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赵强:写信的时代(世界邮政与书信极简史·连载10)

2024-07-01 09:18阅读:
赵强:写信的时代(世界邮政与书信极简史·连载10)
1 达蒂尼的商函与2010年意大利发行的纪念邮票
18世纪下半叶,书信首先在欧美步入黄金时代,到19世纪渐及全球。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书信在商业往来和个人生活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一、 序曲:商函与通信业齐飞
商业革命首先在中世纪晚期的意大利掀起。一个叫法兰西斯科·达蒂尼(Francesco Datini)的意大利商人留下十几万封信函,是14、15世纪之交与二百多个城市进行商业贸易的记录(图1)。商业霸权仰仗着“信函优势”,商人书信蕴含了娓娓动听的雄辩,巴黎在1470年印刷的第一本书就是一位意大利贝加莫商人的书信集。
ont FACE='宋体'>金钱可以购买创记录的速度,威尼斯与纽伦堡之间4天为58佛罗林(金币名),5天为48佛罗林,6天为25佛罗林。正如史学大师布罗代尔所言:“在货币冲击下,任何社会都要脱胎换骨。”
赵强:写信的时代(世界邮政与书信极简史·连载10)
2 江户时代葛饰北斋所绘町飞脚


赵强:写信的时代(世界邮政与书信极简史·连载10)
3 1907年,两家中国海外商号间的商函,三益隆自海参寄长崎泰益号,提及“咸青鱼”的装箱、价格与运送。
17世纪起,商业信函促生了更多地区的通信业。在日本,传递商函和私信的町飞脚1663年出现在东海道三都(江户、京都、大阪),其营业范围不断扩大,直到19世纪70年代被日本国家邮政取缔(图2)。中国虽受限于皇权的钳制,但康熙年间也出现了信客的前身“健足”。由钱庄、票号、镖行、差局、船行兼营的私邮在嘉道年间大成气候。获益于海外贸易,中国传统社会中滋生了带有现代性的,雨散星离般的专业民营通信组织——民信局,同光年间数百家民信局以联营的方式构建了中国最早的跨地域公共通信网。中国商号介入全球贸易也使中文商函现身于世界邮政网络中(图3)
二、书信总量的跃升
18世纪下半叶的欧美,在优质公路、运河和密集运行的驿车、船只助力下,邮政系统变得高效起来,从而与私人书信比翼齐飞。
赵强:写信的时代(世界邮政与书信极简史·连载10)
4 维多利亚时代的风俗画家乔治·埃尔加·希克斯(George Elgar Hicks)的画作《六点前一分钟》描绘了打烊前一刻聚集在圣马丁街英国邮政总局前的人群,展现了邮政和书信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赵强:写信的时代(世界邮政与书信极简史·连载10)
5 美国画家贾斯珀·弗朗西斯·克罗普西(Jasper Francis Cropsey)在1857年创作的《乡村邮局》,描绘了人们在邮局收取信报后,迫不及待阅读的场景。
19世纪中叶,随着铁路的扩张和跨洋蒸汽轮的运行,写信人和收信人都沉浸在前所未有的体验中。便士邮政革命使大众可以“相互写一封简短的信,问候一下,而不用担心它太贵。”“只要有人喜欢,或者有半句话要说,就可以写!”而工业社会的勃兴带来的城市人口激增也是函件量暴增的根源。英国在1850年已有一半人口居于城市,函件从1839年的7590万封增加到1853年的4.108亿封,邮局成为生活的焦点(图4)。为城镇工矿提供收发信件设施成为欧美多国的法定职责,农村和偏远地区的通信条件也大为改善(图5)
19世纪中叶前,平民还困顿于写信与读信的艰难。美国独立之际,白人移民人均收信每年一封。成年人要么从未获得读写技能,要么忘记了幼年所学。西方有医生、牧师这样的文化人为“睁眼瞎”读信、写信,中国则大多靠私塾先生。城镇中往往有靠写信而营生的人。真正的全民写信时代得益于革命性的扫盲运动,尤以十月革命后的苏俄蔚为大观,要求所有18岁至50岁的市民必须掌握读写。20世纪中叶,亚非拉国家都掀起“向无知开战”的扫盲运动,这使书信成为不可或缺的大众交往手段,以致事关人生梦想。世界范围,手写函件总量也在这一时期达到巅峰。
三、从纸短情长到文学佳作
赵强:写信的时代(世界邮政与书信极简史·连载10)
6 19世纪的美籍英裔肖像画家托马斯·苏利(Thomas Sully)所绘《情书》
交流最隐秘的思想,相隔千山万水还能互诉衷肠,写信人口的大增使家书、情书广泛介入普通人的生活(图618世纪下半叶,欧美中产阶级的崛起使书信成为一种流行的消遣方式,书信与文学的结合日益紧密。
赵强:写信的时代(世界邮政与书信极简史·连载10)
7 《波斯人信札》德文版插画
早在中古阿拉伯世界和印度,就有一种被称为“因沙”(insha)的书信体散文写作,表达复杂的内心感受。18世纪,虚构与非虚构的信件作为专门的文学创作风行于欧洲。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第一版由150封书信构成,借一位游历法国的波斯贵族青年之笔质疑基督教社会,引起持久轰动(图7)。著名的书信体文学作品还有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女性作家更偏爱创作书信体小说,简·奥斯汀在其文学生涯早期就尝试过,名著《傲慢与偏见》引用不少完整的信件,起到转换情节的关键作用。中国著名作家中,巴金根据俄国革命者的故事改编的《利娜》也是一部典型的书信体小说。
四、汹涌的移民银信
1820年—1914年间,主要来自欧洲、印度(3000万人)和中国(1500万人)的移民大潮,使跨国移居人口超过1个亿,大量伴随汇款的信件漂洋过海,近代中国人谓之银信。
赵强:写信的时代(世界邮政与书信极简史·连载10)
8 1880年美国报刊插画:纽约移民储蓄银行的爱尔兰储户正在取款,准备寄给其在故乡受苦受难的亲人。
19世纪30年代,仅纽约一地,主要充当女佣的爱尔兰人每年就寄回家乡30万封信件,“信件通过汇款表达了对家人的深切关注”。爱尔兰女佣为把兄弟姐妹接到美国而拖延婚姻或完全放弃婚姻,微薄的收入被仔细存入银行,直到以不及25美分的小额汇票一笔笔寄出(图8)。史学家估计,那个年代有3000万封爱尔兰移民信件寄回祖国。
赵强:写信的时代(世界邮政与书信极简史·连载10)
9 17世纪,爪哇万丹有数千华人,设两排商店。丹麦商人科尔特芒迪(Cortemunde1673年所绘万丹名流,左起:印度穆斯林商人、爪哇贵族、华商。东南亚最早侨汇正由中印商人与船主、水客一起经营。
赵强:写信的时代(世界邮政与书信极简史·连载10) 10 “齐智人”以12世纪以来的“洪迪”(hundi)方式汇兑,英国殖民者未予干预,仅以带有英国君主像的印花税票制成官方“洪迪”便于征税。图为1895年使用的2安那印花税,汇款额为428卢比的“洪迪”。
随着西方殖民者驱动的世界经济渐入高潮,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和印度劳工迁往东南亚,远至非洲、美洲。17世纪,侨汇就在东南亚殖民经济体系中冒头(图919世纪末,植根于传统的银信递送产业化,中国和印度都出现了以外出打工挣钱的移民为背景的庞大侨汇网,华人称为侨批业。在新加坡和马来亚,成群的“写批人”坐在树下或当街支摊,用闽越方言主顾交谈,帮后者书写汇款凭证和家信。印度移民则由被称为“齐智人”Chettier)的马德拉斯世高利贷阶层来承接跨国汇兑(图10
赵强:写信的时代(世界邮政与书信极简史·连载10)
11 近年中外学者合著的三部有关侨批的英文著述
除近年披露的北美、古巴、秘鲁华工银信,与加利福尼亚金矿发现相接踵的澳洲金矿也吸引了上万中国劳工。所有沉溺已久的银信必将及大地扩张史学的视野(图11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