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湖南省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试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06-04 10:25阅读:
湖南省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下模拟试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南省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试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伴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深化升级,以技术资本与信息资本为关键生产要素的全球竞争愈演愈烈,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核心命题。2023年习 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为数智时代生产力的跃升定性,为新发展格局下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定调。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在意义阐释上,现有研究将其核心内涵总结为“新”与“质”两个方面,即“创新”与“提质”。“创新”是指生产要素的创新,例如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等,这是产生新质生产力的条件。传统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的积累、劳动力的增加以及技术投入等,而新质生产力的增长则来源于各要素生产实现的“额外增长”,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被视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提质”则包含多层面意义,一方面是指生产力各类要素指标的优化与深化,例如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体制机制的完善等;另一方面也指生产力提升的最终目的,例如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增长。“创新”与“提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便是“以新促质”,生产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既是新质生产力产生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在新质生产力的逻辑阐释上,现有研究在经典生产力理论基础上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框架作出了延伸与发展。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经典的生产力理论即马克思唯物史观将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定义为生产力三大基本要素。首先,劳动者要素即一般意义理解上的劳动力,人的需要构成了一切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核心目的。与此同时,在劳动生产输出过程中的智力、技能水平等同样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劳动资料即劳动者进行劳动生产时所使用的工具、设备、原料等。劳动对象即劳动实践的对象,在现实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各类产业领域。


生产的各种要素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为各种要素的创新发展,还体现为生产要素结合方式的创新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需要形成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对其加以保护、解放和发展。不断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形成新的管理模式、新的体制机制,是促进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


马克思经典生产理论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前提,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构成的理论主干在新质生产力的阐释中,演变为由“全要素—科技—产业”构成的逻辑框架。依此逻辑,“要素深化—技术变迁—产业迭代”构成了新质生产力增长的核心主干。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增长的核心动力,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等新型产业形态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依托,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最终目的。其中,新质生产力意蕴下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效率与公平,还以绿色可持续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表征。


(摘编自《“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外延》)


材料二: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在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曾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仅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推动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高度重视生产力标准,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以习 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一以贯之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生产力水平实现了巨大提升、突破性发展,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新的质态,针对这种新的情况,习 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同时,也要看到,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比如,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优”问题,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都很大,等等。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形成新的产业、新的模式、新的动能,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归根结底,就是要在生产力水平上实现更大突破、更大发展。这给我们的理论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


(摘编自《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高质量发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球竞争环境加剧,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我国长期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指明了方向。


B. 生产要素结合方式的变化,促使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我们应对其多加保护和重视。


C. 我国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能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D. 新质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理论研究的新课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单纯依靠金钱投入、技术投入来发展生产力的模式已不再适用于以技术资本与信息资本为关键生产要素的全球竞争。


B. “人”的要素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系统中至关重要,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国采取了逐步放开二孩、三孩的政策。


C. “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绿水青山也就是金山银山”,这些言论都具体而形象地切合了新质生产力理论。


D. 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已有了巨大提升,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发挥着重大作用。


3. 下列对材料的有关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围绕新质生产力展开分析,但两者的切入点有所不同:前者从新发展格局下习 提出的概念切入,后者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切入。


B. 材料一引用马克思有关生产力的说法,为接下来论述新质生产力理论主干“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提供理论基础,使观点更加可信。


C. 材料二第一段引用毛泽东、邓小平的言论,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发展事实为论据,并且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法,使得论证生动,具有深度。


D. 两则材料都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并将其与传统生产力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和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4. 根据材料内容和右侧的图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会引起管理模式、体制机制的更新。


B. 生产关系只有不断改革和完善,才能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C. 新质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当下的社会生产。


D. 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物质内容反作用于社会形式。


5. 请结合材料内容,从培育新质生产力角度,为图中新桥产业园发展智能电动汽车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 B 2. B 3. A 4. D


5. 创新:新桥产业园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增强电动汽车市场竞争力;加强生产创新,提高生产效率。


提质:对接高校,大力引进和培养智能驾驶研发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完善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


努力掌握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动绿色可持续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积极投身于以技术资本与信息资本为关键生产要素的全球竞争。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生产要素结合方式的变化,促使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错误,原文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需要形成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对其加以保护、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另外,“保护和重视”的应是新质生产力。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B.“人”的要素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不是“放开二孩、三孩政策”的原因,这属于对原文中“劳动者要素”在生产力发展中作用的误解。新质生产力理论下更注重提升劳动者的智力、技能水平,而不是增加劳动力数量。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为接下来论述新质生产力理论主干‘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提供理论基础”错误,原文为“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构成的理论主干在新质生产力的阐释中,演变为由‘全要素—科技—产业’构成的逻辑框架”,此项属于曲解文意。


C.“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法”错误,材料二第一段没有运用比喻的论证方法。


D.“两则材料都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并将其与传统生产力进行了对比分析”错误,由“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传统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的积累、劳动力的增加以及技术投入等,而新质生产力的增长则来源于各要素生产实现的‘额外增长’”可知,只有材料一提及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将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进行对比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


D.“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物质内容反作用于社会形式”错误,根据图表中的内容可知,“物质内容”对应“生产力”,“社会形式”对应“生产关系”;而材料一中指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解答时先明确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再结合图中的周边环境提出新桥产业园发展智能电动汽车提出合理化建议。


结合“‘创新’是指生产要素创新,例如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等,这是产生新质生产力的条件”“生产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既是新质生产力产生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可知,新桥产业园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增强电动汽车市场竞争力;加强生产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结合“‘提质’则包含多层面意义,一方面是指生产力各类要素指标的优化与深化”“……例如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体制机制的完善等”,在结合图中“高校”的位置,建议对接高校,大力引进和培养智能驾驶研发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完善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


结合“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形成新的产业、新的模式、新的动能,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可知,努力掌握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生产力水平上实现更大突破、更大发展。。


结合“其中,新质生产力意蕴下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效率与公平,还以绿色可持续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表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可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动绿色可持续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结合“以技术资本与信息资本为关键生产要素的全球竞争愈演愈烈,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核心命题”可知,伴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深化升级,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积极投身于以技术资本与信息资本为关键生产要素的全球竞争。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村歌(第12节)


孙犁


大官亭的野战医院里,新来了一批伤兵,里面有几个饶阳县今年春天参军的战士。战士们给家里写了信,母亲和妻子们都去看望了。张岗贫农组也买了一筐鸭梨,募了一篮鸡蛋,送去慰劳,李三同双眉是代表。


在伤兵里,双眉看见了兴儿,挂着一只胳膊。兴儿和李三说是参加机枪班冲锋受了伤。双眉一句话也说不出,红着脸笑了。兴儿用那只好手轻轻拍着受伤的胳膊,好像是叫双眉看。双眉明白,这意思是说:你看我怎么样,我受伤了。


第二天,区里送来一封信说:野战医院的伤兵同志们要求张岗剧团给他们演演戏,叫李三加紧准备。


李三拿着信找了双眉去,笑着说:“你的工作来了!”


双眉接过信来看了看,抬头问:“伤兵同志们为什么单到咱村?”


李三说:“周围几十里,谁不知道张岗剧团?在冀中区,除了火线,恐怕就属咱们了,人家军队上能没有听说过?”


双眉说:“那可演什么节目哩?咱不演俗戏,新编又一下排不出来,全怨三哥,那两天还批评我哩!”说完把嘴一噘。李三说:“这怨三哥没远见。双眉,这事全交给你,你用什么东西,使唤哪些人,告诉我,我给跑腿!人家既然指名请咱们,咱们就得露一手,不能丢人!”


双眉想了想说:“我看还是演比武从军,这个戏别的剧团演不了,咱们又是熟戏。三哥,你看怎么样?”


李三说:“对,就演这出。给军队演,又符题,我就喜欢这出戏,末了那一大段唱,别的剧团,就是没法演,两个人接着也唱不下来。你唱起来,可是从从容容,越到后来越有劲。不过那个武委会主任叫谁演哩?兴儿不在家。”


双眉说:“就叫小三成替他,排的时候,小三成一块学会了。”


“好。”李三说,“带着咱们那汽灯、好幕去,演的时候,还得叫我拿着大喇叭站台!”李三比画一下,笑着走了。


演戏的那天是十月革命节。会场就在大官亭街当中那大场院里。吃过晚饭,周围几十里,道路上满是人。


“今晚上是张岗的比武从军!”


“喂!那个女角叫什么?”


“你这人!双眉呗!”


“对,真好嗓门,好长相,好走相,真,真比不了!”


“有一年不唱了,听说为唱戏受过批评哩?”


“呔!不批评别的,单批评唱戏!”


汽灯还没挂起来,会场里就挤满了人,卖糖的,烙馅饼的,老豆腐挑子也赶来了。


伤兵同志们坐在场子当中,汽灯点着了,张岗剧团的人马在台上忙着,打鼓的老头子郭老珍,架着腿,把雪白的手巾搭在膝盖上,嘴里叼着一支只有在这个当口才肯抽的好烟卷。


兴儿挂着胳膊,走到后台来和人们说话。在一个大油灯下边,双眉坐着她那小红凳,正对着镜子化装。见兴儿来了,就问:“你在哪看?”


兴儿说:“在台下边呗!”


“有座物没有?”


“没有。”


“我给你带来了一个。”双眉说着站起来,往后一推那小红凳。


“咱们这剧团,越来越阔了,还置了家具?”兴儿说。


“这是我分的果实。”


“你参加斗争了啊?”兴儿笑着。


“你参加战争,我参加斗争!”双眉低声说,在镜子里轻轻一笑。


“入党了没有?”兴儿庄重地问。


“快批准了。”双眉的脸一红,“你哩?”


“我今天满了候补期。”


“我来演戏给你道喜!”双眉笑着说。


“先唱的时候,嗓子不要太高,这个地方是街心,容易收音。”兴儿关照了双眉几句,就下去了。


今晚上没有月亮,是个好晴天。星星像有喜事的人们的眼睛。一声锣响,开幕了。


台下的人挤着跟前去,说:“比武从军!”


“不要挤,不要碰着伤兵同志们!”李三拿着个大喇叭,在台上猫着腰喊叫。


“双眉!”台下看见双眉一上场,挤得更欢。前边的人用死力顶着,像钉木桩,不让挤过去。


双眉一出来,是在梨树底下,里面有这么几段:


风吹枝儿树猫腰,今年梨儿挂得好。上好的梨儿谁先尝哪,我提着篮儿上前方呀。送梨的人儿回去吧,前方的战斗正紧张啊。


双眉唱着,眼睛望着台下面。台下的人,不挤也不动,整个大广场叫她的眼睛照亮了。


她用全部的精神唱。她觉得:台上台下都归她,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


(摘编自孙犁《白洋淀纪事》)


文本二: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回忆了童年时期阅读孙犁作品的体验,那个叫双眉的农村姑娘,特别是她流动的眼,对我有不可言传的美的诱惑。现在,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生命,就会被重新召唤出来。我想,这并不违背孙犁先生的心愿,他说过,“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


(摘编自铁凝《重谈孙犁:在艰难时代中发现可爱、发现美》)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双眉去看望伤兵,兴儿“用那只好手轻轻拍着受伤的胳膊”,和双眉没有语言交流,表现了他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B. “雪白的手巾”“嘴里叼着一支只有在这个当口才肯抽的好烟卷”等细节描写,表现了打鼓的郭老珍对此次演出的重视。


C. 兴儿和双眉在后台的一段对话,表达了相互之间的关心,既暗示了两人关系亲密,也表现了两个人共同追求进步的特点。


D. 小说多次写到双眉的笑,各有意趣。画横线处的笑羞赧中带有对兴儿的骄傲,画横线处的笑羞赧中带有不甘落后的自豪。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你用什么东西,使唤哪些人,告诉我,我给跑腿!”“呔!不批评别的,单批评唱戏!”借助片言只语,立现人物的豪爽、正直。


B. 作者善于借对话来叙事,如兴儿原来是张岗剧团中和双眉一起唱戏的搭档,后来离开剧团参军等情节就暗含在李三与双眉的对话中。


C. 村民的对话中饱含对双眉的赞颂,周围几十里来的观众挤满了会场,这些内容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让读者对双眉的表演充满期待。


D. 文章引用双眉的唱词,既照应了演出场景,又与故事背景相吻合,同时借“哪”“呀”“吧”“啊”等语气词实现了语言的音韵美。


8. 请赏析文本一结尾处画波浪线的句子。


9. 孙犁先生说:“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请比较文本一中双眉的品格与《荷花淀》中水生嫂的品格。


【答案】6. A 7. C


8. 多种手法综合运用表现了双眉演唱的感染力:“台下的人,不挤也不动”借观众忘我的表现烘托双眉的唱功高超;“整个大广场叫她的眼睛照亮了”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双眉的神采飞扬。


心理刻画表现了双眉演唱时的投入:“台上台下都归她,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写出了双眉演唱时的自信与投入。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以演出高潮结尾,引发读者想象,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9. 相同点:淳朴善良,温柔深情。双眉作为代表,前去医院去探望、慰问伤员;水生嫂深深牵挂着参军的水生的安危。顾全大局,自立自强。双眉支持鼓励心上人兴儿参加战争,自己也积极申请入党,参加“斗争”;水生嫂虽然不舍,但还是支持丈夫去参军,并最终亲身投入抗日战争。


不同点:双眉比较心直口快。当听到区里要求张岗剧团给伤兵演戏时,双眉脱口而出“伤兵同志们为什么单到咱村”,以及在讨论节目时说“全怨三哥,那两天还批评我哩!”说完还“把嘴一噘”,都体现了她的直率。水生嫂比较含蓄内敛。听到水生“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水生嫂心中一惊,但并未直接说出口,而是通过“手指震动了一下”“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等动作传达了出来,表现了她的含蓄。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描写手法的能力。


A.“无法敞开心扉”错误,由原文“兴儿用那只好手轻轻拍着受伤的胳膊,好像是叫双眉看。双眉明白,这意思是说:你看我怎么样,我受伤了。”可知,应该是碍于公共场合不方便直接表达。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错误,由原文“‘你这人!双眉呗!’‘对,真好嗓门,好长相,好走相,真,真比不了!’”可知,这些内容有为双眉的表演蓄势的作用,但并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重要语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台下的人,不挤也不动”借观众忘我的表现烘托双眉的唱功高超,两句话写出了双眉的形象,表现了双眉演唱的感染力,通过侧面描写,可以更有效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整个大广场叫她的眼睛照亮了”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双眉的神采飞扬,鲜明地表达作者对双眉的态度。


“台上台下都归她,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写出了双眉演唱时的自信与投入,心理刻画反映双眉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她用全部的精神唱。她觉得:台上台下都归她,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她唱的什么?当时的表情怎样?这些都没有写,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想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相同点:


结合“张岗贫农组也买了一筐鸭梨,募了一篮鸡蛋,送去慰劳,李三同双眉是代表。”可知,双眉作为代表,前去医院去探望、慰问伤员,能体现她对伤员的关心;结合“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可知,她牵挂丈夫,打算亲自去探望,刻画了淳朴善良,温柔深情的性格。


结合“‘这是我分果实。’‘你参加斗争了啊?’兴儿笑着。‘你参加战争,我参加斗争!’双眉低声说,在镜子里轻轻一笑。”“‘快批准了。’双眉的脸一红,‘你哩?’……双眉笑着说。”可知,兴儿参军受伤,他去慰问,自己也不甘落后,参加了斗争,申请入党,足见其自立自强;结合“‘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水生嫂虽然不舍,但还是支持丈夫去参军,身怀大义,并最终亲身投入抗日战争,配合子弟兵作战,保卫美好的家园,可见她顾全大局,自立自强。


不同点:


当听到区里要求张岗剧团给伤兵演戏时,双眉脱口而出“伤兵同志们为什么单到咱村”,以及在讨论节目时说“全怨三哥,那两天还批评我哩!”说完还“把嘴一噘”,有想法就说,对别人有看法也不遮遮掩掩,可见双眉比较心直口快。


听到水生“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水生嫂心中一惊,但并未直接说出口,而是通过“手指震动了一下”“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等动作传达了出来,细节描写传神,此动作意在平复自己的心情,此句无声胜有声,可见水生嫂比较含蓄内敛。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有删改)


材料二: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妻侧目A而视B倾耳C而听D嫂蛇行E匍伏F四拜G自跪H而谢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连横,目的在于打破六国“合纵”,使六国分别与秦国联合,然后再各个击破,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


B.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是中国古代君主自称的一种方式,与“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寡人”意思相同。


C. 引,这里是拿的意思,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引壶觞以自酌”的“引”意义和用法不同。


D. 闻,这里是听到的意思,与《鸿门宴》中“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的“闻”意义和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秦用连横的策略去游说秦惠王,但秦惠王认为条件不成熟,委婉地拒绝了他。


B. 苏秦返回家乡后用功读书,潜心阅读兵书《太公阴符》,埋头苦读并揣摩得其精髓。


C. 苏秦最终用合纵的策略说服了赵王,赵王封他为武安君,并赏赐了很多金银财物。


D. 苏秦在前往楚国路过洛阳时,见到妻子因其位尊多金而谦恭,不禁因此感慨万千。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2)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


14. 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司马迁为苏秦作传的原因。


【答案】10. BDF


11. C 12. D


13. (1)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


(2)苏秦兄弟三人,都是因为游说诸侯而名扬天下,他们的学说擅长权谋机变。


14. 苏秦擅长权谋机变,但天下人却忌讳研习他的学说。事迹有异,别人附会其事,多蒙恶声。司马迁希望通过为其立传,从而为其正名(让世人了解真正的苏秦)。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行四拜大礼跪地谢罪。


“侧目而视”为偏正短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视”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


“倾耳而听”与前面“侧目而视”形成对句,主语还是“妻”,故在D处翻开;


“蛇”修饰“行”和“匍伏”,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伏”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及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句意:能够当面提出我过错的人。


C.错误。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引壶觞以自酌”的“引”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拿”义。句意:拿起酒壶来自斟自饮。


D.正确。句意:听到大王有意批评我的错误。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内容的能力。


D.“见到妻子因其位尊多金而谦恭”表述错误,由原文“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可见是“见到嫂子因其位尊多金而谦恭”感慨。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下纴”,下织机;“为炊”,给他做饭;“与言”,跟他说话。


(2)“显名”,扬名;“长”,擅长;“权变”,权谋机变。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相关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其术长于权变”可见苏秦擅长权谋机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可见,天下人却忌讳研习他的学说。


由原文“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意思是然而社会上流传的苏秦的事迹有许多差异,凡是不同时期和苏秦相类的事迹,都附会到苏秦身上。可归纳为:事迹有异,别人附会其事,多蒙恶声。


由原文“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可知,司马迁希望通过为其立传,从而为其正名(让世人了解真正的苏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苏秦起先主张连横,劝秦惠王说:“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留意,让我向您陈述如何取得重大效果。”


秦王回答说:“寡人常听人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先生郑重地不远千里而来,在大庭中教导我(兼并诸侯的道理),希望日后再聆听您的教导。”


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他身形又干又瘦,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于是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太公阴符》埋头诵读,反复择其精要、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锥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他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呢?”满一年,苏秦钻研有得,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各国在位的国君了!”


于是苏秦取道燕乌集阙,在华丽的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拜受相印,以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壁一百对、黄金一万镒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瓦解连横,抑制强秦。


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行四拜大礼跪地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苏秦叹道:“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可见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怎么可以忽视呢?”


材料二:


太史公说:“苏秦兄弟三人,都是因为游说诸侯而名扬天下,他们的学说擅长于权谋机变。而苏秦蒙受反间计的罪名被杀死,天下人都嘲笑他,讳忌研习他的学说。然而社会上流传的苏秦的事迹有许多差异,凡是不同时期和苏秦相类的事迹,都附会到苏秦身上。苏秦出身于民间,却能发动六国亲近合纵,正说明他的才智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所以我列出他所做的事情,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不要让他只蒙受不好的名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韦应物


凿崖泄奔湍,称古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


【注】道门旧:佛门旧友,这里指深上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诗人登临江岸,见山间湍流,联想到传说中大禹凿山泄水,虚实相生,与《蜀道难》有异曲同工之妙。


B. 三、四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夜宿山门店,听到江水喧腾之声,难以入眠,从正侧面来表现水声的喧嚣,声势浩大。


C. 诗人由江水之声引发思索,江水的本性为静,山石亦自无声,但为何二者相遇就能够发出震撼山峦的如雷声响。


D. 最后两句交代了写作此诗的目的,是送与佛门旧友,以助参悟物我之情。诗歌问而不答,点而不破,含蓄隽永。


16. 宋代葛立方指出:“(应物)所谓,非因非缘,亦非自然者。”而清代沈德潜则评:“两静相遇则动生,天地化机(变化的关键)。”两人对本诗所蕴人生哲理的感悟完全相反,请结合相关诗句予以分析。


【答案】15. A 16. 葛立方认为,水石相激发出巨响,不合因缘,也是不符合事物的自然本性的。因此人也应该像水和石一样保持清静无为的本性,不要在喧闹中迷失自我。


沈德潜认为,原本安静的水与石相遇,就能发出宏大的声响,这是天地发生变化的关键。人生也应在不同的融合中才能让自我产生质变,提升自我。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凿崖泄奔湍”并非“登临江岸”所见,而是由江声推想而来,因而“虚实相生”也错。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句把握内容,体悟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水的特点本是安静的,石头中本来也没有声音。为什么两者互相冲击(水冲击石头),雷鸣幽深少人的山林使人惊。借水声与山石激荡出巨响的自然现象展开议论,颇含哲理。人在社会中,应当以无念为宗,不取不舍,不染不著,任运自然,自在解脱,应当象水石一样保持安静和无声的本性,清静无为,不要在喧闹中迷失自我。


这首诗从嘉陵江两岸景物,险崖与急流等景象,让人联想到水性与石质,水的特点本是安静的,石头中本来也没有声音。为什么两者互相冲击(水冲击石头),雷鸣幽深少人的山林使人惊。从禅理的角度去思考人生,显得十分自然,沈德潜认为,原本安静的水与石相遇,就能发出宏大的声响,“两静相遇则动生,天地化机(变化的关键)”,这是天地发生变化的关键。人生也应在不同的融合中才能让自我产生质变,提升自我,这种理解包含一种较为积极思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明词人虽然年老却还壮志犹存,希望得到重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针对“用人纳谏”,提出了“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策略,这也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为“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


(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承载悠然自得的情怀,或暗含淡泊隐逸的愿望,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如“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


【答案】 . 廉颇老矣 . 尚能饭否 . 简能而任之 . 择善而从之 . 谁家今夜扁舟子 . 着我扁舟一叶(驾一叶之扁舟/明朝散发弄扁舟/欲回天地入扁舟/一蓑一笠一扁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颇、简、着、蓑、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凝结了传统文化深厚历史底蕴的中国诗词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其传承源远流长,沉淀在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心间。


2016年,央视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甫一播出,就吸引了许多人观看,此后七年,每一季《中国诗词大会》推出,都会受到观众的热捧。那么, A ?总导演颜芳告诉记者,创作团队每年都在问自己,还有什么新亮点呈现给大家?“我们一直把《中国诗词大会》当成一棵大树看待,希望它每年都有一个成长,这个成长不仅是外表上的变化, B 。”


颜芳认为,诗词是一个成长的概念,创新是必然的。《中国诗词大会》在2022年就增加了“诗词小剧场”,节目组通过用科技感的加持,将诗词化作短剧,表演了一场文化的跨时空对话。主持人龙洋感慨道,从接触这个节目开始,就感受到节目组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不用扬鞭自奋蹄”,他们永远在挑战自己、超越自己,让古韵诗词焕发新生。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 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处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 你所在的学校将“诗词小剧场”作为“传承经典,你我同行”校园主题活动之一,并选取了《琵琶行》进行演出。请你为这个节目拟写宣传语。要求:符合活动主题,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30个字。


【答案】18. A这个节目是如何做到“八季常青”的(或“如何保持这个节目的热度呢”)


B还包括从内核上一次次自我更新


19. 第一处语句,修改为“节目组通过科技感的加持”“节目组用科技加持”。


第二处语句,修改为“开启了一场文化的跨时空对话”。


20. 浔阳江畔,琵琶泪透青衫袖;诗词剧场,你我身传华夏魂。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做这类题要注意把握中心意思,找出关键性词语,根据上下文的有效信息,填写内容,做到语句通顺,语意连贯。


第一处,前文提到《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七年,每一季《中国诗词大会》推出,都会受到观众的热捧,语境强调八年来不衰的做法,因句末有一个“问号”,故填“这个节目是如何做到‘八季常青’的”。


第二处,前文提到把《中国诗词大会》当成一棵大树看待,希望它每年都有一个成长,这个成长不仅是外表上的变化,后文提到诗词是一个成长的概念,创新是必然的,故语境强调内在的创新更重要。故填“还包括从内核上一次次自我更新”。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一处语句,句式杂糅,“通过”“用”杂糅。修改为“节目组通过科技感的加持”或“节目组用科技加持”。


第二处语句,“表演”与“一场文化的跨时空对话”搭配不当,修改为“开启了一场文化的跨时空对话”。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语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活动的性质、主题和内容。


活动的性质:根据文段,可知“诗词小剧场”是指“将诗词化作短剧,开启了一场文化的跨时空对话”。


活动的主题:“传承经典,你我同行”。活动的内容:演绎《琵琶行》。


然后要明确题干要求。宣传语要符合“传承经典,你我同行”的主题,且要使用对偶句,字数在30字以内。最后还要考虑宣传语的一般特点:达到宣传活动、吸引参与的目的,语言简洁。答案是对偶句:“诗词剧场”对“浔阳江畔”;“你我”对“琵琶”;“身传”对“泪透”;“华夏魂”对“青衫袖”。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就是蔡元培(孑民)的塑像,坐落在未名湖南岸的春风中;大理石奠基,汉白玉砌座,青铜铸身;说是身,只是自腰而上,端肃凝重的一尊胸像;先生背倚土山,坐北朝南;左临六角钟亭,当初选址的时候,应是考虑到了他黄钟大吕般的人格气韵;前面是一方草坪,柔柔的,嫩嫩的,空气般清新,晨梦般飘逸,铺出一行行的绿诗、绿歌、青波、青浪,即使在冬季;右侧是挺拔健美蓬勃向上的杂木林,那该是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在承领先生的耳提面命。记不清已有多少次了,从去年金秋开始,为了明年北大百年校庆这个挥之不去却之复来的情意结,我打老远老远的城里跑来,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地,在这方净土穿梭寻觅,缅怀俯仰。偶尔停下脚步来瞻仰塑像,先生之于我,是永远不变的温柔敦厚,慈祥恺悌;诚如罗家伦的赞语:“汪汪若万顷之波,一片清光,远接天际”


……


想想也是,蔡元培诞生于一八六八年一月十一日,按农历,属兔,到他一九一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满打满算正好五十岁,站在五十岁的高度上倚风长啸,苍茫四顾。自他的双眸中射出的,是一股凛凛的心灵之光,它犀利似剑,泠然有声,凝聚了无穷的历史感悟。先觉者总是超前的,超前者总是孤独的,孤独者总是忧郁的,在忧郁中抉择,在期待中觅路前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大智者生命的基本造型。


21.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可改写成“前面是一方柔柔嫩嫩清新飘逸的草坪,在冬季铺出一行行的绿诗、绿歌、青波、青浪”。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2. 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案】21. 语言节奏不同:原句由七个短句构成,简洁明快,灵动活泼,节奏感强。改句偏长且语言普通,气势与表现力上都不如原句。


强调的重心不同:原句将“柔柔的,嫩嫩的,空气般清新,晨梦般飘逸”以及“在冬季”单独成句,更能突出草坪柔嫩清新且凌冬不凋的特点,暗合蔡元培的人格气韵。


22. 本句运用了顶真手法,突出了蔡元培因其思想的先知先觉而保持自由孤独的先行姿态及忧国忧民的情怀,文意更承递,语势更贯通。使用顶真手法节奏鲜明,音律优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要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应从修辞运用、句式特点、语序、语体风格、精妙用词(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名词罗列等都是极富特色的)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原句“前面是一方草坪,柔柔的,嫩嫩的,空气般清新,晨梦般飘逸,铺出一行行的绿诗、绿歌、青波、青浪,即使在冬季”由七个短句构成,富于变化,简洁明快,灵动活泼,节奏感强。改句“前面是一方柔柔嫩嫩清新飘逸的草坪,在冬季铺出一行行的绿诗、绿歌、青波、青浪”偏变成了两句,长且语言普通,气势与表现力上都不如原句。


再结合前文“左临六角钟亭,当初选址的时候,应是考虑到了他黄钟大吕般的人格气韵”原句将“柔柔的,嫩嫩的,空气般清新,晨梦般飘逸”以及“在冬季”单独成句,更能突出草坪柔嫩清新且凌冬不凋的特点,暗合蔡元培的人格气韵;改句主语发生了变化,强调了周围环境,两句的重心不同。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要鉴赏句子的表达效果,先明确修辞手法,再概括内容,把握情感。


结合“先觉者总是超前的,超前者总是孤独的,孤独者总是忧郁的,在忧郁中抉择”可知,上一句末尾的字词是下一句开头的字词,故运用了顶真手法,突出了蔡元培因其思想的先知先觉而保持自由孤独的先行姿态及忧国忧民的情怀,文意更承递,语势更贯通。这样一句顶一句,像一串串珍珠似的,上传下接,首尾相连,层层承递,语势贯通,音律优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以欣赏之姿,拥人间之美


有这样一幅漫画:悬崖间开出了许多绚烂的花,有隔着江在对岸江头远远欣赏花之美的人,也有残忍折断花枝,将花带走的占有者。二人对花的美做法大相径庭,这不禁使我想:究竟哪种做法才是对美真正的喜爱?


以我之见,欣赏是对美的价值的肯定和保护,而占有却是一种扭曲了的喜爱。追根溯源,美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时令、地点甚至是人的当下心境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因为北风呼啸所以才有“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因为身处名山所以才有“齐鲁青未了”,也是因为远离故土所以才有“郁孤台下清江水”……美是产生于特定条件的,若将花折断,脱离了青云、高山、流水,脱离了观花时的心境,那被我们摘回家的花枝当真会如我们最初所看到的那般美吗?我想不然。


这种行为虽打着“爱”的名号,却一步步将美催毁。它否定了美产生的条件,忽略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只为满足一己之私而对美进行占有。貂皮爱好者将貂皮披在肩上,无视带给他们视觉美的生命本身,如买椟还珠般肆意地破坏着美。同样,大英博物馆虽留存着无数远离故土的文物,却没有给予文物应有的保护,在不知不觉中掩埋了美。占有者就像蝼蚁,一点点地侵食着美,无意之间却将自己曾经所深爱的美推向了深渊。


朱光潜在《谈美》中曾指出,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美所真正需要的喜爱是一种基于尊重和自由的欣赏。尊重美的原生条件,不加以干涉,与此同时给予美空间,将其从橱窗里解放出来,以此才有满园春色、美而不同。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对于美我们只能“远观而不可亵玩”。被改编成舞蹈后的《只此青绿》冲上全网热搜,其美学价值再一次地生动展现在了人们眼前。这种对美的改造迁移,是基于美产生的原因与背景,以全新的表现形式赋予美时代意义。要有尊重但不能盲目,不在听之任之中让美逐渐消散。近年来掀起的“文创潮”、《中国诗词大会》、走出国门的汉服汉饰……都是对美传承下去的有益尝试,这是一种更高层次对美的理解与欣赏。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莫因己之欲毁了美的活力,隔着江与美彼此对望便是最好的欣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这幅漫画描绘了两个人对待鲜花的态度:占有者企图占有一束花,他手捧一束刚摘下来的花,回望小山,似乎沾沾自喜,似乎仍在寻觅,他看似拥有了鲜花,却并无心欣赏,何况摘下来的话并不能久活,摘花者似乎也并没有到精神上的享受;而欣赏者从容坦然地伫立,隔岸欣赏着小山上盛开的繁花,他不曾拥有其中任意一朵,甚至双手背后,无意摘取,但他却享受到更阔大的视角和更茂密的鲜花。


由此及彼,花可以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代表了人们的欲望和追求。以小见大,从对一束花的态度看人生。两类人分别代表两种人生态度。占有者以拥有和控制为执念,而欣赏者以体验和感悟为追求。


写作时,首先应当结合对漫画的理解,阐释清楚“占有者”和“欣赏者”的概念内涵。比如,可说占有者的生活哲学建立在物质和成就的积累上。他们相信,通过不断占有资源和地位,可以确保生活的安全和幸福。(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阐明占有者这一方存在的弊端——占有者倾向于将成功等同于物质财富和社会认可,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竞争和目标导向。然而,这种心态也容易导致永不满足的状态,可能会导致人过于功利。)欣赏者更注重生活的质量和内在的满足。他们欣赏生活中的每一刻,无论是自然的美景、艺术的杰作还是人际关系的温暖。欣赏者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富足,他们相信通过感悟和体验,可以发现生活的真谛。在此基础上,则可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或区别:两相对比,占有者往往更加注重结果,而欣赏者则更重视过程。占有者的生活可能充满压力和不安,而欣赏者则可能更加平和与满足。然后,再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说明我们自己对此的态度:在占有必要生存资料的基础上,以欣赏者的姿态面对生活中的美好,往往更容易获得幸福。


立意:


1.以欣赏之心入大千世界。


2.怀欣赏之心,得物之真谛。


3.做心中容纳山河的欣赏者。


4.私占独窥一隅,赏观得见全貌。


5.摒弃占有之心,拥抱欣赏之美。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