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中国人在德国》连载1《那年的清华,特别坑》

2021-04-30 15:17阅读:
《中国人在德国》 雅兰·著
享有著权严禁刊载转载侵权必究!
全球推广。寻求出版(自费勿扰)
KK》篇


001/ 我先去的是奥地利
1999年的暑假,是我第一次来到欧洲。那年,我22岁。
我先去的是奥地利,不是德国。2000年,我又来了一次。后来,我就决定来奥地利了。
当时的奥地利,在我心里,就是一个有着浓重乡村色彩的国家。
风景优美,到处都是绿色草坪。当地的山民,经常会穿着民族服装,在山顶上,放开嗓子,高声歌唱。所以,这让我觉得,奥地利可能没有啥好学校。
我对奥地利,真正意义上的改变看法,是我在维也纳上学后。


《中国人在德国》连载1《那年的清华,特别坑》
002/ 他是中国的第一代枪手

在国内,我是工科生,学的是自动化控制。国内的大学,比较轻松。相对而言,学习自主性,也就不是太强。
大学快毕业时,我原本打算去美国,正准备考GRE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s,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当时GRE的分数计算和现在不太一样,它的考试分为三部分,满分2400分。一般来说,外国学生如果想进名校,最低要求是2000分以上。而美国本地学生,要求低很多,基本1600分以上就可以了。如果考到2200分以上,学生可以申请到半额奖学金。运气好的话,也能拿到全额奖学金。如果拿到全奖,就意味着,学生可以不用掏一分钱,在美国上大学。
那时,我的一哥们儿,轻而易举就能考到2200分以上。
他的妈妈,是英语系的教授。从小,他就受到英文的强烈熏陶。所以,他的英文,特别好。
大学时期,很多大学生在经济上,是拮据的。他也是其中之一。于是,他就开始了他的“黑色生财之道”——给人当枪手,代考GRE
某种界定上,有可能,他是中国的第一代枪手。
他代考一次的费用,是2000块人民币。这在现在看来,便宜的程度,简直就是白菜价。但在2000年之前,着实是一笔不小的数量。
记忆中,他代人考了三次,前后赚了近6000块人民币。有了这钱,他也不干别的,就请同学吃饭。大家一起,吃吃喝喝。还有,就是聊天扯淡。
我不是一个甘于总被别人请客的人。他经常请大家,我也会回请他。
我跟他的交情,到现在,一直都很好。

003/ 那年的清华,特别坑

国内很多人都说,进了大学,就轻松了,犹如是进了天堂。其实,在我看来,高中比大学轻松。
我的高中,是清华附中。
我觉得,我的高中生涯,采用的是大学化管理。
我们的任课老师,既对出勤没严格要求,也不会因为学生不交作业,而进行刁难。高三的时候,我听说外地的不少学校,为了冲刺高考,对学生进行军事化管理。而我们的老师,却让学生自由选择,是否来听课,是否要完成作业。
我还记得,当时老师说,建议大家做作业,是因为做作业,有助于加深知识的理解。如果学生觉得自己学,比做老师布置的题目,效果更好的话,可以选择不做作业。如果学生觉得来学校上课,对自身没有提高,这个时间,花的就没有意义了。这样,可以选择在家自学。
等我在北京上了大学,我才发现,我们上课时,有的老师,还要点名查出勤率。我原本以为,大学会比高中轻松些的。
当时,我们大学的很多学生,都是清华的落榜生。我们班有30人,差不多前十名,都是考清华落榜的。
我是1996年,参加的高考。说实话,那年的清华,特别坑。他们发了超多的推荐信,导致了北京N多学生的第一志愿都是清华。结果,因为报考人数过多,清华当年的提档线,被推得很高,比北大还高。
考大学,有个所谓的“提档线”。
“提档线”,表示达到一个分数后,清华才能够提取到学生的档案。若是考生的分数,连提档线都不够,那么,清华大学的招生办,根本就看不到这个学生的名字。
可以这样去理解,假设清华的提档线是120%,他们计划招生100人,但会扩大范围到120人。再依据120人的分数划线,在这些学生里面,挑选100个。
这样一来,清华可以选择,自己录取哪些学生。并不是所有过线的学生,清华都会录取。
而那些拿着推荐信,并且考分过了提档线的学生,就意味着,他们有更大概率,会被清华录取。
一般而言,那些有推荐信的学生,都比较优秀。他们几乎都是高中时期,各个学校老师,都看好的综合能力很强的学生。
清华对录取,有自己的标准。对于高考的最终成绩,清华并不是太过看重。有些学生,可能是超常发挥。实际上,在平时,他们的成绩,并没有考得那么好。对于这类的学生,清华不一定会要。
当年,高考满分是750分,给北京孩子的录取分数线,北大应该是550多分,清华还要多一些。外地学生要上清华,平均大概需要630分。全中国,考分比北京低的,只有上海,内蒙,西藏和青海。
北大和清华相比,对我而言,上清华要更好一些。
而且,在当年,我拿到了清华的推荐信。只要过提档线,就会被清华录取。但是,我并没有过。
分数不够的原因是,我的高考作文写跑题了,语文没及格。如果我的语文及格了,应该是可以上清华的。
如果我进了清华,我的人生轨迹,跟现在就不一样,那肯定是在美国了。
清华大学,基本就是留美预科班。清华出来的学生,很少来德国的。去奥地利的,那一定是特殊情况了。这并不是在歧视奥地利,而是清华学生的选择,向来如此。
我至今还很怀念,在国内上大学那会儿的快乐时光。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那份感觉,真好。




……………………………………

书中有关话题与范畴,逐入:人文,社会,文化,哲学,历史,教育,医疗等;
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参考价值,史料价值,收藏价值……

对比、沉淀、融合、提升、超越,是《中国人在德国》的核心创作理念与思想。以此,全面有力的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真正做到:铸造大国,屹立东方,傲然世界!

……………………………

内容简介:

这里的人物影像,不是直观谫浅。而是迄今为止,唯一集中呈示在德华人的一本专著。
书中文字,具有穿透力。通过阅读,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他们心域的宽度,广度,深度,以及每一寸气息里,饱含的温度。
他们是不同的。个人成长,教育背景,出国原因,融入状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他们又都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华人在德国的一个缩影。
他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广袤的未知世界。也正是由此,他们构铸了在德华人的大千万象。
就国家与民族而言,他们是弱小的,但在生命的进程中 ,在不屈的闿拓中,他们又都是强大而无憾的!
他们每个人的声音,都是中国的心跳。他们每个人的步履,都是中国的深脉。虽然他们都在德国,但他们都是有着一颗中国心!
文字,是他们的灵魂,是无声的音符。
不同阶层的阅读者,从中,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

书中主要内容
着力刻画人物的成长与蜕变。历尽万象艰辛后,在异国他乡,最终形成了独立个体。
更深层的,是想把在德国的华人历练后的生存状态,用文字呈现给海内外的中国读者……所有的美景,不是天然而成。凤凰涅槃,烈焰燃烧后的重生,由内而外,都是极致的景象。

他们当中,有餐厅老板,自由职业者,科学家,机构职员(联邦政府公职),公司雇员,射击协会会长,律师,工程师,赛车教练,留学生,年轻夫妻等,他们是不同的。个人成长,教育背景,出国原因,融入状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他们又都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华人在德国的一个缩影。他们是浓墨,他们是重彩……他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广袤的未知世界。也正是由此,他们构铸了在德华人的大千万象……”,“所有的一切,抵达到他们,即是切面,也是交错融合的焦点。这是序言《他们是浓墨,他们是重彩》中的文字。

在构思《中国人在德国》时,我是想尽可能,让每个人物,都能鲜活饱满起来。这只是外在的阅读感受……随着文字的流淌和加深,再让读者,去触探每个人物的内心。思想。及灵魂……再扩充到大我的家国情怀!根系处,仍是人物(被采访者)和读者难以割舍的绊与绕缠:一个小我的人,到底该怎样去生存,去融合,去追索等方面的思考……另一方面,作者也想表达:一个人,又该怎样活着,才能真正拥有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整本书,处处都是看点。章章都有收获!

………………………………………………
《中国人在德国》腰封文案:

一、《中国人在德国》
灵魂,都已打开了!只在等你,静心阅读……

二、一个人的壮阔历史,被轻轻掀起
一个国家的神秘面纱,被缓缓撩开
三、他们站在德国大地上。他们的身影屹立着…他们身后,有强大的中国,在做支撑!

市场亮点分析:

《中国人在德国》,不仅在国内会产生影响(尤其是青年学子),在德国的华人界也会产生影响…因为:迄今为止,无论是国内作家还是华人作家,都还没有写出一本《中国人在德国》的书。或者是类似的书…就像凌鼎年老师说的,写出欧洲的,也没有…《中国人在德国》是第一本。

读者,通过此书的阅读,也会产生更强的民族凝聚力量。
华人,他们每个人,不是一个人。他们是一群人。一个群体。他们是一种符号和象征…在德国,他们是中国人…他们是中国。他们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国血液…他们站在德国的大地上。他们的身影,毅力着。从没倒下过…他们的身后,有强大的中国,在做支撑!所有文字,都是表象…物质,不仅有表象。真正有价值的,都是潜藏在内核…

书中人物,除一人之外,其他人,都是以留学生身份,去往德国。以此,《中国人在德国》出版后,也可以在国内各大院校做推广活动…现在的中国,是留学大国。每年,去国外留学的学生人数,都在递增。德国因为免学费,所以,去德国留学,是很多国内中层阶级孩子的向往。

学生通过《中国人在德国》,可以了解到,留学德国后,所要面临和将来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也可谓:此书,即是一本留学指南针…对于想去德国旅居和定居的中国人来说,此书,也可谓是一把解剖德国各阶层的手术刀。因为书中人物,已经渗透至德国社会各阶层,他们的亲临感受,让此类读者,通过文字阅读,即能做到恰当的选择与规避。以便让自己,能够在德国,求得最好的生存方式。
出版后,可以在各大院校,做线上线下联动推广。
学子睿才,追求与思考并行。书中,尽显东西方文化与教育的碰撞,互通,共融。
通过阅读,人文,社会,文化,哲学,历史,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读者,都会寻索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地球,已趋国际化…《中国人在德国》方方面面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话题广泛,可令读者增广见闻。
对于国内的各阶层阅读者,此书,既是了解德国的一个界面,也能让阅读者,通过文字本身,能够更深层的了解到:德国独有的文化特色和社会风情。通过阅读,神思上,会产生无尽遐想……

……………………

作者简介
雅兰,著名作家,社会学家,旅德作家。以思想敏锐,文字敏锐,视角独特著称。游离于言论、散文、小说、诗歌等诸多文体。在公开发行的刊物及相关网页开设各版《雅兰专栏》。著书《中国很高兴》、《性殇》、《从压抑到泛滥》、《在我离开你之前》。
因创作微型小说,而引发的风暴漩流,被中国文坛列为《新世纪以来的文学事件》之一。被《北京文学》杂志评为“2004年中国十大文化热点之一”。轰动中国文化界。与此同时,引发海内外海量媒体的关注与跟进报道。并在2018年,入选“江苏省改革开放40年最具影响的40篇微型小说”。

………………
雅兰信箱:

shuiyanqinglian@126.com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