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游陶山品范蠡,在家门口欣赏美景体味文化

2010-05-09 22:13阅读:1,319
说起来有点惭愧,身在肥城,却没有去过陶山。随着商圣范蠡文化的开发,游陶山的愿望也日渐强烈。那天一大早,我就偕同妻子和女儿,搭乘公交车,直奔湖屯镇辖区内的陶山去了。

半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就来到范蠡西施陶山风景区。车子驶入陶山景区的大门,在一个挂着大钟的亭子前停下,美丽的陶山全景已经跃入我们的眼帘。仲夏的陶山,山势险峻,郁郁葱葱,方棱四削,负阴抱阳,伟岸挺拔。真是不来不知道,一来真奇妙!感觉陶山真的不错。一位路过此地的陶山青年告诉我们:“这里很好玩,山中奇石遍布,特别是天然石洞星罗棋布,相传有 72 名洞。”青年人的话更勾起了我们的游兴。我忽然记起了《水浒传》里提到的八百里水路,眼前那片湖水莫非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抬头忽见亭子的两根立柱上镌刻着: “ 泉美林秀何处再觅佳境,水抱山环此地即是蓬莱 ”的诗文。早就听说过这里文物古迹众多,范蠡墓、范蠡祠、幽栖寺、朝阳洞、小泰山等远近闻名,只是还没有亲眼目睹过。

我们来到陶山前怀,不免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们迫不及待地拾级而上,一会儿就来到了范蠡墓前。首先看到的是一处标识牌,原来范蠡墓就坐落在陶山主峰的西麓。商圣范蠡死后葬于陶山,据说前几年为了证实这一历史真相,肥城召开了全国性的学术论证会,统一了历史学家们的思想观点,修正了之前范蠡葬于山东定陶的说法。我一边思考着关于范蠡的传说,一边与妻子女儿沿着西上的小路,继续前行,很快来到了范蠡的墓跟前。只见范公墓座落于群山环抱之中,墓前是日本经营学博士酒井的“陶朱公金玉良言”石碑,碑身上镌刻着十六则范蠡商训。看着这些古训,我禁不住叹服范公的经营理念,难怪范蠡经营十余年,累巨百万,被后人称为“商祖”。2000多年的风雨沧桑,其经营思想仍广泛流传,成为国内外经营的宝典。再往前走,我们来到真正的范蠡墓。整个墓地就像一个圆形的大花坛似的,墓地的四周原有一米高的石砌围墙,而今已经重新修缮,扒掉旧围墙兴建了新围墙,内有八棵千年古柏,墓附近是遮天蔽日的古柏林。紧靠着墓地有三块石碑并列着,东边一块上刻正楷大字“越大夫范蠡之墓”,为清康熙五十
四年所立;中间一块为唐贞观元年所重修,上刻篆文赞语:“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孰可比伦”,是秦代李斯陪秦始皇到泰山封禅时,专程到这里祭拜并题。碑后面刻着,汉代青松子,即丞相张良到此笑赞句:“霸业朽,忠名在,此堆土,黄金块,传万古,人人爱,纲常维,宇宙赖”。这便是广为人们流传的“秦碑汉赞”之说。传说是秦朝李斯上封泰山归来时,闻范蠡墓在此而书,但纵观李斯一生他只认识到了范公的高明,却没有象范蠡这样做,下场十分可悲。西边一块刻着近年来为范蠡墓修缮而募捐者的名字,这也足以证明了陶山人对范蠡的敬仰之情。

看完范蠡墓,思古之情油然而生。我想这里虽没有泰山黛庙的保存完好,但依旧能折射出古代文明的火花;这里虽没有其他遗迹的昂贵价值,但却与优美自然的陶山风光相辉映。其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之美,也堪称肥城一宝。我不禁为肥城厚重的历史文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如今我们肥城经济发达,商贾云集,跨入了全国经济实力百强县的行列,可以说范公也功不可没啊!我心中暗暗思忖着:怪不得,如今的湖屯镇内至今仍留有范蠡经商时的村名,钱庄、兴隆、张店、毛家铺、董庄铺等村名都是因范蠡而得。当然,陶山下面的陶姓、范姓、朱姓,就是范蠡的后裔了。

潮阳洞是陶山的又一大景观,该洞处于陶山北侧的山崖上,高而险峻,充满了一些奇色彩。人称爬陶山,不爬潮阳洞,等于白来陶山。我们游兴十足,没费多大劲,就来到半山腰上。我驻足稍息,仰望山顶,隐隐约约能看到西北方向有一面小红旗在飘扬着,心想那应该就是潮阳洞了。这时,我自言自语说:“真是天涯有个朝阳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啊!”再看看通向潮阳洞的那条山路,弯弯曲曲,若有若无,俨然就是挂在山崖上的一副天梯。此时,有点恐高症的我,心中暗生胆怯。这么高的潮阳洞我能爬上去吗?看看身边的妻子、女儿他们都没有一点退缩的意思,正在起劲地往上爬。我也只有鼓足勇气,一起往上爬。蜿蜒的石阶很不规则,陡峭且极不平整。我跟在女儿身后,穿梭在大山深处,时而越过草丛,时而钻进树林,沿着时缓时陡的山路小心翼翼地地往上爬。曾有一阵,我在山风的吹拂下,感到十分惬意,竟走在最前面去了。可是,随着山道越来越高,越来越陡,越来越险,人也累了,心也有些虚了。我身上的汗水不停地往下流,感觉有点头重脚轻。不免又产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可是,再坚持一会儿就到达潮阳洞了,此时退缩将前功尽 弃,实在可惜。我鼓足勇气,索性脱掉上衣,穿着背心,右手牵着妻子,左手领着女儿继续艰难地攀登。

我看了看手机上的时间,已经上午11点多了,人困马乏,险段丛生。而我们的攀登却到了最后的关键路段,这段山路段窄得心寒,陡得吓人,外侧不得不用铁链或钢管保护着攀越者。没办法了,只有逼上梁山,硬着头皮上了。我终于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了。我看到有些胆小的游人已经退缩了,他们停下了攀登的脚步。然而,我却突然来了一股神力,非要爬上去不可。我一边护着女儿,一边艰难地攀越。我用左手紧紧拽住已经生锈的铁链,右手牢牢抓住女儿的手。但还是诚惶诚恐,两腿发软,身子发抖。我屏住气,扭头望了望闪在背后的山峦和无底的深谷,感觉整个人仿佛悬在半空中,竟然那样的无助,惊出了一身冷汗。我再也不敢回头看了,心想,万一掉下去,必定粉身碎骨。此时此刻,我真的后悔不该带着家人爬这个不知深浅的山崖,多么渴望能够立即逃离这个危险的境地。但是距离潮阳洞只有一步之遥了,我们已分明看见的洞口。后悔晚矣!我一面撞着胆子给妻子、女儿鼓劲,一面搀扶着她们继续冒险前行。老实说,我已经精疲力竭,没有了退回去的勇气和力气。我们终于咬着牙走到了山道的尽头,来到了潮阳洞的洞口。这时,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怦怦直跳的心也平静下来。

一进潮阳洞,立刻感到凉爽起来,奇妙的山顶洞勾走了我的注意力,驱走了刚才的疲劳。我仔细打量着这个神秘的溶洞,洞壁似石非石,似土非土。据看洞人介绍,这是远古时代地壳变化自然形成的石灰溶洞。再往里看,洞分前后两部分,前洞光线稍暗,但依稀可以看清周围的物体。我不由地步量了一下,洞深约有20米深,洞宽约9米。仰望洞顶,高约10米。洞的东壁上刻有佛像,大大小小24尊,靠南有清末赵光湖用“南无阿弥陀佛”6个字组成的石刻阴纹竹画;还有民国初年徐茂莘书刻的“潜修”。西壁上有1923年张启秀书刻象征风月无边的“虫二”,赵光湖一笔书写的“佛”字,书法苍劲有力。另有赵光湖在此隐居时刻的诗文:“潜迹避世装愚聋,修成丹焰作哑声。高尚其志归山住,隐名独立不求功。”据说前洞原有一座供奉三孝鼻祖的庙宇,毁于60年代,94年恢复了塑像,左边为道教老子,右边是儒教的孔子,中间是佛教如来佛。左上方洞壁刻着宣统元年“三教渊源”四个大字。顺台阶而上,是朝阳洞的后洞,也是下阔上窄,貌似锥形,深约8米,宽约15米,高30米左右。西、北壁上满是雕刻佛像,分上下四层,上部佛龛内佛像矮小,有22尊。下部有12尊,高1-2米不等。洞内石佛造型坐立各异,姿态端庄,面孔安祥,栩栩如生,呼之欲动。其造形之逼真,工艺之精湛,魄力之宏大,气势之磅礴,心态之虔诚,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行的人介绍,洞内的佛像是唐宋元明清历代所镌刻。身居千米之高的天然溶洞,看着这些石刻造像,我不仅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古人的智慧及勇气,更庆幸自己不虚此行。

我们下得山来,听人说,陶山还有一美景,叫小泰山,就在陶山的东麓。我打量了一下,妻子和女儿也已疲惫不堪了,纵然景色再好,我们也力不从心了。虽然没有尽览陶山全貌,但我们已经见证了陶山的神奇和雄伟。再者,留下一点悬念不是更好吗?


(注:此文系两年前所写)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