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物是人非”
王芳
相比于“物是人非”,有时候,沧海桑田,反倒多了几分温情,至少,一切都变了,没有什么令人牵念怀想,就像一切从不曾发生,又可以从自己处书写历史一样。
一脚踏进故宫,踩在那些青砖上,我脑海里反复出现的,便是这个更冷一点的词语——“物是人非”——当然,任何一处古迹都会令人想起这个词,无数人仰望过的同一片蓝天,无数人感喟过的同一片瓦,以及无数人驻足流连过的同一根柱子抚摸过的同一颗铜钉……那“无数人”,就是流动的河水,就是历史,就是今天,或者明天,然而,若说令人在人群里依然可使人听见过去时光的呼吸,感受到往来如织的人事纷芸,稍微安静一下,还几乎能看到那些来去匆忙满怀惶恐而又抱着希望的身影,还真的只有这里,故宫。郁达夫先生写“故都的秋”,“故”字里就透着老旧与萧瑟的味道,想来,“紫禁城”一名倒多了几分肃杀,少了些亲和,确实不如“故宫”来得平和,来得宁静,来得古旧、随和与悲凉,仿佛我们倒成了站在历史对岸的人,隔着远远的河,看对面火光冲天的厮杀。
虽然是夏季,南方正经历着高温与干旱,故宫却以它的烟雨迷濛迎接了我。
清晨,抬头望天,一色的灰濛濛,欲雨又晴的样子,长长的暗红色城墙外,有一处遗址就在路旁,人们既是奔着“故宫”而去,自然忽略了原本有的历史不是只有宫墙内的那一片,北京城处处都是争夺与杀伐之地,唯有有心者方能随自己的性情而停留于此吧?!漫步于槐树的落蕊之中,远远近近,京腔破空荡漾而来,迷人心魄——在旅人们奔波于各大景点忙于拍照时,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就在一声声悠长的京剧腔调里开始了。
游人再吵闹,人们的生活还是要继续,否则无数个日夜只能成为别人需要的背景。我以为,在还未进入宫殿之前,这闹中取静的歌声,真算得是北京城不可复制的真文化了!
有了平民从容生活的铺垫,只一墙之隔的帝王之宫就显得不那么令人望而却步了。我们穿过厚厚的宫墙时,即使再拥挤的人群也无法阻断我从那些砖墙里感受某种言语,更何况,推开铜铃大门,很快眼前便豁然开朗——雕龙的汉白玉廊桥,宏阔的广场,
王芳
相比于“物是人非”,有时候,沧海桑田,反倒多了几分温情,至少,一切都变了,没有什么令人牵念怀想,就像一切从不曾发生,又可以从自己处书写历史一样。
一脚踏进故宫,踩在那些青砖上,我脑海里反复出现的,便是这个更冷一点的词语——“物是人非”——当然,任何一处古迹都会令人想起这个词,无数人仰望过的同一片蓝天,无数人感喟过的同一片瓦,以及无数人驻足流连过的同一根柱子抚摸过的同一颗铜钉……那“无数人”,就是流动的河水,就是历史,就是今天,或者明天,然而,若说令人在人群里依然可使人听见过去时光的呼吸,感受到往来如织的人事纷芸,稍微安静一下,还几乎能看到那些来去匆忙满怀惶恐而又抱着希望的身影,还真的只有这里,故宫。郁达夫先生写“故都的秋”,“故”字里就透着老旧与萧瑟的味道,想来,“紫禁城”一名倒多了几分肃杀,少了些亲和,确实不如“故宫”来得平和,来得宁静,来得古旧、随和与悲凉,仿佛我们倒成了站在历史对岸的人,隔着远远的河,看对面火光冲天的厮杀。
虽然是夏季,南方正经历着高温与干旱,故宫却以它的烟雨迷濛迎接了我。
清晨,抬头望天,一色的灰濛濛,欲雨又晴的样子,长长的暗红色城墙外,有一处遗址就在路旁,人们既是奔着“故宫”而去,自然忽略了原本有的历史不是只有宫墙内的那一片,北京城处处都是争夺与杀伐之地,唯有有心者方能随自己的性情而停留于此吧?!漫步于槐树的落蕊之中,远远近近,京腔破空荡漾而来,迷人心魄——在旅人们奔波于各大景点忙于拍照时,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就在一声声悠长的京剧腔调里开始了。
游人再吵闹,人们的生活还是要继续,否则无数个日夜只能成为别人需要的背景。我以为,在还未进入宫殿之前,这闹中取静的歌声,真算得是北京城不可复制的真文化了!
有了平民从容生活的铺垫,只一墙之隔的帝王之宫就显得不那么令人望而却步了。我们穿过厚厚的宫墙时,即使再拥挤的人群也无法阻断我从那些砖墙里感受某种言语,更何况,推开铜铃大门,很快眼前便豁然开朗——雕龙的汉白玉廊桥,宏阔的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