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玉米品种郑单958及其种植建议
2008-01-12 20:22阅读:2,388
郑单958自2004年以来成为我国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并连续入选和被农业部发布为主导品种。该品种耐密植、适应性好,实现了高产与稳产的结合,并且制种产量高,深受农民、企业和基层农业主管部门青睐,推广面积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达到5815万亩。对于全国第一大玉米品种,深入分析郑单958品种特性,提出与落实针对性生产建议与措施,对于充分挖掘该品种增产潜力,防范大面积种植可能带来的风险,促进我国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郑单958推广现状、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1、2007年郑单958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东北春玉米区、特别是吉林省种植面积大幅攀升。据对全国29个玉米科技入户示范县的调研,2007年郑单958在东北春玉米区的种植面积预计较上年增加37%,其中,吉林省种植面积将达到1000万亩,占全省面积的近1/4;黄淮海玉米区增幅21%;西南玉米区和西北玉米区开始有少量种植。利用Gaussian模型拟合,2008年前后郑单958预计年种植面积0.95亿亩,达到高峰。
2、随着郑单958的大面积种植,选用耐密植型杂交种、增密种植获高产,已逐渐被更多的农民所认可。在郑单958种植区,玉米的种植密度每亩普遍提高了1000株左右,有效地改变了农户传统种植习惯,实现了玉米稀植向密植方向的转变,对于推进玉米生产技术变革,全面提升全国玉米产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6年陕西澄城县冯原镇迪家河村科技示范户雷王伟在技术指导员的指导下,创造了3亩郑单958亩产1265公斤的全省玉米高产纪录。
3、密植、早熟、适应简化栽培和机械化作业的品种与技术是未来我国玉米生产发展的方向,郑单958是代表性品种。在我国广大玉米产区,特别是北方玉米区目前主要采用大穗晚熟稀植品种,稳产性差,收获时含水量高,品质差。选择郑单958等熟期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较早的品种,通过增加种植密度,配套早熟技术措施,可有效挖掘玉米增产潜力,降低收获时子粒的含水量,改善品质。另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郑单958不论是密植还是稀种都可以获得较好的产量,对管理要求不苛刻,适宜于简化栽培管理;同时,该品种耐密植、抗倒性强,也是适合机械化作业的理想品种。郑单958适应这种时代需求,可能是其能在全国各地迅速推广的重要原因。
4、郑单958在快速推广中一些应值得重视的问题。首先是单一品种大面积连片种植具有因病害流行造成毁灭性危害的潜在风险。其次,近年在一些县(市)郑单958的面积开始呈下滑趋势,主要原因是该品种未被纳入当地良种补贴范围,农户种植热情受限;另外,在一些地区表现出感病和抗性差的症状,如辽宁部分地区表现早衰,在吉林前郭县反映重茬地易出现茎基腐(青枯)病,在河北省沧县等部分地区表现抗病抗逆能力较差,苗期褐斑病较重,后期耐旱能力较差,千粒重较低等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关于郑单958推广的生产建议:
1、重视郑单958的区域优化布局和与其它品种在区域、甚至条田水平的搭配种植,避免单一品种大面积连片种植。在锈病和粗缩病发生比较严重的地区,种植郑单958要格外慎重。另外,郑单958易感染纹枯病,在降雨多,特别是南方水网地区也不宜大量种植。
2、加强郑单958生物学特性观察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确定郑单958的气候适宜种植区域,避免越区种植。在东北春玉米区重点推广郑单958密植早熟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3、加强病虫害动态监测、预报与防治指导。特别是去冬气温显著偏高,利于病菌和虫卵安全越冬,预计今年病虫害将有偏重发生的趋势。对此,建议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时发布病虫害信息和防治技术方案。在玉米螟虫防治上,实行统防统治,在搞好虫情预测预报的基础上,采取放赤眼蜂、人工投施颗粒剂等方式进行防治。
4、改变传统种植习惯,确保郑单958种植密度。我国农户因习惯于种植高秆大穗晚熟品种,一般种植密度2800-3000株/亩,实收约2800株。郑单958等紧凑、耐密植品种一般要求留苗密度在4000株/亩以上。由于受传统习惯影响,留苗密度容易偏低,加之,吉林等地采用人工扎眼器播种的面积较大,播种时株距易偏大,造成种植密度偏低。应加强技术指导与培训、改变农户习惯。
5、根据品种特性实施配套栽培,其中郑单958苗期长势弱,应注意施提苗肥;同一品种,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越容易受干旱影响,遇阴雨天多易秃尖,应注意水肥调控;郑单958粒深,在辽宁地区表现中熟,成熟度较好,但在吉林大部分地区与当地主栽品种相近,后期脱水慢,应注意采取促早措施,防止贪青;此外,郑单958种植密度大、苞叶紧,摘穗困难,应积极发展机械收获技术。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