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四通八达——随笔昆明老街道之圆通街

2013-07-07 12:34阅读:2,490
四通八达——随笔昆明老街道之圆通街X

街道因此得名的圆通寺


老昆明城东西南北有四个城门,其中的小东门出进都得经过圆通街。圆通街之所以天天车水马龙,就因为这里是通往城里城外的必经之地。
圆通街的命名,与圆通寺息息相关。儿时最喜欢去寺后林木茂密的螺峰山(后来习惯称圆通山,从山上往下看到的圆通寺金碧辉煌,气宇轩昂。后来学历史知
道,这寺大约建于780--808年的元代已存在1200多年了小时候去圆通寺的目的是看“潮音洞”,那个关于被披上了更多传奇色彩的大蟒蛇光怪陆离的神话成了我们心中的迷。一次老师告诉我们,写过大观楼长联孙髯翁晚年落脚寺中的“咒蛟台”算卦为生。心中就更多了些神秘感。乃至大了读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时,总觉得有不少故事会不会就发生在圆通山或圆通寺里?
看资料有得知,观音菩萨又称作“圆通大士”,叫“圆通”的寺院主尊供观音的。圆通寺与其他佛教寺庙不同点,就是大乘佛教(又称北传佛教,乘是车、船的意思)、小乘佛教(又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藏传佛教(也就是喇嘛教)三大教派同处一个寺庙,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恐怕也是不多见的。“圆通”的佛教含意是“不偏不倚,无所障碍”,大概是“圆融通达”的意思。再后来认识了佛教协会的刀会长等佛教界高端人士,听他们讲起关于圆通的学问来津津有味。不过记得最深刻的还是“通达”,不仅是知识的通达,更重要的是人生的通达。久而久之,对圆通街的感情就不是一般的街道意义了。
圆通街一头是城门,另一头是赫赫有名的大兴坡。大兴坡的坡度较陡,距离较长,旧时要寻昆明城的苦力,只要到这里便都可以看到:拉板车的、蹬黄包车的、帮推车的……车夫拉车上坡非常吃力,几乎是伏地而行,汗流浃背,用尽了浑身力气,才使板车呈“之”字形缓缓上行,而下坡则全凭自己掌握,稍有大意就人仰马翻无论上下坡,帮推车者都可以使上力,每帮一次,可以得到一角即一两个馒头或一碗米线钱。自从大兴坡改造之后,原先的陡忽然不明显了,加上城市和社会的发展,车夫和苦力都已经成了历史的记忆。
小东门是进圆通街的必经之处,城外城里老昆明的市井风情应有尽有,特别是那些被称为“马老二”马车夫。既运货又养马,拉运东西,上坡过坎,有时也载客,最记得的是遇到下雨,马车夫宁愿自己淋湿,也要给牲口盖上蓑衣或稻挡雨。由于街道的路面由青石铺成,经过马车的常年碾压和行走,石被磨得很光滑,成为老昆明街道的主要象征
老街上印象最深的,数圆通百货商店和连云宾馆,前者几乎天天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后者常常小轿车出出入入,给这条街早早就带来了一些现代气息。而我最怀念的,还是一家叫“青春摄影部”的照相馆,摄影师叫梁琪,“老三届”,最早在昆明照柔光像的戴眼镜的个体户。可惜老街被拆后,我就没有见到过他,不知道他现在还照相吗?让我难以忘怀的,是20多年前,他从广州抑或香港学来柔光照相技术时,昆明人对此的了解还为零,因此,梁琪的知名度从那个熙熙攘攘的老街一直影响到大半个昆明城。那时候还没有网络,梁琪就知道了什么叫四通八达。


景:西起翠湖东路,东到圆通大桥(北京路交接处),全长1203米。明清时,东段称小东正街;中段称圆通寺街;西段称积善街。1933年前后,统称圆通街。1979年将大兴街并入;1992年圆通高架桥建成通车后薛家巷并入
四通八达——随笔昆明老街道之圆通街
上个世纪80年代的圆通街
四通八达——随笔昆明老街道之圆通街
上世纪80年代时的圆通街临近与青年路交叉口处

四通八达——随笔昆明老街道之圆通街 2012年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云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刀述仁(左)与博主合影
四通八达——随笔昆明老街道之圆通街
法国摄影师镜头里的民国初叶圆通山门坊
四通八达——随笔昆明老街道之圆通街
这就是上个世纪60年代传说中的大兴坡留照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