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的修订
2010-01-03 14:12阅读:245
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及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中等职业英语必须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为贯彻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方针,中等职业英语大纲修订组经过两年的理论研究、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完成了新版《中等职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称《大纲》)。本文拟就大纲修订的背景、过程、原则以及具体修订内容做一简要介绍,以便各界相关人士更好地了解新大纲,贯彻新大纲的课程理念。
一、 大纲修订的背景
1. 大纲修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指导思想、人才培养模式、知识体系和技能要求等都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2005年10月28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也因此明确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和“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提高技能水平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模块化的课程模式以及学分制等弹性教学管理制度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必须实践的目标。办学模式的转变对职业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001版大纲(以下称原大纲)日益显示出不能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亟需进行修订。
2. 大纲修订中职英语学习的需求
过去的五年,规模逐步扩大,2009年已经达到860万,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50%以上。但是,中等职业英语现状不容乐观,
调查显示(蒋乃平,2008),38.63%的入学学生没有达到小学毕业应有的水平,72.24%的学生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入学时竟有10%的学生不能认读26个英文字母,英语学习掉队的学生随年级升高。学生不仅整体上文化水平起点低,英语学习兴趣缺乏,动机不足,且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较差。这很大程度上与原大纲与教材偏离学生实际水平和需求有关。
3. 大纲修订是中职教学的需求
根据大纲修订组的调查,中职教师普遍反映原大纲教学内容过于系统繁杂,过于侧重知识和语法,要求超出了目前中职学生可以达到的水平,迫切希望能够精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降低教学要求。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能够接受能力本文的教学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理念和实践教学的模式,期望改变评价体制,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大纲的修订具备良好的教师基础。
二、大纲修订过程
200年始,依托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重点课题“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大纲修订组开始前期准备,2008年5月大纲修订工程全面启动。整个修订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
1. 文献研究阶段
接受大纲修订任务之后,大纲修订组从课程、职业教育以及英语教育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文献阅读,认真分析了原大纲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研究了国外职业教育大纲,从课程、二语习得、教学设计等方面探讨了能力教学大纲的理论理据,为大纲的修订奠定了理论基础。
2.调查研究阶段
为了解中职英语学习现状和教学现状,修订工作组在全国十几个省市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研讨会、访谈、水平测试和课堂观察等形式,对的学生现有英语水平进行诊断性测验,调查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策略,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了解师生对中职阶段应该掌握的词汇、语法、功能、策略以及应该涵盖的话题的看法,为教学大纲的修订奠定了基础。
3. 大纲修订阶段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修订工作组明确了修订的指导思想和修订思路,采用科学的方法构建了中职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的等级量规,构建中职英语词汇表,完成大纲的修订初稿。
新大纲借鉴《欧洲共同纲领》中能力量规的构建方法,采用专家直觉法和项目反应理论构建出包含三个级别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量规。词表的修订参照了BNC(英国国家语料库)、COBUILD(柯林斯语料库)、原大纲词表等15个词表与语料库,构建包含每个词词频统计的中职英语词汇语料库,然后根据职业英语的要求,构建包含基本要求和更高要求两个层次的词汇表。
4. 大纲反馈与完善阶段
为保证大纲的操作性,修订组在宁波、杭州召开了两次大型教师座谈会,在厦门召开了十几个省市的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座谈会征求对修订后大纲的意见;同时,还听取了上海、广东、云南、陕西和安徽等省市中职骨干教师的意见。在四川、山东、河南、福建等十个省(市)征求对大纲送审稿的意见,根据专家和各地意见完成大纲送审稿的修订。
三、大纲修订原则
1. 坚持科学发展观
英语大纲必须符合语言类课程的内在规律,按照语言学科的内在规律、语言学习的规律,以科学的教育观、语言观、语言教学观和职业教育观为指导,做到灵活性与统一性、科学性与发展性等相协调。
2. 创生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
创生性是课程发展的趋势,是学生主体课程理念的体现(张华,2000)。根据创生性课程的要求,课程目标不是规约性的,而是表现性的,中职英语课程在目标设置、教学、评价等方面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地区差异,通过模块的设置、层次目标的设置、教学和评价的操作,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获得应有的个性发展。
3. 以能力为本位,构建能力型大纲
本次大纲的修订坚持以能力为本的指导思想,构建能力型大纲。大纲在教学目标设置上要突出能力,包括语言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学习能力,减少知识的要求;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侧重语言运用能力的相关内容安排,结合职业语境、功能和策略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建议上突出对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语法、词汇教学方面要建议以培养运用能力,而不是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4. 以就业为导向,体现职业特色
中职英语大纲必须符合职业教育方针和课程模式的要求,力求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要求和评价等方面突出大纲的职业特色。
5.
突出英语公共课程的“文化性、工具性、实践性、应用性”
作为一门文化课程,中职英语应该实践文化类课程的文化性、工具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应该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职业道德、文化意识等纳入培养目标之中,应该满足学生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下应用运用的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课程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模式的选择也应该注意内容与实践的结合,保证学以致用。
四、 修订内容
作为能力型大纲,新大纲与原大纲有着鲜明的差异,在课程结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建议等各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1.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大纲》在课程性质的界定方面与原大纲基本相同,在任务描述上更为具体科学。原大纲在语言方面将中等职业英语课程的任务描述为“开发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运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的能力”,而《大纲》将其修订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体现了“就业导向,服务宗旨”的教育方针。鉴于目前中职教学现状,中职英语课程很难承载“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服务”的任务,新大纲将其修订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总目标中《大纲》提出“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符合需求定向的修订原则,突出了生活与职业场景,使任务更加清晰、明确,更具有职业特色,突出了能力型职业英语教学大纲的定位。
2. 课程教学目标
原大纲将初中英语教学作为中职英语课程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巩固、扩大英语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而调查显示,目前的中职教学很难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开展。鉴于学生的语言水平低下且离散度很高,《大纲》提出:中职英语应“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新大纲的目标描述符合“能力本位、学生主体和实践导向“的修订原则,保证了目标的操作性和科学性。
3. 课程结构
原大纲将中职英语分为基础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两个阶段,不能适应当前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大纲》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将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分为基础模块、拓展模块和职业模块三个模块。基础模块为必修模块,以培养学生初步的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职业模块为限选模块要求有条件的学校根据自己学校专业课的设置为学生开设一定量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为学生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服务;拓展模块为任选模块,以满足学生升学、文化、兴趣学习等多元需求。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更为灵活并富有弹性,学校根据情况在开设基础模块课程的同时可以同时开设职业模块的课程,也可以在基础模块之后开展职业模块课程。《大纲》课程结构的设置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中职英语课程的要求,有利于学分制管理的开展。
4. 教学内容
原大纲的知识性决定了其在语法方面追求系统性,语法项目详尽具体。《大纲》本着需求定向的原则,在全面分析学生的英语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就业导向,服务宗旨”教育方针的要求,只列出语法项目大类。这是既是能力型大纲对淡化语言知识的要求,同时也是中职课程设置的要求。中职阶段英语学习时间少,很难期待学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掌握太多的语言项目。而根据社会需要的调查,用人单位看重的不是只是对广度和深度,而是知识的应用;第三,各地区学生基础不同,只给出大类有助于各地区根据自己的需求确定语法学习的内容。而原大纲将所有语法形式详尽列出(如动词不定式的所有功能,被动语态的所有形式,虚拟语气的所有结构列出),不仅容易导致语言教学过度侧重语法的现象,难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同时也剥夺了各地各学校的自主权,不符合新大纲修订的需求定向原则。新大纲语对语法不做知识宽度的要求,而是侧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符合能力本位的修订原则,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施。
在词汇方面,《大纲》只提要求学习的数量要求,不标示具体掌握的词汇,增加了学习的灵活性,符合职业英语的要求。《大纲》在词汇选择方面依据世界权威语料库,根据词频统计、职业导向和日常生活覆盖等原则选择词汇,常用词汇增加了新的要求,如纲book词条原大纲只有一个名词的用法,作“书,本子”解,难以满足生活和职业需求。而新《大纲》增加了其动词用法,自然也就包含了book
a ticket/room/tour等生活和交际的需求。《大纲》同时根据生活需求和职业需求的变化增加了常用词汇,如blog, ATM,
receipt, budget等,符合能力本位、目标取向的要求。
新大纲附件中增加了语音项目,保证了语言的完整性;增加了功能列表,保证其交际性和应用性。
5. 教学要求
1)模块要求
与原大纲相同,《大纲》在基础模块阶段同样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层次,其中基本要求为所有地区中职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较高要求为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选择达到的目标。原大纲在专门用途阶段只给出了词汇和阅读的要求,《大纲》根据职业模块的行业特点,分生产制造、服务和其它三类描述了教学要求,要求具有针对性。《大纲》建议生产制造类
“侧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服务类“侧重听说能力”,其它根据相关专业的要求制定教学要求。《大纲》同样提出了拓展模块在语言技能方面的要求,目标描述更为科学,操作性更强,符合职业英语的要求。
2)语言知识的要求
语音、语法和词汇的学习是为交际服务的,因此,《大纲》要求学生在交流中能“做到语音、语调基本达意”,“能理解语法项目的形式、意义,并能应用于交际和任务”,充分体现了新大纲能力本位的理念。
3)语言技能的要求
技能要求既是教学目标,又是评价目标。目标必须具有 “统一性”“确定性”和“单维性”(Council of Europe,
2001)。《大纲》采用国际通用量规构建方法构建听说读写技能量规,采用“能做什么”的行为目标描述方式,保证了目标描述的科学性,避免了原大纲中不符合目标描述的现象。
目标描述遵循“环境适应性”的原则(王笃勤,2007),使目标能够反应生活和职业对英语的要求,如“能听懂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会话和职业场景中的简单指令”“能读懂简单的应用文,如请柬、通知及表格等”“能根据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多步骤指令做出相应反应”。《大纲》同样强调策略的使用,为了贯彻策略服务于技能发展和交际的原则,《大纲》将策略渗透到技能目标描述之中,如“能够借助肢体语言进行日常会话”“能借助图片、图像等听懂职业场景中的简单活动安排和会话”“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猜测词义”等,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评价提供的标准参照,也使得目标的描述具有明晰性、可观察性与可测量性。
6. 教学安排
根据模块化课程结构的要求,《大纲》基础模块的教学时数为128~144学时,职业模块的教学时数为54~72学时,拓展模块的教学时数不做具体规定。虽然总体学时减少,灵活性相对增加。由于职业模块开设的课程在学时要求上可能存在很大差异,新大纲给出54-72学时的自主调整空间。拓展模块的课程可以为继续学习做准备,可以为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而开设,课程灵活性更大,因此大纲没有规定学时要求。
7. 教学实施
原大纲将教学实施置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不能凸显教学实施在大纲中的地位。新《大纲》将教学实施部分单独列出,并从教学建议、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材编写三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教学建议部分从“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多元差异”,“注重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职业模块教学”和“教师教学研究”5个方面对中职英语教学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建议,体现了大纲修订的能力本位、学生主体、实践导向等基本原则。
8.教学评价
《大纲》继承了原大纲“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明确提出评价应以促进学习,改善教学为目的,突出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为增加评价建议的操作性,《大纲》提示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具体评价方式,明确指出终结性评价可采用“真实性任务”评价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符合评价的表现性原则。《大纲》同时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应在考核中分别占相应的比例”,从而为学校中职英语的课程考核提供了政策支持,有利于学分制管理制度的实行。
五、结束语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是原大纲的继承和发展,大纲全面体现了中职课程的基本理念,符合中职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具有以下特点:
(1) 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个体差异
(2) 能力本位,强调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3)
实践导向,强调“做中学”
(4)
策略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 多元教学评价,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
(6) 多种教学资源,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
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是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是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大纲修订组成员怀着满腔的热情,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大纲的修订工作,力求使《大纲》体现职业英语课程改革研究的成果,代表职业英语改革的方向,保证大纲的科学性、指导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大纲》的颁布必将推动新一轮的职业英语课程改革,促进职业英语的教学和评价,推动我国职业英语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Council of Europ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蒋乃平. 文化课应该让中职生“学得会”[J].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2008,(14).
王笃勤,环境适应型评价模型及其在大学英语评价中的应用[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