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吐槽篮球足球,不需要什么“资格”

2021-03-17 10:32阅读:
3月15日晚上,浙江稠州金租篮球队与新疆广汇队比赛。作为稠州队的粉丝,我感到尴尬的是,稠州队外援兰滋博格的犯规,而且一连两个犯规:先是带球往篮下攻时抬肘打到了对方防守队员——这次抬肘是故意的,因为此前因为两人对位,已经擦出了火气;对方队员倒地后,兰滋从他身上跨过去,真的是“伤害性不大,侮辱性很强”。作为一个稠州队的球迷,我感到很没面子。
我是稠州队的球迷,但不等于我就该认可稠州队队员的不当行为,为他们护短。或者说,正是因为我是稠州队球迷,我爱稠州队,才希望他们有一个好的形象,被CBA所有球迷尊重、喜爱。
兰滋博格的这次犯规,引来其他俱乐部球迷的吐槽,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北方某俱乐部球迷对兰滋的吐槽引来其他球迷的不满:你们的赵某某不也曾经从对方球员身上跨过去,怎么没见你们说他?这就是“双重标准”惹的祸。
“双标”来自“站队”。是谁的拥趸、粉丝,就无条件地替谁说话,不管他对还是不对,占理还是无理。
“站队文化”是当下体育文化和娱乐圈中的突出现象。体育“站队文化”这几天又达到一个高潮——篮球和足球打起来了。
这都是“吐槽大会”挑唆起来的。
3月14日,前国脚范志毅在吐槽大会上嘲笑周琦:“我上去用脚都能传给别人,你拿手都不行,姚明姚主席直接气得矮了半截。”这里有个梗:周琦在世界杯预选赛上把球给了对方。
嘲笑郭艾伦:“哎哟!我没搞懂,1分!拿1分啊!篮球只拿1分不容易的。”
前国手王仕鹏看不下去了,他接受媒体采访时反击说:“我特别纳闷,什么时候足球运动员都可以去评价我们篮球的好坏了。看的人都觉得好笑,其实郭艾伦和周琦都是比较尴尬的,我作为篮球人,看了之后是伤心难过和气愤的。”王仕鹏说这话的依据是,中国篮球在世界比赛中取得的名次要比中国足球好。
但是,王仕鹏的微博立即被众多足球迷攻陷了。网络是有记忆的。人们翻出老账:中国乒乓球成绩比中国篮球好多了,你王仕鹏还批评过乒乓球队呢?你还评论过NBA呢,难道你比NBA水平高?
中国足球在世界上名次不行,但范志毅当过英国水晶宫队队长,中国篮球运动员谁在外国当过队长?
如果体育评论要凭成绩论资格,那么只能是打过篮球才能评篮球,球迷和观众都没有发言权了?足球篮球不就变成业内人士的小圈子、自留地了?
一位好像有点知名度的评论员主张:
球员不要代表国家队吐槽另一支国家队,运动员应该“抱团取暖”——好像很维护国家队荣誉。但是,免受批评,国家队就有荣誉了?荣誉不是在赛场上拼来的?知耻而后勇,批评正是为了让他们不忘记自己是国家队员!有批评的声音,才是正常的、有利于国家队进步的环境。封闭起来,“抱团取暖”,拒绝批评,骨子里还是“站队思维”。
那么什么是批评、评论的资格?评论真的需要“资格”?
依我看,评论体育,或者评论其他行业、其他领域,不需要职业身份、职业成绩充当“资格”,什么人都有资格评论。
中国足球,不是足球业内人的足球,甚至不仅仅是足球迷的足球,而是全体中国人的足球;中国篮球也是如此。只要是中国人,都有权评说。中国的体育,不是小圈子里的事情,是公共事务,当然要由公众来评说。即使是有企业投资或赞助,但因为事关公平,事关社会风气,普通民众有权关注、有权评说。
即使是外国人要评说中国体育,你也没有理由不让他说,如果说你不是中国人,别来评价中国体育,那是要被当作国际笑话的。
谁都有批评、评论足球篮球的资格,但不一定都有评论的能力。评论的基本能力有这样几项:一是凭事实说话,不编造,不捏造,不歪曲;二是讲道理,讲道理就是讲逻辑,不胡搅蛮缠。三是懂得评论对象的基本知识,不至于“外行指导内行”。
现在很多事情引起的评论,往往是争论;争论是比较激烈的讨论,因此,强调这两项所谓“资格”,只是希望讨论取得尽量好的效果而已。现在,不讲事实,不了解某个话题的基本状况,不负责任的胡说八道比比皆是,甚至连谩骂、侮辱的言辞都不受禁止,评论讲资格,根本无法实施。
好的评论,需要一定的认知水平;看懂评论也一样。范志毅吐槽篮球时,同时也在吐槽足球:“他们(指篮球)能差成什么样?能让中国足球还拯救他们?”明显是在自嘲足球。范志毅与杨鸣互怼,同样表明两人都愿意听对方吐槽自己,这也是一种自嘲精神。
某大社发表评论说:“自嘲精神是一种选择,但在自嘲之后千万别忘了自省。”作者恐怕是弄颠倒了——不经过自省,怎么会自嘲?不自省的人,才会拒绝批评,也不作自我批评。基本的因果关系都没弄明白,照样有评论他人的资格。这容易让抵制批评者抓到抵制批评的理由。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