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潘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

2013-11-14 11:00阅读:3,500
谈及潘罗斯(Edith Penrose)的企业成长理论,读者可能会觉得陌生,值得进一步介绍一下。

她原是美国的经济学者,任教于霍金斯大学。五十年代初,被麦卡锡参议员指控进行不利于美国的活动,被迫流放(谐星卓别灵也遇到同样命运),先后去过澳洲、伊拉克、叙利亚,最后落户于伦敦经济学院。她最为人知晓的是具独创性的企业成长理论。

一个企业究竟靠甚么成长?在经济学上有三种理论:一是阿当.斯密的分工论;二是科斯的交易成本论;三是潘罗斯的内在力量论。

一般人最熟悉的是阿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他认为企业的优势是可以把复杂的工作,透过分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然后交给不同的人去做。这样就可以减少工人熟习自己工作的时间,不用去请工资较高的熟练工人。

在未有分工的情况下,一件产品需要一个全能的工匠去制作,他要不断地转工序,为转工序作筹备,生产效率自然不及把生产流程分工,让每个工序都有专人负责,用流水作业的生产线去完成。这种理论是工业革命后大量生产的主要模式。

科斯的理论比较抽象。他认为企业内部进行的活动涉及产权利益,需要不断进行交易。交易要进行讨价还价,有交易成本,企业的设计可以令交易的成本降低,令内部的协作可高效地进行。他的理论学术性强,可以供学者拿来解释企业内已发生的一些现象,甚少企业家懂得用这种理论来经营自己的企业。

我对潘罗斯的理论印象较为深刻,是因为我在接触她的企业成长论之前,已有类似的观察,并且把它应用在自己生意的经营上,发觉成效很好。

潘罗斯认为:促进
企业增长的,主要是它的内在力量。她认为企业是人力与物力的整合,不同的企业在整合时都有它的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制约了企业自己的成长空间。这种制约对企业的影响有甚于其外部的市场条件。

我在经营中原地产的生意时,优先把注意力放在处理公司的内部矛盾上。譬如透过利润分享制度去解决雇主与雇员的矛盾;利用无为而治与自组织理论去解决上司与下属之间的矛盾。内部矛盾少了,就容易上下齐心,向外争取生意机会。

我把这看成是修练内功。我是在这个基础上才去研究我们行业的社会功能,可以为顾客提供些甚么服务,然后才研究如何以较低成本提供比行家好一点的服务。

我们现时在内地的主要对象,大部分都还在沿用阿当.斯密的理论。他们注意对外的服务多过内部的协调;他们以为监控好分工流程就可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谁知正是这种监控反而制约了自己的发展空间。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