使他们丧失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因此要求对他们一视同仁。国内的研究则更多的注入中国的文化因素,从生理、教育、社会影响以及文化背景的各方面分析了学困生的成因,对于如何有效地转化也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教学策略。钟启泉从国外差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依据,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揭示现代差生概念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