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醉翁亭记》的21个“也”字

2008-05-12 11:51阅读:151
《醉翁亭记》的21个“也”字(江枫))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连用21个“也”字煞句,是创造性地使用虚词的一个范例,读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而绝无单调重复之感。奥秘何在呢?R_vv;
©中这要从虚词的作用说起。现在讲虚词,一般只讲它的语法作用,例如“也”是个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解释或判断,有时也表示感叹、祈使、疑问和反诘等语气;用在句中则表示提示。这是把虚词放在句子范围内来进行研究,因此通常只要了解整句话的意思,就不难看出其中某个(或某些)虚词的语法作用。但古人写文章用虚词,却更加看重它表情达意的作用,因为虚词用得好,确实有“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这就要从全篇来看了。清末古文家林纾说:“须知有用一语助之辞,足使全神灵活者,消息极微,读者隅反可也。”“全神”,其实就是全篇的思想感情。着眼于全篇,才能更好地领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S]+;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Q
再回到《醉翁亭记》上来。作者连用21个“也”字,大约有两个原因:第一、文章采用了直接诉诸读者形象思维的写法,总是先将实际的景物描绘出来,而后加以解说,如此层层展开,有如画卷平舒,每一层又都用一个“也”字结住,使人感到不疾不徐,自然合拍。第二、作者的纵情山水,决非隐逸之士的超然物外,而是在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前提下,跟老百姓一同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感情既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与之互为表里,又表现在某些内心独白式的话语里,这就使全文洋溢着一种平和、愉悦的情调,而“也”字的连用则恰好成为这一情调的最合适的表现形式。对此,细心的读者通过反复吟诵是不难达到心领神会的。[|©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
我们无妨来做一点比较。例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如果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或“山之僧智仙作亭,而太守名之”,上述的意味就消失殆尽了。又如最后一段的前三句,从“太守归”“禽鸟乐”一直写到“太守之乐其乐”,层层加高,最后点明全文中心,其中的三个“也”字都显示了作者“与民同乐”的胸襟,值得玩味再三;如果把“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的“也”改为“之”,把“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的“也”改为“焉”,意境就会变得平淡得多,毫无咀嚼之味了。-3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W<g
(《语文报》总第98期)bth
1.环滁皆山也(助词,表判断)e3yvO>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助词,表判断)C/D
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助词,表判断)rdX
4.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助词,表判断)k;1@*#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助词,表判断)oN/}X
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助词,表陈述)5
7.故自号醉翁也(助词,表陈述)gA^~:H
8.在乎山水之间也(助词,表陈述)T>^^zM
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助词,表陈述)VBo.1
10.山间之朝暮也(助词,表判断)k!$
11.山间之四时也.(助词,表判断)~;8B
12.而乐亦无穷也(助词,表陈述)mp,).
13.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助词,表判断)$h{g
14.杂然而前陈者(?)30
15.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助词,表判断)x6H@4]
16.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助词,表判断)x?:~
17.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助词,表判断)u5V
18.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助词,表判断)TK
19.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助词,表判断)r
20.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助词,表判断)1)
2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助词,表判断)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