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公园里的笛声引发的教育思考

2024-08-08 19:14阅读:
公园里的笛声引发的教育思考


在我们的“陪伴教育读书会”群里有一位小伙伴分享了她早上在公园里锻炼时候的经历。她说,她在锻炼的时候听到不远处传来笛子的声音,她听着很舒服,心生欢喜。可就在她沉浸在悠扬的笛声中的时候,突然对面的高楼里传出愤怒的叫骂声,意思是笛子的声音打扰了他睡觉。


当她把这个经历发在群里的时候,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有的人觉得叫骂的人没有素质,不应该骂人。有的人则觉得吹笛子的人打扰了别人的休息,是不应该的。也有的小伙伴觉得好像谁都没错,也好像谁都错了似的。有的小伙伴则由此发散到养育孩子上,想到家长有时候觉得是好的事情,在孩子那里可能觉得是烦扰……


事实是什么呢?


吹笛子的人创造了一个情境——笛声,听到笛声的人里,有的人觉得是美妙的旋律,有的人则觉得是扰梦的噪音。


听起来是美妙的旋律的人正好心情舒畅,在公园里休闲娱乐;而那个发出叫骂声的人没准加班熬夜到四五点,刚刚睡着就被笛
子声给吵醒了,他于是很不开心,骂了吹笛子的让人。


吹笛子的人需要的是吹笛,无论他在哪里在什么时候吹,估计都会引来有的人的赞美有的人的唾骂,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所做的事情所有人都喜欢。只要不违反法律,无论他人怎样反应,都跟他人有关,吹笛子的人其实是无辜的。


我的两位邻居,他们楼上都有小孩子,其中一家觉得小朋友在上面跑来跑去挺可爱的,一点不被打扰,另外一家就觉得孩子每天在房顶跑来跑去很烦,觉得打扰了他们安静地休息。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应对,于是就会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产生。跟发生的那件事情没有关系,而跟看待事情的人有关。萨提亚说: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指的也正是这样的情况。


孩子玩乐高,夫妻两人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爸爸觉得可以开发智力,所以陪着孩子玩得不亦乐乎。妈妈则觉得这是不务正业,不如赶紧去写作业。于是夫妻二人因此吵架,搞得孩子十分迷惑,不知道自己玩乐高到底是好还是坏。这便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关于玩乐高这件事情的观点不同。


父母这时候争对错是没有意义的,还会互相抱怨指责,不欢而散。如果父母明白自己和伴侣只是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并没有对错好坏,局面就会大不一样。


或许就会有人问,可以不抱怨不指责,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若不去争对错,便不会要别人一定要听自己,这时的情绪就会心平气和。若能一起去看看发心,你会发现无论是要孩子写作业还是让孩子玩乐高,意图都是想让孩子更好。


而往往家长之间只顾着证明自己是对的时候,就会忘记自己的发心,把心爱的孩子丢到一边,只在相互之间斗来斗去,以至于孩子受到伤害他们都不知道。


吹笛子的人可以做决定要不要继续再吹笛子,取决于他更在乎什么。


而在孩子这里,家长双方便要来到孩子这里,看看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可否有更好的平衡。比如在玩乐高和写作业这两件事情里,父母就可以跟孩子一起商量,看看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乐高也玩了,作业也写了。或许孩子会选择先跟爸爸玩半个小时乐高,然后去写作业,或者选择先把作业写完痛痛快快玩乐高。如此,父母和孩子就变成了一个团队,是合作的关系。同时父母也把选择的权力给到了孩子,帮助孩子发展出为自己负责任的能力。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