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北传统民居的象征文化
2006-02-27 16:03阅读:14,410
象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建筑文化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与中华民族的特殊思维方式有关,而象征主义就是这种特殊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和标志。象征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表现于中华民族的语言、风俗、宗教信仰、文学与艺术等各个方面,建筑艺术上也是如此。作为中国建筑最古老、历史最悠久、形式最多的古民居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民居反映的是普通大众阶层的最为直接的精神愿望,而她所体现的象征文化也是较为入世和世俗的。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最为夺目的一支,民居也沿承了诸如传统建筑的从立意构思到平面规划、建筑造型、装饰装修的象征主义的体系。
民居中象征的题材成千上万,我们追究其思想渊源,主要分为如下五大思想观念系统:(1)追求与宇宙和谐合一的哲学观念系统;(2)向往神仙境界、佛国宇宙的宗教观念系统;(3)宣扬儒家文化的礼制观念系统;(4)希翼子孙繁衍生息的生殖观念系统;(5)祈求幸福平安吉利的生存观念系统。[1]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SPAN>
本文所谈的鄂西北是鄂与豫陕渝的毗邻地区,斜倚于大巴山的余脉。鄂西北属于汉江中游地区,汉江贯穿整个区域。鄂西北自古就有“四省通衢”的美称,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明交相契合之区。仰韶文化向南伸展,及于鄂西北。较晚的屈家岭文化向北伸展,及于豫西南。更晚的河南龙山文化,又伸展到鄂西北。这个地区一直是南北文化激烈交锋的前沿阵地。但是据考证江汉一带史前文化类型,已经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在随后的几千年的时间里鄂西北地区更是受到了秦文化、巴文化的渗透,到现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包容多方面文化基因的地域文化。这样一个文化敏感地区,她的建筑又是怎样发展的呢?
受到多方面文化的影响,鄂派古建筑折射出湖北的地缘特色。靠近北方的鄂西北遗留有许多明清的四合院式古建筑;相反,鄂东南的台梁式古建筑就呈现徽派风格;鄂西南多为山地,吊脚楼式的山地建筑成为首选。鄂西北作为南北方的地理分界处,其建筑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而形成了位于南方建筑风格的最北端现状,这种独特性使其在鄂派民居中更加特殊。这个地区除以著名道教圣地武当山以宏伟的皇家建筑和丰富的文化积淀驰名中外外,她的民居的特殊性更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我们认为这种特殊性更多是体现在象征文化上的。
一 追求与宇宙和谐合一的哲学观念系统
鄂西北境内的传统场镇多选择在背山面水的地方,即“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受大中华文化的影响,他们的布局也是遵循了传统的“风水”模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是中国文化模式中最理想的居住环境。襄樊南漳县板桥镇的青龙寨就是运用这种模式的典范。青龙寨背靠大山,古木参天,其它三面均为悬崖峭壁,绝难攀登。脚下是一条河,名“猛洞河”。一条人工开凿的古道从两座山寨的脚下通过,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两座山寨一大一小,一圆一方,象征着天地合一、阴阳相配。这是采用了天圆地方、阴阳合德的象征式构图。小寨建筑为圆形,代表阴,南北分设寨门;大寨为长方形,代表阳,东西分设寨门,这据说是按照先天八卦而设计的(图1)。整个建筑依山势而建,西高东低,相差十余米,长64米,宽16米,有大小房舍32间。寨的长度、宽度、房屋间数、门窗等有关数据均与八卦相符。十堰黄龙镇始建于明末清初,古时镇内商贾云集,商铺林立,街市繁华,因而被人们誉为“小汉口”,是当时鄂西北地区的商业、文化、航运中心。全镇分前街、后街、上街、河街四个部分,四条古街道共同构成了风格独特、气势恢弘的黄龙古建筑群。考察其选址也可以看出古人还是受到了“风水”思想的影响。黄龙镇背靠大山,场镇前就是汉江的最大支流堵河;四条古街道都垂直于堵河,表达出一种商人“聚财、纳气”的心理,是商人最直接的愿望表达。鄂西北最大的庄园“三盛院”建在竹溪、竹山两县交界的汇湾河与堵河交汇处夹角地带,坐西朝东,背靠青山,面向柿河,山清水秀。(图2)这些场镇、山寨、民居构图模式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追求与宇宙和谐合一的思想观念。
这种思想或多或少地也在建筑的整体形态上也表现出来了。鄂西北民居给人整体的感觉是朴实的,是沿袭了北方四合院建筑的形制,但是在此基础上有所变化:它的外部基本是用清水青砖构筑,不加粉饰,且外墙高大,很少开窗,即使开窗也很小(图3);但是它的内部院落空间却又是另一番神仙天地。这种外实内虚的平面构图本身就是对阴阳的一种反映,也是古人对于天-地-人哲理的理解。其次,中心对称式构图的轴线上布置门厅和正堂,两侧布置东西两厢房。这种“门堂制度”中的门和堂构成了另一种阴阳互动,东西厢房之间的关系是另外一种阴阳互动。等等这种阴阳的观念影响在建筑中处处可以得到体现[2]。比如,大多数建筑中的遵循宇宙图式的“五行”式山墙(金、木、水、火、土)(图4)的出现,含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这种对于宇宙符号的运用在鄂西北民居中体现的并不是那么的严格,更多的是一种随意性。这是各种文化交织融合的结果。这其中不能排除秦巴文化对其的影响。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