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写作之演讲稿的写法指导与例文导写
2024-12-04 09:47阅读:
应用文写作之演讲稿的写法指导与例文导写
林肯曾在葛底斯堡发表过一次著名的演讲,时间不足三分钟,却被公认为演说的最高典范。这份演讲稿原稿现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那反反复复修改的字迹呈现了一次伟大演说诞生的过程。演讲稿的写作,可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需要仔细斟酌,精心锤炼,高度的重视能为成功的演讲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释题
演讲稿,又称演说词,它是在公开场合发表个人观点、见解和主张的文稿。演讲稿像议论文一样观点鲜明、逻辑性强,但它又不是一般的议论文。它和一般议论文相比,带有更强的宣传性、鼓动性和抒情性,更多地使用各种修辞等艺术手法,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
针对性
演讲时在交际情境中阐说观点,写演讲稿时首先应该分析听众。听你演讲的对象是谁?他
们对你的观点可能持有什么态度?在什么场合听你演讲,是党团集会、学术会议、俱乐部、学校、社会团体还是竞赛场合?在这个场合还有谁要演讲,其他演讲者可能会说些什么?允许你发言的时间有多长?等等。具体而言,你的演讲是开幕词、闭幕词,还是会议报告、动员讲话,是总结性讲话、指示性讲话,还是纪念性讲话,又或者是悼词。
2、
口语性
演讲是通过耳朵听来接受信息的,想要让观众听明白演讲者的观点,必须把握听的规律。演讲时,你不可能运用黑体字、着重号来显示重要的内容,也不可能让听众翻回上一页去重新阅读他们漏掉的信息,因此,演讲稿必须讲究“顺口”“入耳”,也就是讲起来顺畅,听起来明白。
具体而言,可以做到:把长句改为短句;把倒装句改为常规句;把听不明白的文言词语、成语改为直白的口语或删去;把单音节词换为双音节词;把生僻的词换成常用的词;把容易误听的词换成不容易误听的词。
3、
逻辑性
演说内容应该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但演讲稿的逻辑性,你不大可能像书面的那样用大写的“一”“二”“三”底下再用小写的“1”“2”“3”来呈现,这样会使听众听得一头雾水。演说时,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把听众当作专心听讲的人来对待。你要用明白易懂的语言形式,简单的层次关系,来表达演说内容。
具体而言,在演讲稿正文可以采用以下结构:
纵向推进式;横向组合式;纵横结合式;关键词串联式等。
4、
临场性
演讲活动是演讲者与听众面对面的一种交流和沟通。演讲稿并不能独立完成演讲任务,它只是演讲的一个文字依据,是整个演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文字外,演讲时还要注重手势、表情、语调、语速、节奏、互动等。
而且听众也会对演讲内容作出反应,或表示赞同,或表示反对,或很有兴趣,或无动于衷。演讲者不能对听众的反映置之不理,因此,写演讲稿时就应留有余地,做好预判。在保证内容完整的前提下,哪些是可以略讲的或不讲的,哪些是必须强调的,哪些问题要及时回应,哪些问题当场可以不予理会,等,都要做好预判和应对。
总之,演讲稿要具有弹性,演讲要体现必要的控场技巧。
二、
写作
演讲稿的写作,分为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
开头:
1、沟通式。用几句或幽默或诚恳的话同听众建立起联系,获得听众的好感和信任。(凤凰水蜜桃)
2、故事式。用一件小事、一个寓言,或个人经历、闲闻轶事,引出主要演讲内容。(莫言诺奖、母亲)
3、提问式。出人意料的提问,激发听众思维,把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演讲中来。(杨绛的《老王》)
4、直接式。一开始就告诉听众自己的观点。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国家领导人的演讲都是这样的。
结尾:
1、
概括式。(我们一定能完成改革大业!)
2、
鼓动式。(让我们热烈拥抱这个科学的春天吧!)
3、展望式。(我们不但能赢得现在的胜利,我们还将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夺取“世界文明”那个无形的奖杯!)
注意:开头结尾都应简短有力,俗话“凤头”、“豹尾”就是说的这个意思。结尾切忌面面俱到,力图概括演说全部内容,这样做会给听众繁琐的感觉。
正文:
1、纵向推进式:直叙式(时间顺序)、递进式(事理逻辑顺序、情感发展脉络)
如李嘉诚在今年6月27日在汕头大学毕业典礼的致辞就是递进式演讲词的典范——他在简短的导语之后,提出核心观点:要做新时代的智者。接着用对比告诉我们什么是智者:愚人只知道“为”(to
do),智者有愿力,把“为”(to do)变“成为”(to be)。
然后,顺势提出怎么办?“愿力一族”是如何修炼?如何处世?如何存在?
接着围绕三个关键词回答怎么办:积极心态、善于选择、自律坚毅。
最后,结尾没有面面俱到,而是递进一层,从事业的成功上升到精神的修炼。
引用古代哲人王阳明一语:“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良知是成就尊严和有存在意义的明灯。
2、横向组合式:列举式、总分式、对比式。
如鲁民的演讲稿《人生需要“重点突破”》的主体部分就运用了横向组合结构——
A、学艺需要“重点突破”——样样精通,往往样样稀松,上不了台面。在吹、拉、弹、唱等技艺中,选择一点,重点突破就行,终会有所作为。(列举了郭晶晶、宋祖英、吴孟达等事例)
B、交友需要“重点突破”——倘若交得太多太滥,花钱费力耗时不说,还可能多半是酒肉朋友、势利朋友。这就不如重点深交几个志同道合的“高质量”朋友来的有益于人生。(范例马克思与恩格斯、鲁迅与瞿秋白)
C、择偶需要“重点突破”——下得厨房,上得厅堂,美貌如西施,学识如班马,这样尽善尽美的佳人,一是太少,二是自己的条件也未必配得上。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与可能“重点突破”,或以相貌为主,或以贤惠为主,或以学识为主,舍弃别的不切实际的选择。
3、纵横结合式:适合于演讲内容丰富、容量较大、时间较长的演讲稿。或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穿插横向组合材料;或以横向组合为主,穿插纵向推进材料。当然,作为演讲稿最好结构上不要太复杂,故弄玄虚,反而让听众不知所云,难以理清头绪。
如一位大学教授回母校时的演讲《读书、人生、成功》,就是纵横结合式演讲稿的成功范例——
整个演讲分为三个章节,分别是“读万卷书,知识受用一生”,“历练人生,重要的是努力”,“走向成功,做最好的自己”。这是三个横向组合式的不同的话题。
在谈“读书”时,演讲者列举了自己喜欢读书的四个理由:明白事理、神交贤人、探索自然、改变命运。(这是横向组合式结构)
在谈“人生”时,他讲述了自己一生中的几个关键时期:初中毕业、小报编辑、乡下教书和考研,十分详细地讲述了一个中专生成为大学教授的艰难历程。(这是纵向推进式结构)
最后,在谈“成功”时,演讲者指出成功的第一步是把握人生目标,做一个主动的人;第二步是尝试新的领域,发掘自己的兴趣;第三步是针对兴趣,制定阶段性目标,步步迈进。(这又是递进式纵向推进结构)
注意:演讲稿的结构体现了演讲者思路展开的过程,也反映了演讲者对事物认识的过程,只有把结构安排得简明、有条理,才能让听众听得轻松,记得牢靠,便于理解,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技巧
1、事实胜于雄辩
演讲虽说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但通过具体清楚的事例来阐明道理,这样的道理就比较形象,而抽象的推理却不容易让人明白。演讲要想让听众听下去,听进去,听明白,就要以事实为主,把道理和情感巧妙地蕴含在事实之中。
孙中山曾讲过一个故事:在南洋爪哇,有一位华侨,是个千万富翁,一次夜间出行忘带通行证了,不得不花钱找了一个日本妓女陪他回家,因为有日本妓女陪同,巡捕不敢盘查,他才能安全回到家里。
这样的故事,就生动地说明了“要是祖国不够强盛,哪怕是千万富翁也抵不上一个妓女”的道理,说出了弱国的悲哀,这比喊一千句口号,发一万句议论都要有说服力。
当然,以事实为主,不代表不需要议论,或堆砌事例替代议论。事实胜于雄辩,也需要精选事实,用好事例,例子或生动,或典型,或新颖,或贴近演讲者和听众,具有针对性和感染性。
2、开头巧妙“镇场”
演讲也是表演的一种,讲究镇场。演讲者一上台,就要“亮相”吸引场下观众,“镇”住哄闹的场面。
演讲者的镇场和演讲者上台的风度、气质、情感、动作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演讲开头的语言设计。演讲稿开头的语言设计要能唤起听众的兴趣,激发听众的情绪,集中听众的注意,使听众有一种强烈的“往下听”的愿望。
如演讲稿《人才在哪里》的开头,采用设问的的方式,提出一个人们普遍关注、急切需要解决而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稍加停顿后却予以回答,便产生了很好的镇场效果。
人才在哪里?人才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十三亿人民中间,在当今改革的激流里,在你们——我尊敬的听众之中。
一个好的演讲开头,能巧妙吸进听众,为全篇演讲的风格定下基调,起到“镇场”的效果。
3、结尾形象化
或对比,或比喻,或歌谣,或拟人,或场面化。
如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结尾——当我们让自由响彻前村万户、每州每城,我们会加速看见那天的来临,所有神的儿女,黑人白人,犹太人外邦人,基督徒天主教徒,都将携手同唱那首古老的黑人灵歌:“自由了!自由了!感谢全能天父,我们终获自由!”
如顾拜旦《奥林匹克精神》的结尾——目前的时势依然很严峻。即将破晓的黎明是暴风雨过后的那种黎明。但待到日近中天时,阳光会普照大地。黄褐色的玉米又将沉甸甸地压在收获者的双臂上。
如帕特里克•亨利《不自由,毋宁死》的结尾——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先生们会高喊:和平!和平!!但和平安在?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响送进我们的耳鼓。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斗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4、高潮处反复呼告、排比
增强演讲的鼓动性、感染力,需要一定的技巧,写演讲稿时要注意把这些技巧预设暗含在文稿中。形成气势,形成高潮的常见技巧是,在语言设计上大量地使用排比、呼告、反问、设问、感叹等表现手法,强化听觉效果,如刚才读的《不自由,毋宁死》的结尾,就连用了六个反问、设问,层层推进,气势磅礴,极大地增强了演讲的鼓动性和说服力。再如《我有一个梦想》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内容,都用“我有一个梦想”为领起句,领起每一段的精彩内容,构成排比。
就衔接过渡而言,写演讲稿不必太在意承上启下时针线绵密的缝合,演讲稿一听即过,听众不会反复推敲,且演讲内容板块之间有时可以直接拼合。
5、主旨句、警策句反复出现
演讲不像阅读,可以翻看前页,或回顾漏听的内容。听众也不太可能从头至尾都保持十万分的专注。所以,写演讲稿时要注意主旨句、观点句必要地重复,可以用相同的语言重复相同的观点,也可以用稍微不同的方式将同一种观点重述多次。
如帕特里克•亨利《不自由,毋宁死》就是如此:他的观点是“丢掉幻想,准备战斗”,演讲稿中反复强调这一立场,甚至用一种特殊方式反复强调:“我们必须战斗!我再重复一遍,必须战斗!”“战争已不可避免——那么就让它来吧!我再重复一遍,就让它来吧!”
如莫言今年在汕头大学的演讲稿中,反复出现了22个“了不起”,在莫言看来“立大志、当大官、做大事、发大财的人是了不起的,同时,在普通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地、踏踏实实地、一丝不苟地、认真负责地工作着的人是支撑这个社会宝塔的最坚实的基座”,最终陈述了“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坚持,成为一个自己觉得没啥了不起但是别人觉得了不起的人”的观点。
其实,这是演讲方式中一种常用手段:告诉听众你想告诉他们什么,把它告诉他们,然后告诉他们你已经告诉了他们什么。
6、适当穿插些“幽默”的佐料
莫言在汕头大学的演讲中,幽默地将汕大和哈佛进行了比较。他说毫无疑问,汕头大学暂时还不如哈佛大学有名。三年前的初冬,自己参观了哈佛大学校园,写了一组诗,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又有人摸着哈佛的左脚照相,青铜被摸成黄金。后面还有数十人排队等待,是那样的耐心。哈佛满面愁容,似乎脚痛。三百多年来,这里走出了很多精英,也走出了庸才。而庸才更喜欢宣称:我来自哈佛,我是摸着哈佛左脚毕业的。”毫无疑问,汕头大学暂时还不如哈佛大学著名。但是,在哈佛大学毕业很光荣,在汕头大学毕业也很光荣。因为在哈佛大学毕业的不一定都能干出大事,而从汕头大学毕业的同学们,假以时日,必有人会干出万众瞩目的、利国利民的业绩。
当然,幽默也应当看目的,看场合,看对象,要注意寓庄于谐。
7、边读边写、边读边改
演讲稿,毕竟需要讲和演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因此,写演讲稿时需要边写边读,边读边改,看看用词是否明白,读读句子是否顺畅。这样不仅可以使演讲稿语言更符合口语表达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能提醒你把听众时刻装在心里。
总之,演讲稿是写给听众的,要通过简明的语言,让听众清楚你的观点,通过形象的事例或手法让听众接受你观点。有人说:“演讲开始几分钟内,就要有相声般的幽默;在演讲过程中,贯穿小说般的形象;讲到高潮时,必须有戏剧般的冲突;结束前,要出现诗歌般的激情。”
四、举例·经典演讲稿:
葛底斯堡演讲
文/林肯
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共和国,她受孕于自由的理念,并献身于一切人生来平等的理想。
如今我们卷入了一场巨大的内战,以考验我们或任何一个受孕于自由和献身于上述理想的共和国是否能够长久生存下去。
我们聚集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重要战场上,我们来到这里,是要把这个战场土地的一部分奉献给那些为使这个共和国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的烈士们作为最后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是非常恰当的。
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不是我们奉献了,圣化了,神化了这块土地,而是那些活着的或者已经死去的、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英雄们使得这块土地成为神圣之土,它们远超于我们的力量来使其神圣增减一分。
世人不会注意,也不会记住我们在这里说什么,但是它们永远无法忘记那些英雄们的行为。
这更要求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去继续奉献那些英雄们为之战斗的未尽事业。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要使这个国家在上帝保佑下得到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背景与评价】
2013年11月19日一大早,来自美国各地约万人云集宾夕法尼亚州小镇葛底斯堡国家公墓纪念活动现场。整整150年前,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就是在这里发表了至今令世人传诵的《葛底斯堡演说》。
葛底斯堡国家公墓周边陈列的大炮及一排排白色墓碑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半世纪以前的惨烈一幕:1863年7月1日至3日发生的葛底斯堡战役正值美国内战关键时刻。在三天的战事中,双方发射了700万发子
弹,双方伤、亡、失踪人数多达5.1万人,也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斗。战斗结束后,仅在葛底斯堡大地上死亡的5000匹战马便成为恐怖一景。此役之后,北方赢得战争,因而避免国家分裂之势再也不可逆转。
150年前的林肯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短的篇幅阐示了具有极为深远历史意义的理念。华盛顿、杰斐逊等美国建国之父虽也申张人权,但他们都曾经拥有奴隶,这也更能看出林肯的伟大。但如果林肯活在现世,他也会看到,150年后的今天,他所呼唤的真正的人人平等远未实现。
“当今美国仍旧缺乏自由。坦率地讲,我认为现在的政府变得太大,我对此感到忧虑。”里迪教授也认为,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中展现出一种历史眼光,即美国政府、公共机构及整个社会应平等对待所有人,在这方面,现实中的美国仍未实现这一目标。
五、演讲稿写作导练
(一)演讲稿的含义和特点
演讲稿又叫讲话稿,演讲辞,是用口头发表演讲用的文稿,是一种带有宣传鼓动性的应用人体。演讲稿虽是直接为演讲服务的文稿,但它是一种独立的文体样式,其特点是:1.实用性;2.口语化;3.应用性。
(二)演讲稿的写作
1.
选题要恰当,标题要鲜明。演讲稿的标题不同于文学作品,类似于议论文。有标明演讲内容的;有标明演讲词主旨的;有标明演讲者态度的。但不管怎么样,标题一定要准确、简短、鲜明,让听众一听就明白。
2.
感情要充沛,语言要精炼、口语化。
3.
举例要贴切、典型。
4.
贴切就是自然的引出例子,前后内容衔接紧密,紧扣主旨和观点。典型就是所选事例具有代表性,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在演讲稿中能够充分而深刻的表现主旨。
5.
精心安排好开头、结尾和高潮。演讲稿的主体部分,在内容安排上一定要注意将感情、事理有步骤地向高潮逐层推进
(三)举例·实战演练
【原题回放】
(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
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解析】
先破题,说说可用的思路方向,然后讲讲这道作文题明确要求的文体:演讲稿。
一个是内容问题,一个是形式问题。
试题的核心话题非常清晰,题目里已经给出了:“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偏题、离题的问题不太可能出现了。
唯一要注意的是,“从我做起”这个点一定要落进去,可以谈、事实上也必须谈及比较大的层面,但也必须要谈及自身。当然这也不难。
让大家比较蒙的是:这题目有什么具体内容可写呢?都说了好几十年了。很容易变成喊口号。
最简单的突破点:把材料里给的内容用起来。
高考时间那么紧张,有现成的资料放在眼前,至少可以当作梯子让我们往上爬,不利用多可惜啊!而且这道题所给的材料层次还挺多,仔细分析完全够撑起一篇文章。
那么,材料里具体有哪些内容可用呢?
我们最容易注意到的,就是材料里写到的各种观点“有的说……有的说……也有的说……”那我们就一一反驳呗!
有的说“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你可以怎么反驳呢?
最容易想到的可能是,劳动是学习的调剂,脑力活动久了、需要体力活动来平衡。但是,这是不对的。哈哈,这样说你只是把劳动当做了工具,怎么体现“热爱劳动”呢。
我们可以从“学习”和“劳动”这两个关键词去挖掘:材料里这句话,很明显就是把它们对立起来了,但这个逻辑是错误的呀!所以我们可以说,学习跟劳动并不对立啊,劳动也是重要的学习途径。谁说劳动只用体力了,一样得动脑筋,甚至还得学点运筹学什么的……
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可以交给人工智能”,怎么反驳?
先举个扫地机器人的例子。最新型号的扫地机器人已经非常智能了,的确能自己把家里的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但是,你买一台回来,随便往那儿一丢就可以了吗?不行的。
你得先花一点精力去设置。有些地方家具的摆放的空隙太窄,扫地机器人进不去,得调整一下;有些地方不适合扫地机器人进去,比如潮湿的卫生间,得设置一堵虚拟墙,告诉它“此路不通”,等等。
把设置做完备了,扫地机器人才能最好地发挥作用。这个设置的过程,不也是劳动嘛!而且,想一想,你凭什么做好设置?凭你对“扫地”问题的熟悉程度,是不是?这不还得来源于之前的劳动积累吗?
所以,科技跟劳动也不是对立的。科技不是让我们不再劳动,而是让我们能更聪明地劳动,极大地提升劳动效率。比如扫地机器人,一次设置,只要不更改家中的格局,就持久有效。
也有的说“劳动太苦、太累,花点钱让别人做好了”,怎么反驳?
太容易了啊。第一个点:钱从哪里来啊?钱只能来源于我们自己的、为别人创造了价值的劳动啊!
第二个点:把一部分劳动外包给别人,不是因为太苦、太累,这个动因是错误的,而是因为这样做能达到效率更大化。这是社会分工。
比如猫老师付费请人做家务,省下来的时间难道就拿来玩儿了吗?不是啊,都拿来写书写文章、拿来做课程啦——这不也都是劳动嘛。
虽然乍看起来,这道作文题所给的材料好像把可说的都堵死了,时间分配、科技发展、社会分工,都谈到了,但你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对每一个分支话题,材料里所给的观点都是可反驳的。
你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把这三条放在文章的中间部分,“神奇的3”不就有了吗?记得拎出高度——也就是核心词,我前面列的:时间分配、科技发展、社会分工,3个段落,妥妥的。
在反驳之后,别忘了再加入一层“怎么做才是更好的”,也就是落实到“从我做起”:我正在怎么做、我身边优秀的人正在怎么做、我们应该怎么做、我打算怎么做……就好了。
除此之外,材料里还有很多字呢,仔细看看,还能用上什么?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这句话给了你时间的拓展,从历史角度去看这个问题。
那你可以沿着时间线写,比如从古至今;也可以写小一点,比如从爷爷奶奶那一代,劳动意味着什么;爸爸妈妈那一代,意味着什么;而你这一代,又意味着什么。大家都热爱劳动,热爱的具体表现、具体做法又有演进,这个格局不就出来了吗?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幸福的源泉”,这句讲的是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前面通过反驳三句“有的说”把“劳动”的内涵和外延都拓展好了,再回过头看这句话,是不是可以填充具体内容进去了?
你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把
放在文章开头,拉出历史演进的格局,一步步收敛到你这一代、收敛到你和你的身边。这不就是既有大格局、又有“从我做起”了吗?
最后把
放到文章的结尾,把前面所说的内容来个大汇总,从古讲到今、从别人讲到自己,劳动都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
你看,我就是把题目所给的材料做了个分析而已,至少我们能得到一个四平八稳的、完全不偏题的、有模有样的内容和结构了吧?在考试的时候,时间紧张,要利用好一切现成的资源。
讲完内容,来讲形式问题。
大部分高考作文题都是“文体不限”的,大家选择自己擅长的来写就可以,擅长思考的就多思考、分析,擅长讲故事的就多讲故事。但是今年高考全国卷和全国卷都明确规定了文体:
全国卷规定的就是演讲稿。全国卷(关于“五四运动”)给了几种选择:演讲稿、书信(包括给家人、同学的信;以及给功勋人物的慰问信)、观后感。——演讲稿占比挺大的。
但是,我也陆续看了一些高考后出现的所谓“范文”,包括号称是特级教师写的……啧啧,都不像演讲稿啊!有的就像领导人讲话,有的……就像喊口号,反正都不像演讲稿。
那么,漂亮的演讲稿长什么样呢?其实高中语文课本里就有:《必修2》第四单元,给了3篇非常经典的,并且风格、结构不同的演讲稿。
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之演说》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不知道大家读到这几篇课文时是怎么学的。如果仔细分析过这三篇演讲稿的内容、结构以及行文方式,学到其中任何一种,遇到今年高考全国卷的作文要求时,都应该心中有谱,知道怎么去写。
“从阅读到写作”,应该要不断强调。
具体来看一看:
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之演说》,结构是不是跟我前面针对作文题所给材料的分析,列出来的很相似?
中间部分“神奇的3”,每一段都是先指出当下存在的问题,包括一些具体表现,加以批评,再提出希望北大的学生能怎么做。这不就是先反驳错误观点和做法、然后提倡“从我做起”吗?
开头部分先拉历史线,从北大的第一任校长严复那会儿开始说起,说到自己现在做校长了……跟我前面讲的思路是不是也一致?
结尾部分说到自己作为校长打算怎么办——前面都是要求学生,现在以身作则,我自己先做起来,比如改良讲义、添购书籍。那么既然校长都已经“从我做起”了,学生们能好意思不行动起来吗?
学好了这一篇,至少写个工工整整的演讲稿,不成问题了吧?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开头部分仍然是先拉历史线,从100年前林肯签署《解放黑奴宣言》开始讲起,讲到如今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的现状,再讲到今天我们聚集起来是为了什么——最后还是落到“从我做起”,对吧?思路一模一样。
中间部分的前半部分,驳斥有问题的做法,提出自己的主张;后半部分,提出具体要怎么做,提出“我梦想”怎么怎么样,是不是思路也一致啊?到结尾部分,汇聚到如果这个梦想实现了会怎样。
跟蔡元培的演讲不同的是,蔡元培讲得很理性,有理有据、条分缕析;而马丁·路德·金则更多地诉诸感性(不是说没有理性成分,理性是必须要有的),他用了哪些方法呢?
诉诸视觉形象,比如“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贫困的孤岛上”、“黑人仍然蜷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是不是一下子就在你的眼前展开了很有冲击性的画面?
这是在演讲时常用的技术,因为演讲本身是诉诸听觉的,如果能再调动起视觉想象的话,会更具体可感,对听众的触动也会更大。
用重复制造出强烈的语言节奏,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排比。比如“只要……我们就绝不会满足”;比如“我梦想有一天……”
不过,跟你平常理解的排比可能不太一样。你可以自己去看一看,在这些排比中,马丁·路德·金填入的内容是什么?仍然是非常具体的,是我前面刚刚说到的“诉诸视觉形象”的内容。
这两个技术其实是比较高级的了,如果你能学到手,那么你的演讲稿在内容扎实、结构清晰的基础上,还能再增加一层情绪上的感染力。
不过,并不是说,这种写法就一定比蔡元培的理性更高级。一个要看演讲者本身的个性,像蔡元培就是个冷静、理性的人;另一个还要看演讲的对象,蔡元培的演讲对象是北大的学生。
你可以自己分析下马丁·路德·金这个人以及他这场演讲的听众构成(要去查具体资料哈!要不然思考就没有基础了)。对照这篇演讲稿,就会明白他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来讲。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就不再具体展开分析了,留给你自己动手做一做。——你说你还没念到高中,没学过这三篇课文?这三篇演讲稿如此经典,你肯定能找到它们的原文来读啊!
其实你看,高考并不是要为难你。通过对高考全国卷作文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从所给的材料中其实可以生发出很多思路;
把课本学扎实了对考试绝对是有用的,关键是你得用正确的方法去学。
【满分作文】
劳动是青春最美的亮色
文/湖南一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劳动是青春最美的亮色”。(演讲稿在问候语之后即提出作为
中心论点的题目,是可以的。在实际演讲时,如果主持人报告了演讲题目,则具体演讲时不必重复)。“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夙兴夜寐,洒扫庭内”(连续引用题干中的两段古语,作为自己论述语言的一部分,后引号前就不用标点,文中这样写,巧妙地避开了原题中的标点错误),从古人这些富有哲理的话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一代代炎黄子孙脚踏大地,心贴热土,用勤劳的双手披荆斩棘,开创了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的宏大文明(这个揭示分论点一的句子较长,但非如此则表达不完整)。没有劳动,就没有富饶的天府之国;没有劳动,就没
有杏花江南的鱼米之香(“香”可能是“乡”之笔误);没有劳动,就更没有当下中国巨龙腾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时代!(诗意地分析,听众会认同)
可是(转折连词引出下文的反面现象,形成对比论证),当传统意义上的崇高面临着世俗蜂拥
而至的解构与侵袭,当浮躁功利之风劲吹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我们似乎已经把劳动丢得越来越远,这一点在我们青少年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又一个长句揭示分论点二)。反思一下自己吧,你是
否曾抱怨过劳动挤占了你宝贵的学习时间?你是否曾嫌脏怕累而把劳动的任务丢给父母甚至清洁工们?你是否在内心深处存在着对农民工、环卫工人等凭劳动生活的劳动人民的轻视?(连续三个结合当今社会现象的反问,发人深思)这些想法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我们中间有许多人的确丢弃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精神辎重(文言实词积累丰富),忘记了劳动其实是青春飞扬中最动人的亮色!这种不良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入分析,揭示分论点三)。从客观上讲,只重分数忽视劳动培养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功利浮躁之心;父母、社会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与溺爱催
生了“巨婴”;科技的进步在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在使人们变得消极懒惰。从主观上讲,是个别同学怕苦怕累,好逸恶劳,缺乏劳动意识。(本段从主客观两方面深入分析,入情入理。“巨婴”一语内容
丰富深刻,意象鲜明有趣)
但这也是一个善于反思的时代(小结分析,揭示分论点四)。许多人已经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如某高
校就已将“种菜实践”纳入学期末综合评估(此例鲜活,甚精彩),其目的就是弘扬劳动新风,打造时代新人。身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更应该脚踏实地,不尚空谈,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再等待也不再推诿,通过劳动将个人命运融入时代洪流,让国家发展定义人生坐标,用自己的劳动推动中华复兴底盘(此词语意通俗表意精准)运转生生不息,共同奏响实现亿万人民伟大中国梦的最强音(这个长句子其实在说我们应当“怎么办”,挪到下一段更好)!
同学们,让我们从此刻开始,把劳动的种子埋(换“埋”为“播”或“种”更佳)入心田,让劳动为青春增添最美的亮色!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将希望与结束语合在一段说也行,但结束语最好另起一段)
劳则生欢,劳则生慧
广东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人民幸福的根本,是国家繁荣的基石。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劳则生欢,劳则生慧”,并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热爱劳动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从“夙兴夜寐、打扫庭内”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我们的祖先未尝停止劳动,以使生活富裕。而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人,也应当理解、愿意、热爱劳动。劳则生欢,劳动使我们享受生活的乐趣。在忙碌的学习之余,抽时间劳动并不意味着苦和累,而是一种泼洒汗水、收获快乐的过程。
通过劳动,我们可以获得成功后的成就感,获取帮助别人的满足感,体验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劳动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学习虽然忙碌,劳动虽然也有劳累,但劳动更多的是让我们享受生活,享受生活细小而平凡的乐趣,让我们的生活不至于单调,而是繁花似锦、热烈充盈。劳则生慧,从劳动中我们可以汲取经验。科技进步之快并不是为了让人类失去劳动这项生存技能,失去从劳动中获得智慧的机会,人工智能的出现绝不能带来人类手脚退化的悲惨结果。
通过劳动,我们可以汲取从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通过打扫灰尘我们可以认识到细小的地方容易藏污纳垢、隐藏错误;通过打扫教室我们可以领略安排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劳动我们可以提升智慧,发现科技的增长点。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的提升需要人类通过劳动获取智慧来进行,劳动使我们头脑聪慧。
然而,如今却出现许多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身受知识教育的我们,还缺一场思想上的教育。面对环卫工人打扫街道,我们将其斥之为“不认真学习”的后果;面对建筑工人黝黑的双手,有的人视之为肮脏。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人,是否应当改正这种错误认识,亦投身到劳动的火热之中?此处彼处,都应当是我们青年人劳动之处。我们应当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投身劳动。哪里有劳动,哪里就应当有我们的身影。在家里,我们应帮助父母做家务;在学校中,我们应当积极搞卫生;在社会上,我们应当投身到公益卫生事业,为美化城市出一份力。此处与彼处,都需要我们青年人热爱劳动,从自身做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让劳动帮助你我心生快乐、闪耀智慧的光芒!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许多人写不好演讲词,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不明白一个道理:演讲和作文不同,文章的读者是单独一人,演讲则面对众人。一人自由,可断断续续,且不受他人影响;多人共聚一室,情绪易受周围的影响。他人的笑声或嘘声、会场的活跃或沉闷都会鼓舞或打击演讲者的情绪。更重要的是,演讲者与听众面对面,不像文章作者与读者互不相见,读者的情绪、反应不影响作者的情绪,而在会场上,演讲者不单纯是发出信息,同时又在现场接受听众的信息反馈,现场的反应立即影响演讲者的信心、情绪、才智的发挥,甚至决定其成败。
演讲与作文的不同,归根到底在于作文是单方面的输出信息,演讲是演讲者在现场与听众的双向交流;除此之外,
听众与听众也处在双向交流之中,不过他们交流的不是语言,而是情绪和反应。
严格地说,演讲是三方信息的相互交流。
在演讲现场中,如果演讲者与听众,听众与听众三方面能够互相沟通,情绪能够自由、自然、自发地交流,就会形成一种浓郁的心领神会的情绪氛围,有了这种氛围,哪怕是无声的体态语言,都能引发满场的欢笑和掌声。如果这三方面不能顺畅沟通,则任何美妙的语言都难以得到起码的感应。听众无动于衷,对于演讲者的情绪无疑是一种消极的刺激,甚至会造成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对立,不管多好的演讲词都难以形成交流的氛围。
正因为要达到三方面心领神会的交流,演讲者就要尽一切可能抓住会场上每一个听众的心,不让任何一个人走神。即使有一个人做小动作,发出细微的声音,都可能影响自己或者其他人情绪,进而影响会场情绪的贯通。
为了创造最佳效果,就不能以传达一般的思想和情绪为满足。演讲词的第一要义就是必须是你自己特有的、富于个性的思想和情绪,最忌讳老生常谈,尤其是那些人所共知的大话、套话、空话。必须记住,你在台上讲话,只代表你自己,不代表校长、不代表官员、也不代表《人民日报》,因而现成的、流行的话越少越好,要努力把生活中最为精彩、最能代表自己个性和心灵特点的话讲出来。
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因为那些现成的话语有某种优势,不动脑筋就可以说出来。但是这样的话又有一个缺点:不管什么人讲出来都是一样的,没有一点新鲜感。没有新鲜感就没有吸引力;把没有吸引力的话,在大庭广众之下滔滔不绝地大讲一通,除了叫人昏昏欲睡以外,没有什么用处。据我做演讲比赛评委的经验,整场演讲比赛下来,真正有自己的话语的选手,往往不足百分之十。
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不可重复的存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与众不同的思绪,只要把其中百分之一的东西拿出来,就能出彩。遗憾的是,多数人都做不到这一点。这是因为,人们常常有两种不由自主的冲动:第一,就是从最为省力的地方做起;第二,总是不由自主地跟别人讲一样的话。而演讲却要求有个性,就是要和别人不一样。试想,一次演讲比赛下来,近二十个选手,大部分参赛者讲的东西是一样的,只有个别选手别出心裁……如果你做评委,你会把高分评给什么样的人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演讲稿的写作,最重要的就是充分表现你的个性;用最大的努力把你特有的观点提炼出来,最忌就是把流行的观念、话语拿出来重新炒一次冷饭。
韩愈说:“唯陈言之务去。”说的虽是写文章,但对于演讲稿,尤其需要去“陈言”。
但是,演讲与一般写文章相比,还有一个特别的要求。那就是要有现场感。所谓现场感就是,要有一种强烈的意识,每一句话都是讲给那些带着不同的思想情绪、怀着不同的关切的听众听的。他们都很可爱,但有一点不够可爱,就是随时随地可能走神、开小差。你的语言必须唤起他们的注意,使他们的精神集中;把他们从来会场路上还困扰他们的事务中争取过来。一般的官样文章、大话、套话,不能排除现场的干扰,激起他们的兴奋。所以演讲稿的语言一定要明快。明快到有一种面对面的感觉。像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那样:“今天是中华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虽然所用的词汇很平常,却很有力量。
要做到有现场感,用语的力度须和一般文章不同。比如,在一般文章中,你反对一种观念,只要说,这是不对的,就成了,但是在演讲中,就要带一点情绪。你可以说:这是错误的。如果还不够分量,那么你可以说:这是荒谬的。如果你论述民众的收入不提高,就不可能有人资助希望工程。这样说,对于写一般文章,可能就足够了,但是对于演讲就显得有点不够味道
,这时,你最好说:“如果大家都很穷,那么希望工程就可能变成失望工程。”这样说可能好一点了;但对于调动现场听众的情绪可能还是不够到位。这时,你就可以在情绪上再加一点码:“希望工程可能变成失望工程,失望工程,可能变成绝望工程。”这样的效果就可能好得多。如果你在论述环保问题,说到地球上的臭氧层上的空洞已经和美国的国土面积差不多了。这也许比只是简单地引述一下抽象的统计数字要好一点。但是,你要考虑一下,你的听众都是中国人,与其说,和美国国土面积一样大,不如说比中国面积还要大一点更好。如果你说,每年因水污染而死的人有多少,还不如说,就在我讲话的时候,就在三分钟之内,已经死去了多少人。
演讲成功的关键在于:不管说什么,都要用以引起现场的交流效果。这就要求演讲者善于运用现场的一些来现象引起共同感受,福建师大中文系的卢佳音在以“假如没有改革开放”为题的演讲中,本来准备的开头是:
今天我做了一个小小的统计,刚才上台的18位演讲选手当中,穿着14种款式的衣服,10 种颜色,9种发型,除了性别,一如既往的只有两种之外,我们的色彩变得丰富了,选择变得多元了。这就是改革带给我们的真真切切的变化。可是假如没有改革呢,这些丰富的色彩就将退出今天的画面,而大家呢,则不分男女统一着装,先背毛主席语录,再喊政治口号,想想吧,这样的日子多么枯燥。
但是,临场,她觉得这样引起共鸣的力度还不够,就把稿子改动了:
谢谢大家的掌声!我分析了一下,掌声这么热烈有三个原因:一我是师大的学生,鼓掌的都是我的啦啦队;二是,大家都听累了,累坏了,精疲力竭,终于是最后一名选手上台了,可以松一口气了;三是,我今天穿的还算漂亮。我之所以这样穿着打扮站在这里,实际上是改革的功劳。
她一说听众就笑了,笑是心理最短的距离,接着下来就是热烈的掌声。
现场共鸣有时并不一定要有充分的道理,有时则相反,来一点非理性的语言更能产生一点自我调侃的幽默感。有一个演讲比赛的参赛者,抽签抽到了第一个上台,这是很不利的,她却抛开早已准备好的讲稿即兴发挥:
很不幸,今天,我抽到了第一个上台,碰巧上次参加系里的比赛,抽签的结果是我第三个上台。看来上帝有意要让我做先行者、牺牲者。如果我能把教训留给后来的同学们,让他们发挥得更好的话,我的牺牲就无怨无悔了,下面的同学发挥得越是超过我,我就越感到欣慰。
她这么一说,台下马上报之以热烈的掌声。即兴发挥能造成一种现场沟通的效果,其力量比脱离现场美丽的文字大得多。
为了充分调动听众的注意力,话语不能空泛,发出的信息要有一点想象的刺激力。同时,语言必须十分精炼、集中。你的野心不要太大,不要指望你的一番话,会改变人家多少年来形成的观念,但是可以推动他思考。
因而,演讲稿就要写得集中。与其讲许多问题,一个都没有留下印象,不如讲很少的问题,让人家久久不能忘怀。
在普通文章中可以讲十个问题,在演讲词中最多只能讲两三个问题,而这两三个问题还得很紧密地在逻辑上串联起来,以层层推演的方式,一环扣一环地展开。这时最忌的是平面罗列:甲、乙、丙、丁,1、2、3、4,a、b、c、d;尤其忌讳先亮论点,后举例子这种结构。这只能使听众停止思考,甚至昏昏欲睡。分散的论点和被动的(亦即无分析的,不能发展论点的)例子,无异于催眠曲。许多大学教授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其讲课效果往往不理想,其原因概不外于此。“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在短短几十分钟内,想把好几个问题都讲得很清楚,野心太大。当然教师讲课要求有系统性,时间又十分充足,可以不得已而为之,而在一般演讲中则须谨慎处之。
在演讲比赛中,论点尤其要集中,因为时间的限制很大。
有一次演讲赛,参赛者讲的是一个很出名的干警。他有许多感人事迹,但是演讲稿的题目是“敬礼”,主要讲一个场面:在他值岗时,一个小痞子,骑着摩托车,违规了。干警向他敬了一个礼,说明情况,开了罚单。小痞子却不分青红皂白,一拳头打到他脸上,把警帽都打落到地上了。这位民警,不慌不忙把警帽拾起来,又敬了一个礼。平静地说明开罚单的理由。这下子把小痞子镇住了。他说:“我服了,从此我再也不好意思在你面前违规了。”然后来了两三句对于敬礼的抒情语言。
听众立即鼓掌了。
1996年,在福建某大学举行的一次关于税务问题的演讲竞赛中,许多参赛者都犯了论点分散的毛病,力求全面的结果恰恰是很不全面。相反两个参赛者集中在一个论点上,却取得了冠军和亚军。冠军的演讲集中在她当了税务工作者以后遇到的一个难题——如何处理好自己与有偷税行为的婆婆的关系;亚军集中谈目前我国每年偷漏税总额高达一千亿。
一千亿,如果就这么一句话带过去,这个数字也可能会给听众留下某种印象,但是对于演讲来说这样的印象是不够的。演讲要求的现场效果要比这个强烈得多。亚军获得者死死揪住抽象的“一千亿”不放,反复把它具体化,说这一千亿等于全国县级以下一年财政总收入的总和,等于上海市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等于两个三峡工程的投资(以上均为当时的统计数字)。他反反复复地说了几分钟,听众不但明白了他的思想而且感受到了他的情绪,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他之所以得不到第一名,可能是发挥得还不够淋漓尽致。毕竟他所讲的离会场远了一点。最好能把事情拉到与会场上的人的情绪更切近一些。我在美国听过克林顿的竞选演说。那是在俄勒冈大学的校园中,克林顿一开头不谈别的,就谈他上了台以后,将如何降低学生的经济负担,提出一个给学生贷款的办法:等学生毕业以后,再从社会服务中分期偿还。美国学生那时正因学费连年猛涨而苦恼,听了这些话,马上欢呼甚至尖叫起来。
我想如果这位大学生懂得一点克林顿式的演讲术,他就应该再发挥下去,比如这样说:一千亿,意味着我国还可以办一千多所中等规模的新大学(按当时的投资规模),这等于将现有的大学再增加一倍。我国目前高中生考大学的录取率大致是二比一。如果把这些偷税漏税的款项,都拿来办大学,全国的中学生就可能每一个人都有上大学的机会。而我们的家长既不用从幼儿园就开始走后门,也不用因为一分之差,拿上几万块钱让孩子去读高价学校。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更加切实的结论:集中一点,死揪住不放,还不够,要争取发挥到淋漓尽致,关键是缩短心理距离,贴近听众的感觉和情绪。这样才可能有某种煽动性。这种煽动性最容易达到三方情绪的高度交流,而这正是演讲词写作的根本追求。
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光是论点集中还不够,还要辅之以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一般的演讲者最易受到迷惑的是些抒情的、华丽的语言。然而实践证明,这种语言只能有限度地使用。虽然这种书面语言有严密的好处,但也有其局限:一是书面语言由于日常使用率低,大脑皮层的反应不如口语快,很难在现场产生瞬时沟通的效应;二是它不如口语响亮干脆,稍不留神,就会造成听众与演讲者之间交流的阻隔。最好在大量使用书面语言后,在论点的要害处,有一些鼓动色彩的口语。在一次公安部门的演讲会上,一个战士讲他在执行公务时,被歹徒打瞎了一只眼睛,歹徒弹冠相庆,说这下子他成“独眼龙”了,但他伤愈之后又重返第一线工作了。讲到这里,他拍了一下桌子,大声说:“我‘独眼龙’又回来了!”
会场里立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这就是口语的力量。口语有它的直接共鸣性,其效果和书面语言是大不相同的,这一点却往往被许多演讲者忽略。有一次,我替一个模范干警修改演讲稿。他是一个颇有英雄气概的汉子,说自己对歹徒有一股情不自禁拼命精神。我想到,他那种拼命精神最初不被人们理解,有些人叫他“郭疯子”,于是替他加上了几句:“干我们这一行,就得有一股拼命精神,有人叫我‘郭疯子’,我想,和‘害人精’斗争,没有股疯劲哪行。案情一发,就横下一条心,老子今天就跟你疯上了!”对我的修改,这位英雄十分赞成,他说:“你这么改,我才觉得来劲,要不然,总是讲不出心里那种辣乎乎的情绪来。”
我对他说:“其实这种话你平时经常讲,只是你一想到上台演讲,就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指挥着你不往平时口语这边想,而是往书本上那些美丽的词句那边想,总以为书本上的话要比口头上讲得漂亮,这么一来,不但把本来很生动的话丢掉了,而且把你本来很生动的个性歪曲了。一旦你歪曲了自己,听众和你之间的情绪就产生了一堵透明的玻璃墙,你和听众、听众和听众之间交流的渠道就不可能畅通了。”
响亮的口语即使在开始只鼓舞了几个敏感者,但只要他们一鼓掌,就意味着心灵的交流渠道在最敏感的人士那里已经沟通了,相对不够敏感的听众就自然地被他们唤醒,跟着鼓起掌来,使局部的沟通变成全部的沟通。
一个演说家要珍惜与这种最敏感者的带动与次敏感者响应的契机。这时,最好停顿一下,让次敏感听众觉悟过来,加入鼓掌者的阵营。这也说明,演讲者要善于驾驭二者,使之乐于达到你和他们之间高度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