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风声】怎么去爱我们这个时代的“天才翻译家”

2022-01-24 11:38阅读:
【风声】怎么去爱我们这个时代的“天才翻译家”
来源:风声 作者:张丰


【风声】怎么去爱我们这个时代的“天才翻译家”
杭州男子金性勇的老伴去世了。在殡仪馆送别后,他让亲友先走,一个人安静一下。然后,他拨打了《杭州日报》“倾听·人生”栏目的电话:“能不能写一写我们的天才儿子?”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那篇刷屏文章《我们的天才儿子》的来历。这篇文章让我们知道了“天才翻译家”金晓宇的故事。他翻译出版过22部著作,包括英语、德语、日语;同时,金晓宇还是一个“精神病患”,这种反差让人感慨不已。
更触动人心的,可能还有另一层深刻的“反差”:人的命运是如此脆弱,金晓宇小时候和伙伴一起玩耍,玩具枪里射出了一根针,重创了他的眼睛,他长大的过程遭遇了诸多苦难;但另一方面,来自家庭的爱和支撑,又是如此坚韧。这种对命运的反抗,让人动容。
《我们的天才儿子》的刷屏,也带来一些质疑的声音。比如,金性勇公布儿子的故事,是否征得了金晓宇的同意?这样在公共媒体上谈论孩子的精神病况,是否算侵犯隐私?
这种质疑来自“专业领域”,也值得
重视。目前我们了解的情况是,金晓宇已经从精神病院回到家中,全身心投入到翻译工作。他“看了”这篇报道,也“接受”了。或许,这是一个他和父亲深入交流的机会。我们祝愿,这一次的“全网刷屏”,不会给他带来什么不良影响。
在重视金晓宇想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金性勇的内心可能不堪重负。老伴儿去世后,打破了他内心世界长期以来艰难维持的“平衡”。他的生命失去了一个支点,也需要重建新的平衡。选择向公众吐露心声,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救”。
过去漫长的岁月,他们一家人紧密联系,共同对抗命运的厄难。但是,这种对抗是不声张的,正是这种秘密性让这个故事更触动人心。从《杭州日报》发表这篇文章开始,金性勇一家彻底向公众敞开了。对金性勇来说,倾诉能够获得短暂的轻松,来自公众的支持(很多人甚至要买年货给他们)和认同,会给予他某种力量。
但是,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过度的关注也有让人感到不安的一面。从昨天开始,金性勇的电话就被打爆,无数媒体想采访他。据说至少有7家影视公司表示,想拍摄金晓宇的故事。翻译家协会想找他入会,当地也有人想给他办一个翻译作品展。这是可以理解的,对媒体来说,这算是一个“年终热点”,必须投入到新闻的竞争中去。如果不是《杭州日报》,你甚至都不知道这个“中国版《美丽心灵》”的故事。但我们能够想象接下来的局面,对他的过度关注,也会形成某种压力。
金晓宇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天才”。他看完了杭州图书馆全部外语小说,翻译的第一部作品,没有一个错别字,这让出版社编辑都感到震惊。他的成功,本身就是超强专注度和付出的结果。翻译作品,不仅是他对抗命运的手段,也是他保持“人生完整性”的秘密。在这种孤独奋战中,他感受到了价值和意义——相比之下,我们这个社会显得更浮躁,浅薄,喧嚣他与“时代”的碰撞,结果又会如何?
【风声】怎么去爱我们这个时代的“天才翻译家”
| 金晓宇翻译的部分书籍
作为一个读者,金晓宇现在处在一个关键时刻,他正在翻译本雅明的作品,正在处理的是《拱廊街计划》。这个文本本身就是难的、未完成的、支离破粹的,也一定是让人筋疲力尽的,此前还没有过可靠的中文译本。
如果我们因为他是“天才翻译家”而爱他,或许最重要的就是守住我们作为读者的位置,去购买和阅读他的作品,是最好的支持。即便是想拍摄他的故事,也需要非常慎重地对待,以不对他形成打扰为前提。
困难的是,我们不能让他“与世隔绝”:要让他感受这个世界的爱,但又不过度干扰他。对“公众”来说,这实在是一个奢侈的要求。
作者|张丰,专栏作家。曾创公号“中产生活观察”,现有公号“城市的地得”。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