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旧事旧物之锔碗丶补缸与补锅
前几天看中央二台电视关于锔瓷方面的节目,说起这手艺从古代到如今,从国家到民间,都是一门不可忽缺的手艺。大到故宫等博物馆的古陶瓷修复,小到民间一些瓷器与陶器的修补均是如此。
记得鲁迅在《风波》一文中提到六斤打破一只碗,她老子使寻思带到集上去修补,连几个钉钯钉都算好了。说明这
在当地相当普遍。
而我在童年时也曾见过排挑担补碗人,沿街叫(叫什么忘记了)着,总有些老人会拿个破碗或陶缸来请他补。俗话说“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瓷器和玻璃这玩意几非得金钢钻不可,那长长细细的手拉钻,钻瓷器那个快
如木钻钻木头一样,然后在钻孔内锔上钯钉,补碗的多是铜的钉,其细比牙签。不知他那粗糙的手怎么会这么灵活。锔好后还好得在钉孔处滴一点什么玩意儿。只是这种手艺解放后几乎没见过,再之这碗也便宜,饭碗一角一个,菜碗菜盘才两三角钱,谁在意呢。
等我参加工作,才见识了这放大的手艺,即补罎补缸,其原理相同,材料变了。但凡酿造行业,罎子和大缸是生
产过程中主要的容器,因为都是陶瓷,所以撞裂、撞破甚至打碎都是常事。大缸的价钱不菲,以前都是土产公司经营,厂家一进便是几十口缸,罎子则以百计。而补缸的人也常在各厂家和土产公司之间流动。来我们单位的都是经绍兴柯桥人,名字也正象相声中那个“来发,西多米”(来发、去淘米)。几年下来,也成为朋友了。
六七十年代补缸,工具是一大把小凿子,直径8×100毫米,自己烧红了淬火,小槌直径3.5公分,扁扁的八角形。
再就是一包铁粉(生铁碾碎)一个小竹筒,一把小铁丝刷,一把竹刷,一瓶盐水(加了点盐酸)。一小把钯铁,这钯铁是熟铁专门打造的,8/2毫米。还有一把短把小斧头。
补缸前将有裂缝的缝口清理干净,然后以用凿子开坡口,宽度不超过1厘米,深处不超过缸壁厚度二分之一。视裂
缝口长度,15-20公分一钯钉,即在缝线两边4公分处凿出一个小孔,靠缝这一边为直角带弯。便于钯钉扣牢,然后将钯铁截下9公分左右,置斧口用槌切断。在斧口上敲弯两头,长度正好卡在凿好的孔内(这和用码钉钉在木头上
一个意思),轻轻敲下使钯铁贴紧缸壁。
最后一步是上铁砂,铁砂盛在小竹筒装的盐水内,因有少量盐酸,铁砂很纯,没有任何氧化物附着。用小竹片挑出
铁砂均匀地放入坡口与缸壁平即可,钯口内也要放。这样就完工了,使裂处朝上。放置几天后铁砂水分挥发,与空气接触生出锈痕,手按有硬度感,就可使用了,当然裂成两半或碎了多块的也可补,麻烦一点。
我曾在土产公司仓库花3.98元买一口小缸(3担水,好缸要20来元)请来发给我补一下,八寸长的裂纹只用一只钯钉
。又买一个70公分直径的木盖4.5元。还没分宿舍,蜗居里既当水缸也当饭桌。缸后来送人了,盖改成圆桌也用了些时。
80年代以后凿子改用合金刀头,补缝改用环氧树脂加上上点充填剂(水泥、石膏均可)。老祖母当年用过一口青花
瓷缸,可装250斤水,靠缸沿裂了30多公分,我请来发去帮忙,他花了两个小时干完,可惜用的是水泥填充,要是用石膏就好了。老屋拆迁时(1991年)这缸无人要,表弟不嫌,搬回麻纺去养鱼(他是个老约客)。瓷缸不知产自何年,如果是古董则未免有焚琴煮鹤之嫌了。
缸和罎子在我们这一带是没什么用处了,但在 其他地区做酿造与酱菜行,当还是有人在用,比如川中腌榨菜
辣椒,镇江酱醋等。老李做广告“晒足一百八十天”也还是用缸,篷盖改成玻璃钢的,能防雨也能防风,比篾编篷盖好多了。相信补缸这行当仍然会在这些地方继续。与而锔瓷这一手艺,因为和文物古董挂了钩,会重新焕发出新生命,除了传统材料,新的材料也在不断进入这个行业,你一定会在以后的电视或现实中看到。
补锅的方法分为热补与冷补。热补是将锅在破损处局部加热烧红,再浇上点熔化的铁水。冷补可分为打铆钉和用铁砂填补,铁砂填补是补上铁块和填上铁砂,补锅铁砂与补缸用铁砂一样。可能是即将消逝的工艺,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锅破了就买一口新的,不会去补了。
虞孝硕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