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老架一路74式和83式有什么不同?
2014-02-02 20:03阅读:116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简介
陈氏太极拳老架简介: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以柔为主,柔中有刚。架式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堋、捋、挤、按为主,采、肘、靠为辅,运动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一气。练习时要求:以身领手,以腰为轴,缠绕圆转,虚实分明。以缠丝劲为核心,外表走弧形,内劲走螺旋。整套拳没有平面,没有直线,没有断续处,没有凹凸处,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浑然一圆,方为合格。
陈氏太极拳老架(亦称大架)系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所创,他在陈王廷创编的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一百零八式长拳的基础上,由博归约编排成现在流行的老架一路,二路(亦称炮捶),一路拳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其特点是:架势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动作以腰为主,节节贯串;一动则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运动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一气。
陈式老架一路,共74式。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常把陈式太极拳中的大架(亦称老架)74式与83式说成是不相干的两套拳,致使许多初学者迷茫,其实这完全是不了解其中原由的误解。
陈式大架一、二路自陈长兴以来历经陈耕云,陈延熙,至其曾孙陈发科已经历时百余年,陈公发科初来北京时教的就是74式。其早期弟子:侄
陈照丕,子 陈照旭,杨易晨,洪均生等皆习此,洪均生老师在“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书中就有记载。
陈公发科在长时间教学中逐步增加三个式子即:三换掌,退步压肘,中盘。此三式在整套拳中又重复一次就成了6式。另,背折靠与双震脚有动作而未单列成式。在63年“陈式太极拳”(沈家桢,顾留謦著)一书出版时均单列成式。原74式金刚捣锥即为收式。63版本又增加收式,因此74式就演变为83式了。
其实不管是74式还是83式都是陈公发科所传。陈公发科的中晚期弟子多习83式
如雷慕尼,李经梧,田秀臣,冯志强等老师。田秀臣老师直到1978年在北京体育大学录像时,三换掌只打了一换掌,这便反映了中期弟子在过渡中的痕迹。三换掌,退步压肘,中盘三式是陈公发科对陈式太极拳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的重要贡献,是具有强烈技击内涵的经验总结。它更加丰富了陈式太极拳,把陈式太极拳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一些人割裂历史,他们只说老架74式是陈长兴所传而不提它的传承脉络,更不提陈公发科的历史作用和从74式到83式的演变过程。数典忘祖好象已故150于年的陈长兴直接把拳传给他们似的。以此来显示其拳之古老。给自己扩大些生存空间。但是生存不能忘了祖宗。其实只有尊重历史尊重传统与前人,才能更好的规范和传播陈式太极拳。
陈照丕老师在其著的“陈式太极拳汇宗”一书的自序中写道:“余少习拳术,稍窥门径,嗣以远游经商。未得专纯研练,民十归里,复续前业。经延熙公,品三公,福生季叔指示,略有进境,愧鲜心得”。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知道照丕师主要从学于延熙公,品三公,福生季叔。但笔者认为其所学陈式大架更多的得益于福生季叔,即陈公发科。其理由如下:延熙公即陈延熙,陈公发科之父,照丕师之叔祖。洪均生老师在其回忆录中说:“我师(即陈公发科)自言。我有两兄。青年时因瘟疫流行,先后去世,我是父亲六十岁以后出生的。”由此可知,延熙出生于1827年。其寿为81岁。应故于1908年左右。照丕师“民十归里”延熙公已故去多年了。他所从延熙公指示应为离家前的少年时期。归里之后的陈式大架当为福生季叔所教。这从“汇宗”一书中的行拳脉络中一看便知。
老架一路74式.二路41式.
新架一路83式.二路71式.
陈式老架一路74式
陈式新架一路83式
第一式 预备式
|
第一式 起式
|
第二式
金刚捣碓
|
第二式 金刚捣碓
|
第三式
懒扎衣
|
第三式 懒扎衣
|
第四式
六封四闭
|
第四式 六封四闭
|
第五式 单鞭
|
第五式 单鞭
|
第六式
金刚捣碓
|
第六式
第二金刚捣碓
|
第七式
白鹤亮翅
|
第七式 白鹤亮翅
|
第八式 斜行
|
第八式 斜行拗步
|
第九式 搂膝
|
第九式 初收
|
第十式
上三步
|
第十式 前蹚拗步
|
第十一式
斜行
|
第十一式
第二斜行拗步
|
第十二式
搂膝
|
第十二式 再收
|
第十三式
上三步
|
第十三式
前蹚拗步
|
第十四式
掩手肱拳
|
第十四式
掩手肱拳
|
第十五式
金刚捣碓
|
第十五式
第三金刚捣碓
|
第十六式
撇身捶
|
第十六式 披身捶
|
第十七式
青龙出水
|
第十七式 背折靠
|
第十八式
双推手
|
第十八式
青龙出水
|
第十九式
肘底看拳
|
第十九式 双推手
|
第二十式
倒卷肱
|
第二十式 三换掌
|
第二十一式
白鹤亮翅
|
第二十一式
肘底捶
|
第二十二式
斜行
|
第二十二式
倒卷肱
|
第二十三式
闪通背
|
第二十三式
退步压肘
|
第二十四式
掩手肱拳
|
第二十四式 中盘
|
第二十五式
六封四闭
|
第二十五式
白鹤亮翅
|
第二十六式
单鞭
|
第二十六式
斜行拗步
|
第二十七式
云手
|
第二十七式
闪通背
|
第二十八式
高探马
|
第二十八式
掩手肱拳
|
第二十九式
右擦脚
|
第二十九式
六封四闭
|
第三十式
左擦脚
|
第三十式 单鞭
|
第三十一式
左蹬一根
|
第三十一式 运手
|
第三十二式
上三步
|
第三十二式高探马
|
第三十三式
击地锤
|
第三十三式
右擦脚
|
第三十四式
二起脚
|
第三十四式
左擦脚
|
第三十五式
护心拳
|
第三十五式
蹬一根
|
第三十六式
旋风脚
|
第三十六式
前蹚拗步
|
第三十七式
右蹬一根
|
第三十七式
击地捶
|
第三十八式
掩手肱拳
|
第三十八式
翻身二起脚
|
第三十九式
小擒打
|
第三十九式 兽头势
(护心捶)
|
第四十式
抱头推山
|
第四十式 旋风脚
|
第四十一式
六封四闭
|
第四十一式
蹬一根
|
第四十二式
单鞭
|
第四十二式
掩手肱拳
|
第四十三式
前招
|
第四十三式
小擒打
|
第四十四式
后招
|
第四十四式
抱头推山
|
第四十五式
野马分鬃
|
第四十五式
三换掌
|
第四十六式
六封四闭
|
第四十六式
六封四闭
|
第四十七式
单鞭
|
第四十七式 单鞭
|
第四十八式
玉女穿梭
|
第四十八式 前招
|
第四十九式
懒扎衣
|
第四十九式 后招
|
第五十式
六封四闭
|
第五十式
野马分鬃
|
第五十一式
单鞭
|
第五十一式
六封四闭
|
第五十二式
云手
|
第五十二式 单鞭
|
第五十三式
摆脚跌岔
|
第五十三式
双震脚
|
第五十四式
金鸡独立
|
第五十四式
玉女穿梭
|
第五十五式
倒卷肱
|
第五十五式
懒扎衣
|
第五十六式
白鹤亮翅
|
第五十六式
六封四闭
|
第五十七式
斜行
|
第五十七式 单鞭
|
第五十八式
闪通背
|
第五十八式 运手
|
第五十九式
掩手肱拳
|
第五十九式
摆脚跌叉
|
第六十式
六封四闭
|
第六十式
左右金鸡独立
|
第六十一式
单鞭
|
第六十一式
倒卷肱
|
第六十二式
云手
|
第六十二式
退步压肘
|
第六十三式
高探马
|
第六十三式 中盘
|
第六十四式
十字脚
|
第六十四式
白鹤亮翅
|
第六十五式
指裆捶
|
第六十五式
斜行拗步
|
第六十六式
猿猴献果
|
第六十六式
闪通背
|
第六十七式
单鞭
|
第六十七式
掩手肱拳
|
第六十八式
雀地龙
|
第六十八式
六封四闭
|
第六十九式
上步七星
|
第六十九式 单鞭
|
第七十式
下步跨肱
|
第七十式 运手
|
第七十一式
双摆莲
|
第七十一式
高探马
|
第七十二式
当头炮
|
第七十二式
十字摆莲
|
第七十三式
金刚捣碓
|
第七十三式
指裆捶
|
第七十四式
收式
|
第七十四式
白猿献果
|
|
第七十五式
六封四闭
|
|
第七十六式 单鞭
|
|
第七十七式
雀地龙
|
|
第七十八式
上步七星
|
|
第七十九式
退步跨虎
|
|
第八十式
转身双摆莲
|
|
第八十一式
当头炮
|
|
第八十二式
金刚捣碓
|
|
第八十三式 收式
|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