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名人(3)——修瑞娟
2006-08-25 22:40阅读:1,729
修瑞娟简介
修瑞娟,1935出生于青岛。中国医科大学微循环研究所所长。医学科学家、微循环专家。1961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斯大林第二医学院。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微循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微循环与茛菪类药研究学会会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亚洲微循环联盟主席。1983年6月国际微循环研究所成立大会上,被选为该所执行委员会成员和常务理事会理事(即五位领导人之一)。第六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修瑞娟从事微循环二十余年。1979年与助手们在国内首次建立了测量微血管的微循环的闭路电视系统。1981年3月去美国密苏里大学进修。其间,首先发现,国产药物山茛菪碱能够抑制血液中粒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并能成功地抑制血栓素的合成。这是国际医学界不少研究多年而尚未解决的课题。其次,发现并首次证明了各级微动脉血管(微循环)的自律性运动,是以波浪形进行传播的,提出了微循环对器官和组织的灌注的新论点──海涛式灌注。这一论点被国际微循环界权威们称为'修氏理论'。1985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北京市劳动模范,曾获卫生部科研成果甲级奖。
(http://www.sd.xinhuanet.com/sdsq/2003-03/10/content_297675.htm)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微循环“皇后”修瑞娟的新故事
三月,在这个属于女人的日子里,我国著名的微循环专家修瑞娟迎来了新世纪第一个双喜临门:3月2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巴黎传来消息:2001届“联合国-欧莱雅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揭晓,五位来自五大洲的杰出女科学家获得该奖项。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微循环研究所修瑞娟所长,因在微循环研究领域卓越的贡献与成就,与全球其他13名女科学家获得本年度“联合国-欧莱雅世界杰出女科学家特别荣誉称号”,成为中国女科学家在世界科研领域的代表。
走上讲台优雅动人
3月2日,修瑞娟教授在欧莱雅(中国)组织的颁奖典礼上作了即兴演讲,当她款款走上讲台的时候,令人眼睛一亮:黑色长裙飘飘洒洒,黑白格相间的西服上装,用一个珍珠胸针做点缀,透出时尚的味道。蛾眉淡描、腮红轻点,珍珠耳丁玲珑精致,十个指甲用淡粉色包裹,具有东方女性的端庄美。
如此典雅秀美的女科学家修瑞娟教授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自1965年开始微循环病理生理及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30年来孜孜不倦,至今,已担任世界微循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亚洲微循环联盟主席、中国微循环学会理事长,在国际医学界享有较高的声望。此次获奖是在各国科研机构推选出的700多位候选人中,经过层层严格的、谨慎的筛选,最终有19名女科学家脱颖而出,修瑞娟教授是惟一代表中国获此殊荣的女科学家。
在80年代,我国普遍着装还很落伍,修瑞娟教授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买不到合适的服装,她就自己动手缝制出合体的旗袍,穿出了中国知识女性的风姿。熟悉她的人都说,修教授的生活观和做学问一样,严谨、有规律,从着装来说,她的衣服并不多,但是每一件都很合体、很优雅,很符合出席的场合。
修瑞娟教授说:我接触国外的大科学家很注重生活品位、生活情趣,都有一个很温暖的家庭,搞科学的人更应该是热爱生活的人。
在饮食上,修教授有两个爱好,简单一点的是喝玉米楂子粥或其他粥类,复杂一点就是吃皮薄馅大的水饺。喝粥的感觉是舒服,吃水饺的感觉是享受。其实这都是养生之道,是医学世家给她的“遗传”。修爷爷、修爸爸都是90岁以上的高寿,但他们几乎没有吃过药,修爸爸近90岁时,每天早晨喝粥要放两勺糖,而且.要当面放,否则他会说粥不甜糖。喝粥养生的根据就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盖粥能畅胃气,生津液也。大抵养生求安乐,劝无深远难知之事,不过寝食之间尔,故作此劝人每日食粥,勿大笑也。
盖科研楼锲而不舍
去年,当中国医学科学院微循环研究所科研楼完美地耸立在北京东单北大街的时候,修瑞娟教授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15年的圆梦过程有太多的故事。
锲而不舍盖楼
1983年,在美国取得微循环研究重大突破的修瑞娟教授辞去高薪聘请,毅然回国发展我国的微循环事业,国家对此给予大力支持,微循环科研楼遂于1984年开始立项、1986年初达到三通一平,后因种种原因,大楼被长期搁浅。为探索科研发展模式,修教授曾带组到瑞典合作开展科研,在瑞典建立了自主管理的实验室,微循环部。但中国微循环事业的发展问题,始终萦绕修教授的心头。12年来,她找过多少人记不得了,采取了多少办法记不得了。科研所的同志说:这栋楼如果不是修教授的努力,换个人就建不成了。
追“星”的故事
大楼竣工之后,尚欠建筑公司几十万元的工程费,科研所在无奈之中,只能去建筑公司公关,陈述修瑞娟教授作为国际微循环“修氏理论”的代表,一些重大研究到了最终关键的实验阶段,必须在国内完成才能成为祖国的产权;亚洲微循环学术会议就要在北京召开,此楼是修教授当初争取会址的一个要件等等,建筑公司的人听说修教授如此闻名,一拍大腿乐了:款的问题好办,请大科学家跟我们见见面,签个名留念,修教授索性做一回“偶像”,一场见面会,免掉40万元工程费。
侃价的故事
走进微循环科研大楼,修瑞娟教授可以给你介绍每一块地板砖的价格,给你扳着指头历数北京较大的建材城。当时,修教授要求:既要装出国际水准,又要预算不超标,特别制出约法三章:买建材要回扣会受到加倍罚款。常常是修教授自己带着助手去侃价,精确运算科学的大脑,侃起建材价格同样滴水不漏,条理清楚、分析精细,建材商口服心服。提起这段经历虽然有些苦涩,但却显现了修教授高超的管理技巧。
(2003年01月24日13:17 中国妇女
罗金)
“我一直在拼搏状态”
——访女科学家修瑞娟
前天,市档案局迎来了一位访客———女科学家修瑞娟教授。市档案局决定将这位青岛老乡的资料在市档案馆建档,她是来接洽有关事宜的。修教授因在微循环研究上的特殊卓越贡献与成就,成为中国女科学家在世界科研领域的代表之一。
成才需要综合素质
66岁的修瑞娟是青岛二中的老校友,她告诉记者,自己经常怀念学生时代,青岛的老师给了她最好的启蒙教育并为她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修瑞娟是博士生导师,一直在自己的领域里辛勤耕耘。谈到成材和成功,她说,成材不是读死书,综合素质非常重要,做家长的不要禁锢孩子,不要给他们太多的限制。参加社会实践的锻炼对个人成长也非常重要。她希望现在的年轻人珍惜时间珍惜机遇,不要虚度青春。始终牵挂家乡“作为一名微循环研究工作者,能把在国外获得的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全部带回国是我最大的心愿。”2001年,修瑞娟在“联合国——欧莱雅世界青年女科学家成就奖”颁奖典礼上用略带乡音的英语这样陈述。
1983年,修瑞娟回绝了国外机构许诺的高薪回国的故事,已传为佳话。提及这段历史,修瑞娟说:“作为青岛人,我非常自豪,祖国的每一分土地我都觉得亲切。在国外的时候,看着那边的大海,我始终记得在太平洋的这一边,有更美的海,更美的城市,那里有我的祖国,我的家乡。”
处在拼搏状态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我一直都在拼搏状态。它给我带来了工作和生活的快乐。”修瑞娟说。在这个状态里,修瑞娟潜心于微循环病理生理及生物医学工程研究30余年,并在发掘祖国医学宝库、弘扬微血管医学和引进技术“洋为中用”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她的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她被誉为是投身科学事业、造福人类的优秀典范。
修瑞娟希望家乡人能发扬拼搏精神创造辉煌,并祝福家乡人把家乡建设得更美。
青岛新闻网 2002-06-14 11:03:21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