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汉代跟皇帝主动离婚的妃子是谁?

2007-08-08 02:13阅读:
汉代跟皇帝主动离婚的妃子是谁?

王睿《解昭君怨》:

莫怨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遣和亲。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

王昭君,名王樯(一名王嫱),西晋时为了避司马昭的讳改“昭君”为“明君”,亦称“明妃”。她是西汉时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元帝时被选入后宫,当时皇帝依照画像召幸,因为画师把她丑化了,所以没有轮到被皇帝临幸。正好匈奴的单于来求亲,王昭君主动提出嫁到匈奴去。要不这样,她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宫女,一辈子湮没不闻。
提到跟皇帝离婚的妃子马上想到末代皇帝溥仪的淑妃文绣。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和亲的妃子应该算是王昭君,她或许还没有获得嫔妃的名分,但是她毕竟是汉元帝可以随时占有的小老婆之一,哪天看着画像顺眼没准儿就召幸了她。她主动提出嫁给匈奴的首领,等于是跟皇帝丈夫提出离婚。
关于王昭君的事迹,《汉书》和《后汉书》有所不同。
据《汉书·元帝纪》:“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应劭注曰:“郡国献女未御见,须命于掖庭,故曰待诏。王樯,王氏女,名樯,字昭君。”没有被皇帝召幸的女子在宫中“待诏”,王昭君是“待诏”的宫女之一。
《汉书·匈奴传下》:“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樯字昭君赐单于。”“后宫良家子”是那些从民间采选来的宫女。
这两处说的都是汉元帝把这个叫王樯的宫女赐给了匈奴的单于,没说王昭君主动要走人。
可是,《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的就详细多了,这样说:
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勑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勑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这段记载变王昭君一人和亲为赏赐五个普通宫女给单于,而且增加了昭君因为进宫好几年得不到临幸而“积悲怨”,主动要求出塞的情节。王昭君跟呼韩邪单于生了两个儿子,呼韩邪死后,他前妻的儿子即位,要娶王昭君,昭君上书想回来,元帝的儿子成帝让她入乡随俗,按照匈奴的规矩
,父死嫁其子。昭君于是嫁给她丈夫的儿子,又生了两个女儿。
这里没有提到画师的事。
作者署名为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卷二有《画工弃市》一则,与《汉书》的记载比较,《西京杂记》增加了王樯不肯贿赂画工,于是被丑化,元帝临行前见到昭君感到后悔,毛延寿等一批画工被追查处死等情节。《世说新语·贤媛》所载与《西京杂记》情节相似。
后来,王昭君的故事被历代文人演绎得丰富多彩,并且荡气回肠,什么汉元帝跟王昭君很相爱,画师是个汉奸等等。甚至还写王昭君走到半路就自杀了,根本没到匈奴去。
也许王昭君只是皇帝赏赐给匈奴单于的一个普通宫女,没有画师的丑化,也没有“落雁”的美貌。但是昭君出塞的故事已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想像中,她花容月貌,个性鲜明,不肯贿赂画师,入宫数年没有获得见到皇帝的机会。呼韩邪单于来求亲了,他不可能跟皇帝要小老婆自己娶回家,如果是普通宫女(而且是五个),又怎么可能成为阏氏(正妻)?他很可能要的是一位公主。而皇帝舍不得嫁公主,于是选公中其他的女子代替,也许这选择是随机的,根本没有“请缨出征”那回事。但我们宁愿相信是那个叫王樯的女子不甘心就这样终老宫中,她主动要求担任和亲的使命,临行前令她的皇帝丈夫对她刮目相看。
历代多有皇室公主出嫁少数民族首领,通过和亲的方式暂时缓解边境问题。王昭君是作为后妃和亲的特例。《全唐诗》中直接以王昭君为题材的诗有近60首。唐人咏王昭君,多是表现和亲主题,也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崔国辅《相和歌辞·王昭君》:“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何时得见汉朝使,为妾传书斩画师。”画师早就被皇上杀了。王昭君真的会那么恨画师吗?
徐夤《明妃》:“不用牵心恨画工,帝家无策及边戎。”匈奴猖獗,而朝廷无能为力。
白居易《琴曲歌辞·昭君怨》:“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君王的恩情比纸还薄,即使留在宫中又能怎样呢?
汪遵《昭君》:“猛将谋臣徒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 文武百官无能,不得不让柔弱女子以婚姻的方式去维护边疆的稳定。
胡令能《王昭君》:“魂梦不知身在路,夜来犹自到昭阳。”王昭君难道还梦寐以求在昭阳宫中获得皇帝的宠幸吗?
白居易相和歌辞·王昭君二首》之二:“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不言怨恨,而眷念旧主之情跃然纸上。
唐人多情,又好借题发挥自抒怀抱。宋人理性,王安石的《明妃曲》有“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无论在匈奴的生活有多少辛酸,毕竟是另外一种人生,我们希望那是昭君自己的选择。

2007-5-27
2007-8-8(凌晨)删改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