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届书博会曹可凡和叶永烈跨界妙语对谈
2012-06-07 10:03阅读:560
第22届书博会曹可凡和叶永烈跨界妙语对谈
http://book.sina.com.cn
2012年06月06日 18:01
新浪读书微博
左:曹可凡 右:叶永烈
6月1日下午,著名节目主持人曹可凡遭遇纪实文学作家叶永烈(微博),两人携各自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微博)出版的新作《道·业·惑:‘实’说主持》以及“看世界”系列丛书亮相位处西部边陲的宁夏银川,成就一时看点,而其酣畅淋漓的跨界对谈,更俨然在本届全国书博会上掀起了一番文化热潮。
医生改当主持 作家本攻化学
文人组合,两两对谈的形式在各大出版展会上并不罕见,但曹可凡与叶永烈的思想碰撞,却是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别出心裁、别有看点:两人都自嘲是“背叛”了专业,半路出家却在各自的领域无师自通——曹可凡的老本行是医生,1987年起相继在上海电视台及东方卫视
(微博)主持《大学生节目》、《诗与画》、《快乐大转盘》等栏目及各类文艺晚会的他,其实1991年才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毕业,1995年
正式担任职业主持人,在这一领域堪称翘首。而叶永烈自11岁起发表诗作,现已著作等身,是国内少有的勤奋高产的作家。1959年,还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上学时,他就创作了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20岁时,他参与主要撰稿工作的“十万个为什么
(微博)”系列,被比他只小几岁的读者广泛阅读、传诵。21岁时,他写出了代表作《小灵通漫游未来》,出版后成就了几代人的童年记忆与未来畅想。叶永烈戏曰:“我就是上世纪60年代的韩寒
(微博)、郭敬明
(微博)!”
除了身份的彼此关照,曹可凡与叶永烈两人的新作也是“两相辉映”,思维火花频现——曹可凡的《道·业·惑
‘实’说主持》既可被称之为学术著作,又可被称之为专业教材,集结了八个专题讲座和两个节目案例的文本,包含了“什么是好主持人”、“好主持人评价体系是什么”、“主持人是不是可以培养”、“主持人怎么自我培养”以及“交流的法则是什么,有什么诀窍”、“如何掌控提问的深度、精度”等舞台主角的核心经验。堪称其二十多年主持心得的精华浓缩,更是他送给年轻主持人、主持专业学生及有志于成为主持人的青少年的礼物,“以前觉得很多主持理论书的缺乏操作性,所以起意这样一本用‘临床经验讲述主持心术’的实战书。”曹可凡倡导,主持人要以最快的速度进入“一知半解”,别人说厚积薄发,主持人见多识广,却未必门门精研,所以要“薄积厚发”。书中类似的传道授业,比比皆是,最讲究“于不疑处有疑”。至于叶永烈的“看世界”系列丛书,则将他的本职——作家,与两大爱好——旅行与摄影“三合一”,着重于从历史、从文化的视角深度解读一个个国家,不同于那些停留于景点介绍的浅层次的旅行图书,这位文学领域的“资深新锐”在继续完成一系列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的同时,不断向广大读者奉献轻松活泼的“行走文学”新作,更强调着“于无趣处生趣”。
叶永烈:考证青砖泥瓦的前世今生
《徐霞客游记》、《马可·波罗游记》……行走文学古已有之,数十年前,叶永烈亦曾驾驭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写作了一本闻名大江南北的“旅行”书——《小灵通漫游未来》。他表示,自己是继承了东方西方古代那些旅行者们的考据精神。每到一处陌生地,考证这青砖泥瓦的前世今生,揣摩一方水土如何滋养一片人情。而这样的旅行挂上了“叶氏标签”,显然,和波澜不惊的旅行杂志相异,叶永烈专业的科技人文涵养和历史格局观,也让这套丛书有别于随性的“小清新式”的旅行感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看世界”系列丛书的核心:“历史是每个国家走过的脚印,而文化则是每个人内心走过的脚印。”叶永烈的“行走文学”——“叶永烈看世界系列”从2010年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一共出版了5本,包括《梦里南洋知多少》、《从金字塔到迪拜塔》、《这就是韩国》、《神秘的印度》等。今年时值伦敦奥运会,《米字旗下的国度》正式出版,探究大不列颠人的民族性格,抓住民族性格将英国写得丰满:“有关行走的故事,让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也是应景的。桃花源记有及,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啊,想来,陶渊明的仙境之旅,那也是一场中国古代最有名的一次‘私旅行’吧。”他幽默地说。
既是高屋建瓴、阳春白雪,又不乏实用解惑、贴近民生,叶永烈告诉现场所有读者:“如何旅行是要学习的,去目的地之前,必然要做背景了解,到了陌生地,抛开出租车、导游、既定景点,带上照相机、笔记本和好奇心,去陌生城市的小巷里漫步,和当地人聊天,从文化西街切入,捕捉异域的声色美景。我去日本追乌鸦,因为发现拍摄的每张照片几乎都有乌鸦,索性就从乌鸦的视角来写东京;我去台湾,则考证了涵碧楼,考证了知名新闻人曹聚仁,一般的游客没有兴趣的事情,我都满怀好奇,因为观察角度跟别人不一样。”这些年走下来,叶永烈的移动硬盘,已经存满了2000G的数码照片。可是,近乡情怯,尽管在上海住了21年,叶永烈却还没有写过上海的书:“每条街道都太熟悉了,熟悉的地方就没有了风景,也许是敏锐被感情钝化了吧!上海,我既能看见,又看不见。”
曹可凡:异地就餐邂逅全球通缉犯
在“旅行界”不遑多让的曹可凡认为,如今旅行社颇费心思:“它会告诉你,我们去的,是谁的伦敦?是狄更斯的伦敦,惠斯勒的伦敦,还是柯南道尔的伦敦?那就是旅行的花样。现在人不喜欢看旅行手册,旅行要考究,更要不凡。”
博闻强记在主持界赫赫闻名的曹可凡,还运用其主持功力,抑扬顿挫、眉飞色舞地介绍了自己与圈中好友的旅行故事:“威尼斯每年邀请世界知名作家客居一年,供吃供喝,到期交一部稿,中国作家阿城曾受到邀请,写了一部《威尼斯日记》。不过,阿城刚到水城,东道主就了给下马威‘上回法国作家的书稿荣登烂书榜单。’这可让阿城心头咯噔一下!”
曹可凡回忆,还有一次,他和摄制组一起去日本藤泽,去了才知道,那个70平方公里的小地方,正是中国音乐家聂耳遇难的地方,于是他翻查史料,发现聂耳借用留学生午餐会,在吃饭的时候暗谋革命,后与友人去海边散步游泳时罹难。一路上,摄制组突发奇想,去找找聂耳的墓。“寻找也是一个有趣的主题。在买纪念花束时,正好遇见当地‘日中友好协会’前任主席,在她和现任主席的指点下,找到了郭沫若题词的聂耳墓碑。在祭奠时,他们提议我去市长家听听聂耳的故事,巧了,市长的妈妈正是‘义勇军进行曲’的日文翻译,当地的学校学生都会唱日文版的《义勇军进行曲》,这是不是太出乎意外了?我们的摄像机都开着,回国后剪切出了一部独一无二的‘聂耳’纪录片,还参加了日本海外电视片竞赛,荣膺大奖。旅行中的收获得来全不费功夫,去个景点也许要靠照片来搜索回忆,但是这样别开生面的寻找之旅,有谁能忘记呢?”
曹可凡的另一“秘笈”,则是在旅行中时敞开探索之心:去亚特兰大大学,在校史资料室,找到了宋氏三姐妹的油画、成绩单还有书信;在日本沙林毒气制造的大本营,见到了奥姆真理教当年和村民签署的土地租赁协议,落款正是“教主”麻原彰晃。
“旅行的意义在于寻找,旅行的惊喜在于邂逅——那是对寻找路途的褒奖。而遗憾,总是与惊喜相随相生。”有一年曹可凡和陈逸飞在西班牙马德里的饭馆里邂逅正被俄罗斯当局通缉的俄罗斯寡头大亨,也有一番奇趣,“我和陈逸飞边吃边聊,突然发现大厅中气氛不对,不少人对着我们行注目礼。当时我们俩还互相嘲弄对方‘肯定是你太有名了!’突然,旁桌进来十几个彪型黑衣大汉拱手而立,就留了一个空位。我顿生好奇,举目望去,只见进来一人,脸熟!在记忆库里搜索了半天,原来被全球通缉中的古辛斯基!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曹可凡想上前访问、合影,却被陈逸飞一把拦住,告诫曰,“行走异地,不要生事!”一顿饭吃得不太宁神。直到离开马德里,两人方觉懊悔不已。
值得一提的是,出版曹可凡和叶永烈新书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也算是一次"背叛"。近年来,原以理工见长的上海交大出版社不断推出人文社科图书,“理工社绽放人文花”已成为业内美谈,出版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较大增长。“名主持人名栏目丛书”和“叶永烈看世界系列”也是上海交大社新近推出的最受欢迎的人文图书。
(编辑:任文)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