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老家的岭地

2024-08-15 17:10阅读:
老家的岭地
王宏治
我的老家是一个小山村,位于豫西黄河南岸一条小河的岸边,小河东边的源头有两座山头,虽然海拔不足900米,却有着响亮的名字,分别叫凤凰山和白云山,白云山在我们当地又叫树山,沿着树山山脚向西蔓延,就是我们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岭地,村里人都习惯于叫它岭。
岭地其实很薄,有些地块只有不足半米的土层,下面就是坚硬的烈姜,我们当地就是这么叫的,查查百度,解释为:料姜石,状如生姜,因而得名,别名:蛎石、姜石、礓砺。为黄土层或风化红土层中钙质结核。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土地还属于大集体,也就是生产队,农业生产还很少有机械化,基本上全靠牲口。在薄地上耕种,最怕的就是被烈姜挂断犁铧,老乡们犁一天地如果没有挂断犁铧那就是高水平,犁铧挂断就得立即更换。我记得小时候,这样的地只能收获红薯、花生、芝麻、谷子,好点的地才种老百姓喜欢的收成较好的小麦、玉米。直到将土地承包到户,每一家才想办法改善土地条件,产量也才逐步提高,大家也才吃饱了饭。如今的地块已经被省里批拨的土地平整资金项目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造,种上了核桃树。
岭地地处山脚之下,村里曾经多次请打井队勘探打井,终因地下的山石太厚太硬,始终没有打成过一眼机井,所以在岭地上种植农作物全是靠天收成。我的印象里,红薯是最耐旱的农作物,所以年年种的最多,每一年春季培育红薯芽、种红薯、锄草松土,秋季出红薯、刨晒红薯片、打红薯粉、犁地平整,就成为主要农活。那时候,不知是赶进度还是积极性不高,红薯老是出不净,犁地时就安排劳力跟在牲口和犁的后边,捡拾犁出来的红薯,一天能收一大堆,傍晚时用马车拉回村里,分给社员。即使这样,地里还是剩有红薯,接下来,冬季的很长时间,到红薯地里遛红薯就是岭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因为这时候没人管,谁遛出来是谁的,所以,积极性特高。我曾在上学之余无数次到岭上遛红薯,遛到红薯的感觉非常美好,就像野外垂钓中鱼,有一种意外收获的成就感。其实遛出来几瓜红薯真没有多少价值,但家里确实太穷了,太需要了。后来,实行联产承包制,还是种红薯,但一家一户出的非常干净,有人曾试图去别家的地里遛红薯,往往是一无所获,从此后,遛
红薯这个活也就绝迹了。
令我难忘的还有一件事就是拉架子车,因为岭地高出村庄一百多米,所以上岭的坡很长很陡。去岭上干活,最怕拉车子,要几个人推上去,最幸运的是碰到谁家的牲口上岭,能挂好几辆车。上岭难,下岭也难,满载的架子车,前面有人驾驶,后边有人站在专供摩擦减速的皮圈上,就这还有可能刹不住车,急冲下去,造成翻车,我十几岁时曾经拉翻过拉麦车,干透的麦穗炸了一地,非常可惜,过后曾自嘲说:没拉翻过车就像汽车司机没出过事故就不是好开家,经验不足。如今,那上岭的坡依然存在,但已经长满了野草,新修的水泥路汽车已能开到岭上,那岭坡再也没人走了。
土地是个宝。从农村出来的我们永远留恋土地。
(发表在201558日《河南电力报》)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