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拉丁学名:Acorus
tatarinowii),属
天南星科、
菖蒲属禾草状多年生草本
植物,其
根茎具气味。叶全缘,排成二列,
肉穗花序(
佛焰花序),花梗绿色,
佛焰苞叶状。根茎常作药用。
生长于海拔20米至2600米的地区,多生在山涧水石空隙中或山沟流水砾石间(有时为挺水生长)。花果期2-6月。
少时印象中的菖蒲,是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的。每年的屈子纪念日,江南一地家家孩童都要挂香囊、食粽子,户户门前都要挂上一串串绿色剑条的长叶,刚从河塘里出来,还充沛着浓浓的泥香。祖母告诉我,这是菖蒲叶,可以驱蛀虫辟邪气。于是便认识了此君,犹如门神般守护于庭前,直到秋冬天寒叶渐枯萎,便不知所踪了。
前些年偶尔得赏一幅古画,看到其间案头清供上一盆青葱翠碧的草丛,绿而幽,清而短,远而雅,画尽天然朴素之美,询问藏家得知也是菖蒲,一时竟不明白了。好在这几年植菖蒲在古玩文化圈开始逐渐盛行,成为时尚的江南七雅之一,其余六雅分别为弹古琴、品普洱、着唐装、听昆曲、燃沉香、习密宗,于是囫囵吞枣,也慢慢知晓一二了。
国人将菖蒲作为观赏类花草来种植始于西汉,六朝时《三辅黄图》中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树,有菖蒲百本。”而将菖蒲移于盆盎之中,制成盆景者,据说在唐代便有了,到宋代已极为盛行。苏轼、陆游、吴怿等著名诗人都曾作过咏菖蒲的诗词。明清文人喜赋闲隐居,倾心于悠闲优雅的生活,栽养菖蒲一时成为热衷。清代文人陈淏之著有《花镜》,其中有菖蒲详细记载:生于池泽者泥菖也,生于溪涧者水菖也,生水石之间者石菖也。叶青长如蒲兰,有高至二三尺者。叶中有脊,其状如剑,又名水剑。其根盘曲多结,亦有一寸十二节至二十四节者。仙家所珍。惟石菖蒲入药。品之佳者有六:金钱、牛顶、虎须、剑脊、香苗、台蒲,凡盆种作清供者,多用金钱、虎须、香苗三种。性喜阴湿,总之用沙石植者叶细,泥土植者叶粗。
别看小小一草,可是价值不菲。张恨水先生在《山窗小品》中说:“战前下江大都市中,上等石菖蒲一盆能售一二元,即阴丹五尺至一丈,合以今日市价,令人舌矫不下也。”阴丹即
“ 阴丹士林
”的省称,是民国时颇为流行的旗袍布料。文中又说:“若遍寻谷中,可得数百丛,设化此地为上海或北平,又倒缩时间七年,则张先生富矣。”三十年代的北平,一银元可以买六斤好猪肉,如此作一比较,足可见得在晚清民国菖蒲是清贵之品。近日见网络中多有售菖蒲者,价格均不低。杭州一家售金钱蒲网店,居然每盆索价三百多元。
掘草
一直挺羡慕植菖蒲的那股风雅味,也想在书房中种上一盆。某日与藏友杨兄闲聊,无意间他倒提供了一个极佳线索。杨兄也是莳兰好手,每年冬春都要上山掘兰,说往年上山时曾于溪涧处见过大片丛生石菖蒲,野逸清气,香沁腑脏。于是商定趁休息日同赴上山,自给自足掘些菖蒲回来。
双休日天公作美,与杨兄各携幼子,并带上掘草工具若干,驱车前往东郊之长岗山。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此山脚果有一座小庙,寺名茹侯。茹侯者,原定海城隍也。宋宝庆《昌国县志》载:惠应庙,县南城内。世传庙神茹侯,本邑人。今茹侯村,期所居也。英烈忠毅,生有殊绩,没而入祠之。传说茹侯庙建于唐宋时期,翁山县、昌国县富都乡设二里:德行里、鼓吹里,村二:甬东村、茹侯村,清代此庙迁至定海城东长岗山下东湾村现址,尚存旧时门神和戏台藻井,令人印象深刻。沿庙上行,却毫无冬日山林之颓态,又无春夏草木繁盛山路难行之烦扰,一路层林尽染尽收眼底。过片竹林,便见一条山涧,溪水若隐若现。沿涧而上,七曲八折,有一处开阔平坡,溪水在此迂回形成塘地,其间绿茵丛丛,苍翠茸茸,果见大片菖蒲也。
幼子一时欢呼雀跃,飞奔而往,令人莞尔。已是初冬,溪水不盛,我与杨兄叮嘱再三,便分头寻觅可入盆莳植之菖蒲。以前曾听杭城藏友介绍,溪涧之间多见石菖蒲,虽不及虎须、金钱等名品,但也有叶短而细之佳品可栽,而且其中往往可以寻觅附石而生之多年老菖蒲,草石共生,形态各异,是入盆之绝佳品种。细细翻找,溪中多见大丛草菖,叶片阔大,生机盎然,但不是我们的目标。而涧壁之间,常有小丛菖蒲生长,不仅姿态千秋,而且因水土不及,叶细如丝,迎风招展,尤其美观。看准一丛,便小心翼翼地上前掘采。没想到蒲根入土很深,用小铁锹一点一点细细抠出。蒲之根青而节生,犹如老蚕横卧,据说以九节为宝,我数了一数,仅四五节小根。不过旧时将此根节于端阳午时和雄黄舂碎下酒,便成有名的蒲节酒了。不多时,一丛菖蒲便连草带根从涧壁间被掘出,捧于掌中视之,心之快慰无以言表。
此时顾及他人。孩子们草草拔了数丛菖蒲,也不管叶大叶小根多根少,乱七八糟丢在塘边,兴趣早转移到寻找溪涧石下小蟹了,又大呼小叫地相互泼水嬉戏。杨兄认真,还在围着一大丛又茂盛又型佳的菖蒲研究,准备整锅端了。我沿涧上行,意外在水中觅见一小丛细叶菖蒲,根节牢牢附在一块鹅卵石上,很轻易地便取而入袋。稍往前行,又见一附石菖蒲,此石如砖瓦之大,奇形怪状,瘦漏之处满身沙砾苔藓,一丛老菖蒲沿根而附,几乎包罗了整块石头,生命力强,叶形舒展,形成草石浑然一体的奇特效果。费力掘出,从不同角度观察都是浑然天成的一桩盆景。忙唤来杨兄共赏,他也啧啧称奇。
几经来回,各有收获。孩子们没抓到石蟹,却掘到几株不知名的小树苗,长满红艳艳的果子,非常漂亮。杨兄除了满满大袋的菖蒲,还掘到一株老根雀梅,长相奇怪,可以载培作盆景造型。除了菖蒲,附近还有大片的野生水仙,郁郁葱葱,还未开花,只是过于高大无法栽种,但唤来两子教之,也算给他们上了一节生动的生物科学课。不知不觉已是正午,于是收拾行装满载而归。
石菖蒲的确自古就为人们喜爱,其栽培历史十分久远。在公元前6世纪之前的《诗经》中,就有“彼泽之坡,有蒲与荷”的记载,在《礼记·月令篇》中亦有“冬至后,菖始生。菖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的记载。历代文人也多有吟咏石菖蒲的诗作。如诗人杜甫的“风断青蒲节,碧节吐寒蒲”,姚思岩的“根盘龙骨瘦,叶耸虎须长”,陆游的“根盘叶茂看愈好”等诗句,都描绘了石菖蒲盘根错节,叶纤细多节、青绿可爱之态,置案头清供,当然潇洒有情趣。此外有诗人戚龙渊作诗云:“一拳石上起根苗,堪与仙家伴寂寥,自恨立身无寸土,受人滴水也难消。”更是写出了石菖蒲盘根结节屹立于山岩石缝之中的风骨气节。
又有诗曰:“古涧坐菖蒲,根瘦节蹙密;仙人教我服,刀匕蠲百疾。阳狂华阴市,颜朱发如漆;岁久功当成,寿与天地华。”说的是石菖蒲的根茎入药,服之可红颜黑发,延年益寿。至于说是“仙人教服”,这其中还有一段传说。
古籍《神仙传》中记载:有一次汉武帝(刘彻)上嵩山,至山顶,忽然看见眼前一人,身高二丈,耳长垂肩,仙风鹤须,气度不凡。汉武帝急忙屈万驾之尊,上前施礼并问道:“仙者是何方人士,怎么会来到这里?”
只听此老者回答说:“我是九嶷山中人也。听说中岳山(五岳之中,嵩山为中岳)山顶的石头上,生有一种草叫石菖蒲。此草一寸九节,吃了它可以长生不老。所以特地到这儿来采集它。”说完之后,突然不见了。
汉武帝刚听完老者的话就突然不见了人,心中顿时大悟,他对左右侍臣说:“这个老者并不是自己想采食菖蒲,而是特意来告诉朕的。”
《神仙传》中的这段记载虽然纯属传说,但服食石菖蒲确实可以耳聪目明、益智宽胸,去湿解毒。《本草》中记载:“石菖蒲一寸九节者良。”宋人王敬美云:“菖蒲以九节为宝,以虎须为美,江西种为贵。”《群芳谱》记载养菖蒲的口诀是:春迟出,夏不惜,秋水深,冬藏密。又云:“添水不换水:添水使其润泽,换水伤其元气。见天不见日:见天挹雨露,见日恐粗黄。宜剪不宜分:频剪则短细,频分则粗稀。浸根不浸叶:浸根则滋生,浸叶则溃烂。”说的是栽养之道,却也道出了石菖蒲的独特个性及其与保健的关系。
栽种
栽种菖蒲,又是一门深奥而又雅趣的学问。北宋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途经湖北大冶慈湖,曾采得菖蒲数本,写下《石菖蒲赞》:“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发展到明清时期,菖蒲成为文人雅士书房案头的清供,对盆、形、栽等诸多方面更加讲究。尤其是以蒲附石的栽种法流行一时,书籍中皆有记载。明代王象晋在《群芳谱》上记有养石上蒲法:“芒种时种以拳石,奇峰清漪,翠叶蒙茸,亦几案间雅玩也。石须上水者为良。根宜蓄水,而叶不宜近水。以木板刻穴架置宽水瓮中,停阴所,则叶向上。若室内即向见明处长,当更移转置之。”近代名人沈荫椿先生的《微型盆栽艺术》也有菖蒲一例:水性的玲珑拳石之上,年深日久,则愈生愈密,入夏后经多次剪短叶丛,叶片渐趋短细,尤其钱蒲类,衍生繁密,墩墩罗列,细碧洁净,分外逸致。”回家以后,翻箱倒柜找出旧藏的几只清民紫砂老盆,又觅出数枚旧岁莳养水仙剩下的雨花石,洗根去土,以石拥其根部,水培而成。这般劳劳复复,栽种数盆,果是自古名草,入盆即雅形初见。其余菖蒲,赠予同好藏友,皆大欢喜。
这几日,纷纷众友各用手段,将菖蒲盆栽后摄影发布微信,一时成为圈中热点。其实,菖蒲莳养也是一件费力之事。昔人种菖蒲有种诀云:“春迟出(春分方出),夏不惜(四月十四菖蒲生日,用竹剪去净,自会生长,不必爱惜),秋水深(深水养之),冬藏密(须藏密室)。”又忌诀云:“添水不换水(添者虑其干,不换存元气),见天不见日(见天沾雨露,见日恐焦枯),宜剪不宜分(频剪须细,或逐叶摘剥更妙,多分则叶粗),浸根不浸叶(浸根则润,浸叶则烂)。”如果养得妙,据说石菖蒲还会开花。古诗有云:莫讶菖蒲花罕见,不逢知己不开花。《梁书》载:“太祖皇后张氏尝于室内忽见庭前菖蒲生花,光彩照灼,非世所有,后惊异之,谓侍者曰:汝见否?皆云未见。后曰尝闻见菖蒲花当贵,因取食之,生高祖。”《风俗通》中也说:“菖蒲花难见,人得食之,长年。”据说苏东坡盆中菖蒲莳养数年,忽开九花,人以为瑞。李白先生在《嵩山采菖蒲者》中吟曰:神仙多古貌,双耳下垂肩。嵩岳逢汉武,疑是九疑仙。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
同掘菖蒲者杨兄更绝,其子正学国画,于是盆栽菖蒲用以绘之,居然也带几分古意。其实,菖蒲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自古即是历代画家笔下的常客,石涛、八大、金农、罗聘、齐白石等等都给她画过像。江南一地画风更甚,常能在晚清民国的清供图中见到菖蒲身影。吴藕汀在《十年鸿迹》中说:“百年来,我见过嘉兴画蒲石者,有文後山、朱梦泉、吴秋农、蒲作英、郭晓楼、张唫逋诸人。”如今以草入画,一方面可以追慕古人雅趣,另一方面也是让孩子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熏陶的一个妙法啊!
古人赞美菖蒲“有山林气,无富贵气。有洁净形,无肮脏形,清气出风尘以外,灵机在水石之间,此为静品,此为寿品,玩者珍惜。”据说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是菖蒲生日,居然已有嘉兴、上海、苏州等菖蒲爱好者共同在倡办菖蒲会,举办馆藏菖蒲作品展、出版菖蒲专辑、举办“菖蒲雅集”,弘扬菖蒲文化,可谓热闹。有位爱好者在网上发布了一条介绍菖蒲生日和莳养历史后,嘉兴月河一时间居然菖蒲卖光,可见传统文化所孕育的商机。如此,菖蒲又哪里仅仅是时人眼中的普通小草呢?
金钱蒲,又称钱蒲、菖蒲、石菖蒲;根肉质,气味芳香;分枝丛生;叶片厚,较窄小,芳香,手触摸之后香气长时不散,因谓“随手香”。多生长于湿地或石上。根茎可入药。产福建、浙江、等地,生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水旁湿地或石上。各地常栽培。
金钱蒲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根茎较短,长5-10厘米,横走或斜伸,芳香,外皮淡黄色,节间长1-5毫米;根肉质,多数,长可达15厘米;须根密集。根茎上部多分枝,呈丛生状。叶基对折,两侧膜质叶鞘棕色,下部宽2-3毫米,上延至叶片中部以下,渐狭,脱落。叶片质地较厚,线形,绿色,长20-30厘米,极狭,宽不足6毫米,先端长渐尖,无中肋,平行脉多数。花序柄长2.5-9(-15)厘米。叶状佛焰苞短,长3-9(-14)厘米,为肉穗花序长的1-2倍,稀比肉穗花序短,狭,宽1-2毫米。肉穗花序黄绿色,圆柱形,长3-9.5厘米,粗3-5毫米,果序粗达1厘米,果黄绿色。花期5-6月,果7-8月成熟。
金钱蒲常做案头清供,在室内放置在案头供观赏的物品摆设,主要包括各种盆景、插花、时令水果、奇石、工艺品、古玩、精美文具等等,可以为厅堂、书斋增添生活情趣。清供也是国画中的常见题材。
比如冬天在家里养上盆石菖蒲、水仙花,甚至小时候养的蒜苗盘子,都可以算作案头清供的古风遗存,只是没有文化人那么讲究罢了。
清供的起源得从祭祀说起。清供源于佛供,回溯魏晋时期的兰亭雅集: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风雅集会,即“修禊”,这种古老的民俗,为的是洗去冬日尘埃,感受春意。树丛中有人煮茶,有人弄酒,石头上放着一瓶花,就成了曲水流觞,那些花瓶,杯盏也成了清供摆设的雏形。清供的完整体系产生于汉唐以后,唐宋时期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佛教传至日本后,也把“禅房供花”的佛供礼仪带去,成为古时家居里祭拜神佛的场所.
世上也分“有名之供”和“无名之供”。有名之供,可按节日分,如岁朝清供,瑞阳清供,中秋清供等;亦可按礼俗分,如寿诞清供,婚喜清供,成人清供等。无名之供,是在非节日之时随心无来由地摆上几样物什,比如有朋自远方来,送了水果,盆栽,主人便找相配的果盘花案来“供奉”。
金钱蒲、虎须菖蒲、野生石菖蒲;
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载:乃若石菖蒲之为物,不假日色,不资寸土,不计春秋,愈久則愈密,愈瘠則愈细,可以适情,可以养性,书斋左右一有此君,便觉清趣潇洒。其种有六曰:金钱、牛顶、虎须、剑脊、台蒲、翠筠。
石菖蒲自古就为文人喜爱,常作案头清供,且多有吟咏诗作传世,记忆最深的是金冬心的《菖蒲图》题识:石女嫁得蒲家郎,朝朝饮水还休粮。曾享尧年千万寿,一生绿发无秋霜。
植石菖蒲源于去年得一古石盆,潘汶汛言可植几丛老虎草,有点象老虎胡子那样的,手拂拭过会有异香,很难养,也不好找,一种挺名贵的草。让我很想看看它的模样。后来王柏告知学名应该叫虎须菖蒲。虽对菖蒲品种还分不清,确早有莳养一盆的想法,清供于案头,绿叶扶疎,清香袭人,必悦目赏心。
近日得石菖蒲。叶短而阔,一团蒲草若铜钱大,青翠诱人;虎须菖蒲是王衍在嘉兴所购,叶片比金钱蒲细很多,一小丛一小丛的,看实物确和汶汛所描述一致;山野溪石间的石菖蒲,短叶披垂,是王衍金峨禅寺之行挖来,他说寺庙旁生长的植物自有佛性;又说,就是桐树天天听和尚诵经、敲鼓,斫成琴,音色也比别处的要好。让有佛性的菖蒲来熏染安斋里的俗身吧。另外还见过池塘边的水菖蒲,长叶如剑气凛凛,故有称“蒲剑”,非典时期曾挖来植於室内避杀邪气。当然水菖蒲与石菖蒲自非一家,石菖蒲最适合案头清供。
感觉植菖蒲用古代石盆最相宜,最有古意,惜菖蒲株形小,手边没合适的,于是选购了几个紫砂小盆与营养土先植上,昨晚装盆,愈加好看,又向柏请教了下如何养护,略作记录。种植时最底下铺砂,再是泥炭土、珍珠岩一比一的份,然后是加腐殖土,成各占三分之一的混合土,保持疏松的土质,若上面全用泥炭土会太松,压不实,浇水会跑。栽后浇足水,置于阴凉处,保持湿润,放置于早晚有散射光照的湿润处为佳。菖蒲喜湿润,忌干旱。日常浇水以保持盆土湿润为宜,浇水过多,易造成叶黄。若非天气干燥,大约两日喷洒叶子一次水就行,夏季气温高,可酌情增加,夜间让其沾露水,可保持翠碧。另虎须菖蒲需修剪,到夏季剪短叶丛,可使新叶繁茂而显细小,让株形美观,达到理想的观赏效果。
《群芳谱》记载:“春迟出,夏不惜,秋水深,冬藏密。”又云:“添水不换水,添水使其润泽,换水伤其元气。见天不见日:见天挹雨露,见日恐粗黄。宜剪不宜分,频剪则短细,频分则粗稀。浸根不浸叶,浸根则滋生,浸叶则溃烂。”说的就是种养之道。菖蒲是文人书房清供上品,在清至民国的清供图中多有所见,,宜入画,也宜入诗。如今案头各类文房罗列,又添菖蒲,清香绿意,把玩之余遥想古人情怀,令人生欢喜心,亦有脱俗意。
石菖蒲之小型变种,全株有异香,叶长约4-10厘米,常作清供,俗称“随手香”。古人视石菖蒲为一种“不假日色,不资寸土,不计春秋”的奇异植物,其叶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它忍苦寒,安淡泊,与清泉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苏轼《石菖蒲赞并序》云:“……凡草木生之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苇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则槁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于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
所谓“钱蒲”,盖因植株呈环形舒展,中间根部圆形可置放铜钱一枚。钱蒲种植,古人总结为:“春迟出,夏不惜,秋水深,冬藏密。”意即,春分之后移出室内,农历4月14日菖蒲的生日,剪叶宜净,切勿爱惜;秋燥浇透水;冬天避冰害。“添水不换水,见天不见日,宜剪不宜分,浸根不浸叶。”因为“添之滤其干,不换存其元,见天沾露水,见日怕焦枯。频剪则叶细,多分则叶粗;浸根则润,浸叶则烂。”
种植方法
常在9~10月进行分株种植,即除去枯黄老叶后,将植株分为5~10个分蘖的小株,然后种植浇水。株行距30厘米左右,一二年可长成茂密的植株通。由于石菖蒲喜阴湿环境,冷凉湿润气候,耐寒,忌干旱。以沼泽、湿地或灌水方便的砂质壤土、富含腐殖质壤土栽培为宜。
石菖蒲盆景销售联系电话13799166130 QQ
583025144
石菖蒲的养殖方法
1、摆放位置 野生菖蒲生长的自然环境为山涧潮湿的岩石上或山谷湿润的土壤中,所以家庭种植时宜将其摆放在中等强度的光亮处。
2、温度 室内栽种的菖蒲在一般室温下生长良好,也可以忍受4℃的低温。
3、浇水
菖蒲需要大量浇水,保持盆土彻底湿透,因植物喜潮湿,可以将花盆全年置于有湿石子的浅碟上;天气较热时还要向植株喷水,以增加湿度。
4、施肥 生长期间每半个月施标准液肥一次。
5、上盆和换盆 宜采用排水性良好的培养土栽种。如果植株叶丛已经挤满花盆,则可在春季换盆。
6、繁殖 家庭种植常采用分株繁殖法。在春季或夏季,将叶丛长得过挤的植株分开,换盆栽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