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黄土地的歌谣》阅读理解题及参考答案

2023-10-19 06:07阅读:36
《黄土地的歌谣》阅读理解题及参考答案

黄亮懂事后,才知道爷爷名字的由来。爷爷给黄亮解释说:“那时咱家没地,你老爷(即曾爷爷)一直在地主家扛长工,种地。我出生后,他希望咱黄家能有自己的地,这才给我起名土地。”
爷爷虽是一个土里刨食儿的农民,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有“诗人”的天赋,口头歌谣作得像模像样。如“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干部,小干部,回到家里闲不住,穿皮鞋,戴眼镜,回到家里就劳动,又锄地,又拔草,一会不干老婆吵”,等等。新中国成立,一直到土地承包到户,黄家才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按人口分,全家五口人,二亩三分地。爷爷的“新作”又来了:“不打铃,不敲钟,一路小跑去上工,责任田里显威风。”
这时候,曾爷爷已经去世多年,爷爷才四十出头,正值壮年,像牛似的,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天不亮就下地,晚上星星出来了还不愿意回来。庄稼地吗,只要你想干,一年四季都有干不完的活儿:种地前需要平整土地,挑粪,若是家里没有牲口耕耙,就得人力翻地,然后用耙子把土坷垃蹚平,种子种下,等苗出来,除草,浇水,撒肥,打药……到了收获季节,更忙。“紧种庄稼,消停买卖”是爷爷的口头禅。特别是收麦时节,更不能耽误,“麦收有五忙,割挑打晒藏”。“麦熟一晌,蚕老一霎”,若不及时抢收,麦穗就要炸裂了。割麦天正是五黄六月,天热,还要趁晚上收割。麦子收割下来,
需要挑到麦场,趁着晴好天气,一边晾晒,一边打场——即用牲口拉上石磙撵麦子,再经过翻场、起场、扬场等工序,才能做到颗粒归仓。整个下来,不死也要脱层皮。为此,爷爷曾做过一首打油诗:“五月麦稍黄,虎口抢粮忙。大人前头拱,少儿紧赶趟。烈日烤脊背,汗水湿衣裳。手上磨水泡,脚踝满是伤。口渴嗓冒烟,腰酸脸发烫。饥肠辘辘叫,身疲麦铺躺……”
“爷爷,真辛苦啊。”黄亮那时只有四五岁,若不是爷爷帮助回忆,好多事都记不起来了。
“不辛苦,口嚼黄连唱山歌,苦中有乐。为啥?收获的粮食都是自个儿的啊。住着新瓦房,麦囤顶着梁,全年吃白面,感谢党中央。”
黄亮考上大学后,爸爸进城打工,爷爷不愿进城,他舍不下家里那点二亩三分地。为此,爷爷没少埋怨,但埋怨改变不了现实,再说,村里跟他一样大的青壮劳力都进城了。
让爷爷欣慰的是,黄亮大学读的是农业。让他不明白的是,黄亮毕业后回村了。
黄亮笑嘻嘻地说:“爷爷,您不就是在村里呆了一辈子,我就不能回来?”
“你回来弄啥呢?一肚子学问,难道回来种地?爷爷叹口气,心里既高兴又担忧。当下好多人都不种地了,土地荒芜了不少。荒草成片,有的疯长一人多高,如果哪群迷失方向的大象走进去,一时都难以发现。他上了年纪,收拾自己那点土地都有点力不从心了,幸亏有了旋耕耙、脱粒机,他省了好多力。他想种那些荒芜的地,也是有心无力。
“爷爷,您若是算卦,这一卦可值钱了,我就是回来种地的!”
“啊?咱家那点地能养活——”爷爷惊得胡子一抖一抖的,后半截话没说出口。过去指地吃喝,现在要买房,买车,还有天价的彩礼,供晚辈上学,到医院看病,指望那点地的粮食会中?他爸都知道进城赚钱,难道他跟钱有仇?
“爷爷,那点地当然不够塞牙缝。我已经给村主任和其他村民商量好了,村里的一千亩地我一个人承包。”
“你,你不是说胡话吧?”爷爷瞅着黄亮,像看外星人似的。
黄亮笑了,说:“爷爷,我跟您说的是正经事,没开玩笑。”
“我,我都八九十了,可没有力气帮你了。你爸就是回来,恐怕也不行,一千亩,乖乖,比过去大地主种的都多,那得雇多少长工啊!”爷爷摇了摇头。
“爷爷,咱骑驴看唱本,往后瞧好了。”
没等黄亮把手续办妥,爷爷病倒了,这才进城养病。好在有父亲照料,黄亮一门心思地经营流转来的土地。
等到第二年小麦开镰的时候,爷爷的病也养好了。
爷爷从城里回来的第二天,跟随黄亮来到了田间地头。忽然,爷爷,揉着自己的眼睛,大声嚷嚷道:“亮亮,我还得进城,我的眼睛坏了。”
黄亮吓了一跳,说:“爷爷,您的眼睛怎么啦?”
“我看不到车里的人!”爷爷一边揉着眼一边着急地说。
“爷爷,这些收割机的驾驶室就没人,无人驾驶,北斗卫星给指挥着呢。”
“啥?无人驾驶?”
“在手机上就操作了,每小时收割三四十亩。”
爷爷长舒了一口气,吟诵道:“抚今忆往年,麦收两重天。晨见麦子熟,午间粮满仓。机器代人力,轻松无累慌……紧跟党步伐,初心永不忘。与时要俱进,正道是沧桑。祖国无限好,奋斗幸福长。”
看到爷爷脸上荡漾着的笑容,黄亮也舒心地笑了。

(原载《金山》2022年第12入选万唯中考

阅读理解:
1.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着重讲述了爷爷和黄亮对土地奋斗、拼搏的精神传承,表达了爷爷和黄亮对土地的眷恋和热爱。
B.本文刻画了一个风趣幽默,吃苦耐劳,敢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爷爷形象,突出表现了爷爷的爱国情怀。
C.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总写爷爷对土地的执着与热爱,分写土地上的劳作在时代发展中的流转变化,结尾总写科技带给土地的变化,抒发了爷爷对科技和土地结合的骄傲与放心。
D.本文使用了疑问法制造文章悬念,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故意地设置一些疑问,以引起读者的深思,是形成悬念的好方法。
2.请根据文章内容感受爷爷的情感变化,概括引起爷爷情感变化的具体事件。(4分)
快乐又辛苦;
爷爷进城舍不下家里的土地,但黄亮读的是农业大学
高兴又担忧忧;
黄亮用手机操作无人驾驶收割机收割小麦
3.新考法·做批注:批注式阅读是深含中国文化意蕴的文学作品赏析手法,心有所感,笔墨追录。请为下面两句话作以批注,分析其语言的妙处。(4分)

抄录语句
批注赏析
手上磨水泡,脚踝满是伤。口渴嗓冒烟,腰酸脸发烫。饥肠辘辘叫,身疲麦铺躺……
(请从加黑字角度赏析)


荒草成片,有的疯长一人多高,如果哪群迷失方向的大象走进去,一时都难以发现。
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4.本文语言风格鲜明,请简要概括并说明其语言特点。(3分)
5.结合文章,请简析“黄土地的歌谣”中“歌谣”含义。(3分)
参考答案:
1. 3分)A
解析:结合文章主旨看,本文通过爷爷黄土地的见闻和感受,以及由此创作的各种诗歌,在对比中揭示了科技发展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表达了爷爷和黄亮对土地的热爱。A选项中,文章并没有着重叙述奋斗精神的传承,而是着重体现科技发展和乡村振新之间的关系。
2.4分)爷爷有了自己的地,做到了颗粒归仓。埋怨又欣慰 黄亮毕业后回村里,一个人承包了一千亩土地。放心又开心
解析此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结合处对应情感是快乐又辛苦定位文章~段可知爷爷有了自己的地,奋力干活实现丰收处根据具体事件可定位文章段可知爷爷埋怨父亲进城不种地,欣慰孙子考上了农业大学处对应情感是高兴又担忧定位文章~段可知爷爷高兴孙子回来又担忧孙子没前途处对应事件可定位文章19~26可知爷爷得知科技发展后面对千亩土地种植很放心,又开心于国家的繁荣与昌盛。
3.4分)(1)这句话运用了一系列动词“磨”“满”“冒”“发烫”“叫”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农忙时期辛勤丰收的劳动画面,突出爷爷吃苦耐劳的品质,表达了农忙时人们的辛苦与疲惫。(2)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大了荒草的野蛮生长,连大象进去都会迷路,强烈突出了荒草片的荒凉,引起读者的想象,与读者产生共鸣。
解析此题考查词语、句子赏析。1句子中带点词都为动词,考查动词的表达效果,题目中一些列动词则突出人物形象,表达农忙时人们的辛苦与疲惫。2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大象进去都会迷路强烈地表现了荒草片的荒凉,引起读者想象,与读者产生共鸣。
4.3分)本文使用了大量的俗语“口嚼黄连唱山歌——苦中作乐”“咱骑驴看唱本,往瞧好了”等句子通俗易懂,给人轻松、愉快之感,口语化的语言使文章朗朗上口富有趣味,带给读者朴实、有趣的阅读体验,更能进一步感受农民生活的巨大转变。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语言风格。明确题目要求,抓住特色表达,分析其表达效果及情感。
5.(3分)(1)指爷爷黄土地口头创作的各种歌谣;(2)指爷爷和黄亮所代表的不同时代的人在农村土地上劳作谱写的感人歌谣。体现了科技发展实现了从挥汗如雨的“体力活”到科技赋能的“技术活”的转变,抒写对回村创业的大学生的赞美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结合全文可知,文章主要通过爷爷黄土地的见闻和感受,以及由此创作的各种诗歌,表层含义是指爷爷口头创作的歌谣;深层含义是指爷爷和黄亮在农村土地上不同的种植方式,进行了土地劳作的传承。二者对比中揭示了科技发展对乡振兴的重要作用,赞美大学生回村创业的壮举,故这首歌谣既指爷爷创作的诗歌,也指人们的劳作,更是对科技发展以及大学生创业的赞美。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