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转载]北京最后一个没通电话的山村(不老屯山安口村游记)

2010-07-19 14:46阅读:10,009

您好,我是密云山安口村的村民,不过我已经搬出来10多年了,看到您写的东西我有些惭愧,从小我一直认为那个生我养我的家乡就是那么的破旧,什么都赶不上邻村,还有镇里。记得一年级是在村里读的而且是一个村的好多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一个老师一个教室里面,就像现在电视里面演的贫困山区一样,后来我们就必须到隔壁村子才有学上了。您说我们家乡的历史我就更是没有听说过了,记得家人从小就是捕鱼为生。不过您说的壮汉王凤友我知道,那是我叔叔。想念我的家乡

原文作者:eleven

山鸡十一游记

北京最后一个没通电话的山村
不老屯镇山安口村游记


山安口村――位于北京密云水库北岸的一个普通小山村,曾经因出土了石器、陶器而被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该地区就有人类居住。
[转载]北京最后一个没通电话的山村(不老屯山安口村游记)X



  距今4100多年前,该村南密云水库下的共工城遗址是原始部落时期尧的臣子共工(掌管手工业的大臣)流放居住的土城,是北京地区第一座古城。《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请流共工于幽陵。”而《括地志辑校
》则云:“故共工城在檀州燕落县界”。
然而,这样一个历史源远流长、《史记》中均有记载的地方,今日是否安在?是否仍有人类居住?还是早已淹没于密云水库之下?
  山鸡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借着08年十一假期,踏上寻访之路。
       [转载]北京最后一个没通电话的山村(不老屯山安口村游记)

  0810020700 本人与朋友驾车从北京城里出发,15分钟后驶上京承高速路,沿着高速路行驶了约30分钟,到达密云县城出口并驶出,高速路费30元。后按照路标指引驶进县城,并一直向北,驶往密云水库方向。
   自高速路进入县城,直到密云水库管理处前的丁字路口,将近10公里路程都是沿着京密引水渠东岸行进。京密引水渠――是将水库之水输入北京的唯一渠道,因此,它也是北京市近二千万人口的生命线。为了保护这无比重要的生命之水,北京市各级政府都投入巨资,沿途环保、绿化等;特别是密云当地政府和人民,为此更是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关停一切周边生产加工企业、搬迁库区范围内的村落和居民、停止一切库区水面旅游项目、以及对水库所辖区域进行封闭式管理等等;当我们看到数十米宽的引水渠两岸花园式的绿化建设,深深地为之感动,谢谢了――密云!
   当我们行驶经过密云密虹公园时,看到那飞架河两岸的彩虹桥,不由的想起那触目惊心、不堪回首的一幕:那是2004251945, 正在北京市密云县密虹公园举办的密云县第二届迎春灯展中,因一游人在公园桥上跌倒,引起身后游人拥挤,造成踩死、挤伤游人的特大恶性事故,共计37人死亡、37人受伤。
时至今日,虽然已过4年多,但是,每到每年的正月元宵节,都会有许多人都会聚集这里,沉痛悼念和缅怀在踩踏事件中遇难的故人。我每次经过此处,也同样心情沉痛,但愿那样的悲剧永远不在发生,祝愿密云人民在美似仙境的环境中生活幸福、安康。
     [转载]北京最后一个没通电话的山村(不老屯山安口村游记)

0900左右,我们来到了密云水库西岸的著名风景旅游景区――黑龙潭,并从此掉头向东,沿水库北岸前行近20公里,经过了不老屯镇;继续向东前行不到10公里,忽然看到了路边的指示路牌:“山安口村及永乐村”;我们不禁精神为之一振,按指示方向驶下主路,进入一条乡间柏油小路,十分钟后到达了永乐村,同时柏油路也就终止了;这时继续前行只有一条泥土小道,而且路面被雨水冲刷的沟壑纵横、泥洼满地,我们举目远望,向南应该是去库区――即山安口村的,但除了满山庄稼、荒草地没有人烟;我们不禁心中打鼓,难道在往前行就真的荒芜人烟,原著名的山安口也不复存在了吗?
山安口村――曾经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景秀美的村落。到发展到九十年代中期,村中一直保持有几十户人家的规模。该村位于密云水库北岸并向湖心延伸有数公里的半岛上。平时,该村是三面环水、北面与外接壤的半岛;一到丰水年,水库蓄水并向岸边湖滩地漫延,就阻断了山安口村北面与外面接壤的通路,因此,该村也就成为名副其实的湖心岛屿了。由于山安口村正好位于密云县城正北方向,是水库中水面最大、最阔之处,站在村中高处向南远眺,一眼望不到边,湖光山色,真乃人间仙境也。
九十年代中期,北京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将密云水库沿岸的村落整体迁徙,分别安置于北京通州、顺义等郊县,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密云水库之水的影响、甚至是污染。在此大背景之下,山安口村首当其冲,最应该被首先考虑的对象。但是,实施迁徙政策有一个大前提,即是按照自愿的原则予以实施落实。
本人在与山安口村中断了近十五年之久联系后,对该村的当年的境况、现状等等一无所知。因此,此次探索、寻访是具有极大的盲目性的,一切都是未知数。尤其眼下站在应该是通往该村的必经之路的路口,映入眼帘的一片荒芜景象,心中更是没底,对该村的境况更是无比的挂念······。

       [转载]北京最后一个没通电话的山村(不老屯山安口村游记)

    
我们停在土路中间犹豫不决,不得不向路边庄稼地里正在收玉米的老乡打听:往前走还有路吗?前面还有村吗?山安口村还有人吗?等等,正说着,只听见车后一阵摩托车声响,一位壮汉骑着一辆红色250CC摩托车从后面赶了上来并停在我们车旁,这时,原先在地里干活的老乡一见此人就大叫,“你们不是要找山安口村的人吗?他就是”!我们一听,真是喜出望外,迫不及待的向他问这问那······;壮汉一脸疑惑,几乎从未见有小轿车来这地方,而且还专门打听山安口村?这北京人是咋了,没事跑这穷山村干嘛?我们一看也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就请他带我们进村再说。
经过七拐八拐,若干次车底盘拖底、若干次艰难地从泥水坑中爬出,几公里的山村土路,竟走了近二十分钟,最后终于进入了一个只有几间农舍的小山村···山安口村。
我按捺住怦怦直跳的心,站在村中央,四下看了个遍,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啊···多么熟悉的乡村气息啊、多么熟悉的一草一木啊、多么熟悉的山山水水啊、久违了,我们终于又见面了!我看着、看着,不觉眼睛有点潮···,眼前仿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

    [转载]北京最后一个没通电话的山村(不老屯山安口村游记)

···那时,我还是一名尚在读高中的普通学生。一年暑假,和同学二人相约外出(当年叫社会实践体验生活),去哪也没目标,一路走、一路拦车搭顺风车;早晨从北京城里上路,已不知搭了多少顺风车,换了多少交通工具,也不知走了多远,反正一分钱没花,最后天快黑了,也实在拦不着什么车了,就搭了一辆马车,问车把式:天晚了,没地方去,上你们村住行吗?车把式说:当然了;问我们是什么地方人?我们说是北京的学生;车把式吃了一惊:你们从北京来?那你们是我见到的北京城里的第一人啊。当得知这地方是密云不老屯,也照实把我们吓了一跳,我们已经瞎跑出一百好几十公里了!真不可思议!
就这样,跟着马车,摸着黑,稀里糊涂的进了一个叫“山安口”的山村。在村长家住了一夜后,第二天清晨,我被公鸡的啼鸣吵醒了,起床出门一看,一下呆住了···这是什么地方呀:房前几十米是一望无际的湖水,水面上漂浮一层薄雾,湖中众多渔船撒网;回头一看:青山绿影,炊烟渺渺······,是梦里的仙境、是人间的天堂···,天下竟有如此梦幻般的地方······;在村里住了十几天,过了十几天的神仙般的日子,让我永生难忘,也暗立誓言:将来有机会,我一定再回这里···不老屯、山安口。
   
 “汪、汪、汪”,一阵狗叫把我从梦幻中拉回的现实中。我仔细的看着这个曾经拥有八十多户、四百多人口的山村,现仅存七户,二十多人;曾经鸡鸣犬吠、猪牛满圈、鸭鹅成群,现在仅看到一、二头驴、若干只鸡以及几只紧追着你不放的狗;曾经离村子几十米就到了湖边,每家都有自己的渔船,家家院门内外都晒晾着渔网;现在村边的水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长在原湖滩地上大片大片的庄稼,和在村前蜿蜒流过的潮河主河道,村旁的山体上距地面二十多米高的地方,清晰的留有曾经达到过的水位线;唉······,看到这些巨大的变化,我心中有些说不出的滋味。
     [转载]北京最后一个没通电话的山村(不老屯山安口村游记) 

   
   我们被邀请来到带我们进村的壮汉的家作客,经过聊天,得知他叫王凤友,当年我来山安口村时他才四五岁,对当年之事只是依稀印象,但当我提到一个个村中人名、特别是提到他的几个好哥们时,他一下热情起来,沏茶倒水、安排孩他娘做午饭,忙个不停,一时搞得我们到有些不好意思了。

     [转载]北京最后一个没通电话的山村(不老屯山安口村游记)



   边喝边聊,边吃边回忆,逐步我们对之前的疑问有了一些答案:原来,在九十年代中期,政府为了保护密云水库的纯洁,对沿岸及库区范围的村落人口进行了大规模搬迁,对搬迁后的区域实施了封闭式管理,沿水库周围架设了护网,严禁下湖捕鱼等等诸多措施;但是,根据自愿的原则,还是有少量村民因种种原因留了下来,如山安口村留下的还不到十分之一。
   迁出的人口,政府都给予了较好的安置,有房基地、土地,还有部分人进了城镇,从事着各行各业的事务;而且部分人现今也购置了商品房,子女接受的是高等教育,方方面面与北京城里人毫无二样。

    

     [转载]北京最后一个没通电话的山村(不老屯山安口村游记)

     [转载]北京最后一个没通电话的山村(不老屯山安口村游记)

    然而,留下没有迁走的这些人们,仍然重复着几十年不变的生活方式,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但是,我也非常欣喜的看到了一些变化:村民不在睡土炕,改睡床;不在燃用柴禾烧火做饭,而是烧煤、烧液化气(罐),甚至用上电饭煲、电磁炉等;家中电视、冰箱等应有尽有;出门、下地不在赶马车,而是骑摩托和开农用三轮车;这些都没有出乎我的意料,
    
    
本来嘛,不管怎么说这也是北京辖区啊。然而,让我最吃惊的是······村中没有通电话!!!这都什么年代了,也曾记得北京市一级政府曾经报告说,解决了所有行政村落的三通问题,即通电、通电话、通路;真是不可思议;然而,更让我吃惊、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我们与王凤友告别、准备离开相互留联系方式时,他留给我的是手机号码······!!!
在回北京城里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村落,夹在原始和现代二重社会之间生存,它的下一步会朝哪个方向发展呢?它的明天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还会一如既往的关注着的。

[转载]北京最后一个没通电话的山村(不老屯山安口村游记)

不老屯、山安口一日行感触颇深,但眼前最要做的是:将本游记的题目赶紧改了,应该是:“北京最后一个没通有线电话的山村”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