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尾,政府增征15%的买家印花税。原先针对的目标,是内地来的住宅物业投资者;但为了避免法律上的漏洞,把针对的范围扩大至一切没有港人身份的海外来客,以及企图用有限公司身份去购买物业的机构投资者。
这条例一出,我已指出它的打击面太大,足以造成很多不良后果。可惜,当时很多传媒认为这招仍不够辣,未足以遏抑楼市。结果迫使政府在今年2月又再推出覆盖面更大的双倍印花税,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传媒当时的确找到了一些案例,显示有个别内地投资者无惧新例,宁愿付多15%的买家印花费,也要买香港物业。我当时已指出,这不该是市场的主体情况,因为在个别投资者无惧新例继续入市的同时,应有更多的投资者因这么高的印花费而失去投资的意欲,楼市很快会对新例有所反应。可惜,很多主流传媒都没有从这个角度,把市场的真相告诉市民。
我当时手上并没有统计数字,靠的只是自己公司的市场接触与常识推理。我认为15%的楼价并非一个小数目,相当于5年的租金收入,不可能没有阻吓作用
这条例一出,我已指出它的打击面太大,足以造成很多不良后果。可惜,当时很多传媒认为这招仍不够辣,未足以遏抑楼市。结果迫使政府在今年2月又再推出覆盖面更大的双倍印花税,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传媒当时的确找到了一些案例,显示有个别内地投资者无惧新例,宁愿付多15%的买家印花费,也要买香港物业。我当时已指出,这不该是市场的主体情况,因为在个别投资者无惧新例继续入市的同时,应有更多的投资者因这么高的印花费而失去投资的意欲,楼市很快会对新例有所反应。可惜,很多主流传媒都没有从这个角度,把市场的真相告诉市民。
我当时手上并没有统计数字,靠的只是自己公司的市场接触与常识推理。我认为15%的楼价并非一个小数目,相当于5年的租金收入,不可能没有阻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