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新发现》杂志2008年第7期
传记中的牛顿:从科学家到炼金术士
江晓原
关于牛顿的传记,大致上,中国公众先读到有“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之类小儿科故事的普及版,再读到科学主义的励志版——将牛顿描绘成一个为科学献身的圣人,他为了研究科学,连自己吃没吃过饭也会搞不清楚(和陈景润走路撞在树上还说“对不起”异曲同工)。 直到20年前,美国科学哲学家科恩(I. B. Cohen)为《科学家传记辞典》写的牛顿大条目被译成中文,中国公众才有可能了解到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牛顿形象。然而那本定价2.90元的《牛顿传》小册子(科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太不起眼了,很少有人注意。
在国外,从牛顿去世的1727年就开始有牛顿传记了。不过在牛顿去世当年发表的《伊萨克·牛顿爵士颂词》,却是由法国人写的,作者是法国著名剧作家高乃依的外甥丰特奈尔(Fontenelle)。牛顿1699年入选法国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而丰氏因为担任科学院的常任秘书,职责所在,写了这篇颂词。顾名思义,这种带有官样文章性质的传记,当然是隐恶扬善称颂功德的——想想我们现今追悼会上念的悼词就知道了。
牛顿去世后十年左右,出现了伯奇(T. Birch)写的《牛顿传》,也是为一种辞典写的大条目。其中引用了丰氏颂词中的一些内容。接下来比较重要的传记是司徒克雷(W. Stukeley)的《伊萨克·牛顿爵士生平怀思录》(Memoirs of Sir Isaac Newton’s
Life),写于1752年,但直到1936年才得以出版。此人是牛顿的忘年之交,晚年与牛顿过从甚密,因为是基于亲身经历而写成的关于牛顿的回忆录,所以在牛顿的早期传记中不能不占有重要地位。不过作者是牛顿的崇拜者,他将牛顿描绘成一个半人半神、完美无缺的不朽圣人,细读整个传记,却并无重要的见解和资料。
18、19世纪,对于牛顿的造神运动一直在进行着。牛顿被塑造成科学理性的化身。当晚清牛顿开始被介绍给中国公众时(牛顿的有些工作在清代《历象考成后编》中已经被采纳,但那不会进入公众视野),他作为科学理性化身的形象已经牢不可破。在国内的励志版牛顿传记中,即使提到他研究神学之类
传记中的牛顿:从科学家到炼金术士
江晓原
关于牛顿的传记,大致上,中国公众先读到有“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之类小儿科故事的普及版,再读到科学主义的励志版——将牛顿描绘成一个为科学献身的圣人,他为了研究科学,连自己吃没吃过饭也会搞不清楚(和陈景润走路撞在树上还说“对不起”异曲同工)。 直到20年前,美国科学哲学家科恩(I. B. Cohen)为《科学家传记辞典》写的牛顿大条目被译成中文,中国公众才有可能了解到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牛顿形象。然而那本定价2.90元的《牛顿传》小册子(科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太不起眼了,很少有人注意。
在国外,从牛顿去世的1727年就开始有牛顿传记了。不过在牛顿去世当年发表的《伊萨克·牛顿爵士颂词》,却是由法国人写的,作者是法国著名剧作家高乃依的外甥丰特奈尔(Fontenelle)。牛顿1699年入选法国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而丰氏因为担任科学院的常任秘书,职责所在,写了这篇颂词。顾名思义,这种带有官样文章性质的传记,当然是隐恶扬善称颂功德的——想想我们现今追悼会上念的悼词就知道了。
牛顿去世后十年左右,出现了伯奇(T. Birch)写的《牛顿传》,也是为一种辞典写的大条目。其中引用了丰氏颂词中的一些内容。接下来比较重要的传记是司徒克雷(W.
18、19世纪,对于牛顿的造神运动一直在进行着。牛顿被塑造成科学理性的化身。当晚清牛顿开始被介绍给中国公众时(牛顿的有些工作在清代《历象考成后编》中已经被采纳,但那不会进入公众视野),他作为科学理性化身的形象已经牢不可破。在国内的励志版牛顿传记中,即使提到他研究神学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