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央视《新闻联播》中有这样一条消息,海地地震已经过去整整7天了,尽管找到幸存者的希望日益渺茫,但包括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内的各国救援队搜救幸存者的行动仍在继续。在解说员讲到“搜救队员们也不顾余震的威胁,不时钻入废墟的缝隙喊话,期望奇迹发生”时,画面上的搜救队员在瓦砾中用汉语喊着:“有人吗?有人吗?”。
这个画面播出后,网民议论纷纷,有网友疑惑救援队员肯定会简单的英语,为什么不用英语喊呢?
虽然海地号称美国的后院,甚至有媒体称之为美国的“第五十一个州”,但一般海地民众并不说英语。在地震之后,很多幸免于难的灾民学会了两个英语单词:hungry(饿)、food(食品),向来自世界各国的救援人员求助。法语是官方语言之一,国家的公文、正式场合都使用法语,有点像英语在香港的地位。另一种官方语言也是绝大多数的海地百姓日常语言是海地克里奥尔语(creole)。这两天看电视上采访海地居民都是说的克里奥尔语,没听见一句正规法语。
关于克里奥尔语,我过去介绍过。几百年前殖民者来到一些小岛,下船伊始“哇啦哇啦”,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和当地人交流。较劲的结果,殖民者使用本族语言中最简单的词汇与当地的语言结合,形成“别琴”(pidgin),和上海出现洋泾浜的道理一样。不过上海的洋泾浜抵不过汉字的博大精深没有进化成独立语言,但是那些岛国上出现的pidgin经过几代
这个画面播出后,网民议论纷纷,有网友疑惑救援队员肯定会简单的英语,为什么不用英语喊呢?
虽然海地号称美国的后院,甚至有媒体称之为美国的“第五十一个州”,但一般海地民众并不说英语。在地震之后,很多幸免于难的灾民学会了两个英语单词:hungry(饿)、food(食品),向来自世界各国的救援人员求助。法语是官方语言之一,国家的公文、正式场合都使用法语,有点像英语在香港的地位。另一种官方语言也是绝大多数的海地百姓日常语言是海地克里奥尔语(creole)。这两天看电视上采访海地居民都是说的克里奥尔语,没听见一句正规法语。
关于克里奥尔语,我过去介绍过。几百年前殖民者来到一些小岛,下船伊始“哇啦哇啦”,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和当地人交流。较劲的结果,殖民者使用本族语言中最简单的词汇与当地的语言结合,形成“别琴”(pidgin),和上海出现洋泾浜的道理一样。不过上海的洋泾浜抵不过汉字的博大精深没有进化成独立语言,但是那些岛国上出现的pidgin经过几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