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东平县“崇圣寺”(也称“尧陵禅寺、“尧王庙”)
东平县“崇圣寺”(也称“尧陵禅寺、“尧王庙”)
东平县“崇圣寺”(也称“尧陵禅寺、“尧王庙”)
东平县“崇圣寺”(也称“尧陵禅寺、“尧王庙”)
东平县“崇圣寺”(也称“尧陵禅寺、“尧王庙”)
东平县“崇圣寺”(也称“尧陵禅寺、“尧王庙”)
东平县“崇圣寺”(也称“尧陵禅寺、“尧王庙”)
东平县“崇圣寺”(也称“尧陵禅寺、“尧王庙”)
东平县“崇圣寺”(也称“尧陵禅寺、“尧王庙”)
东平县“崇圣寺”(也称“尧陵禅寺、“尧王庙”)
东平县“崇圣寺”(也称“尧陵禅寺、“尧王庙”)
尧陵即帝王唐尧之陵,是明代初期为纪念这位古代帝王而建,陵前有尧帝庙,位于大汶河北岸、芦泉山之阳,“尧陵览胜”为东平“古八景”之一。
尧王,是史载我国上古五帝之一,他带领本部落人民疏河道、治洪水,弘扬美德、敦亲睦族,天下太平,人民称赞他是道德智慧极高的圣人,被历代帝王和民间崇祀。清光绪六年《东平州志》载:“唐帝尧陵,明集礼洪武四年礼部定议帝王陵寝在山东省者凡二,曲阜祀少昊,东平祀唐尧。”又载 “帝尧庙……明洪武四年遣编修葛守诚修建,敕有司春秋祭享”,可知东平尧陵建于明洪武四年,并同时于陵前建尧王庙。尧帝陵寝建成以后,同全国其他地方祭祀古代帝王先贤一样,也刊立一碑,上面书写祭期及牲礼祭品,朝廷遣官员三年祭,还“制遣道士奉香诣陵”,命令地方官员守护。
芦泉山山不高、不长、不险,为什么把尧王陵寝安放在这儿呢?原来山前右侧有一泉名曰“芦泉”,泉来久远。唐代诗人高适游娱东平时所作《东平路中大水》诗中就有“指途适汶阳,挂席经芦洲”,即指经过芦山之阳。清道光五年《东平州志》载:“芦泉,州东北三十里,发源芦泉山之阳,至州北沙河西入盐河,达海近泉。民家资灌溉之利”,泉北之山也因此泉称“芦泉山”,“芦泉山,州东北二十里,峰峦环列如翠屏。下多泉水,有珍珠泉最清冽。道光乙酉夏云凤祷雨取水于此,甘霖立霈。旧传尧陵在其麓。”东平至今有许多尧王传说及地名,如“扁担开花鱼打鼓,山斗石马跑,东平葬尧王”以及“尧王虚葬八百(墓)”的美丽故事。传闻相沿,清泉神灵,以至于州官祈雨都要用此泉之水,把尧王陵安放在这儿,也就不足为奇了。
更有甚者,泉内出现神鱼的故事。在乾隆三十一年五月某日,知州沈维基听说芦泉盛名而去游赏。果见此泉“大如车轮,突出如瀑布之急,水声闻里许”。忽见里面有红白鱼时岀时无,知州惊奇。又听本地生员、善书者陈养源说前几日夜间,村民听到此泉发出隆隆之声。第二天早晨来看,但见“豁然中开,空洞无底,共相惊愕,疑为海眼”,陈养源由此作文《新泉记》。观神鱼现出,沈知州以为神异瑞兆,遂起名曰“神鱼泉”,并成一文《神鱼泉说》,言泉名“取杜工部‘神鱼人不见’之句。以为有则鱼固甚神,以为无则人自未见。置其事于有无之间,而吾之名泉绝不虚”。
帝王陵寝与神泉相合,形成了东平古八景中的“尧陵览胜”。
直至清代乾隆六年,重新勘定帝王陵寝,“祭祀尧陵由东平移祀蒲州之城阳”,不过此地“仍敕有司岁时祭享”,不使荒废。故“松门清幽,埏路肃然,有其举之莫敢废也”,至民国时终于“陵存而祭废”。期间,尧王庙曾改称“崇圣寺”、“尧陵禅寺”,但群众仍称“尧王庙”。
现在,尧王庙院落保存较为完好,占地6000平方米,大门向南,青石院墙,大殿三间,砖石结构,店内八根把棱石柱支撑,七架梁木结构。立山灰瓦顶,脊上鸱吻、花卉砖雕细腻逼真。但屋顶已出现塌落,亟需进行修缮。一侧配房多残破。院内还有银杏树一株,树围3.5米,正枝繁叶茂,硕果累累。院内多见残碑断碣,砖石瓦块,显示出尧王庙的兴衰。庙北即芦泉山之阳为尧王陵,据说当年古冢象小土山一样高大,现在已看不到了。惟有十余株粗大的侧柏高大挺拔,遮天蔽日。
虽然没有了昔日尧王陵寝庙宇的雄伟辉煌,没有了尧王像的庄严肃穆,没有了祭祀场面的壮观,但古帝尧王的美德善良,会史册不朽,永远留在人民的心中。

图为2011年1月13日实地拍摄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