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秋季学期,北师大文学创作专业一年级的研究生都要上一门必修课“文学创作理论与实践课”。今年九月,在这门研究生必修课上,我第一次认识了两位本科二年级男生,朱嘉诚同学和胡尔康同学(笔名胡尘子),嘉诚出生于2004年,尔康出生于2005年,是这门课上最年轻的听讲者。第一次上课时我对他们说,非常欢迎来旁听,但要记得交创作作业。那当然是一个善意的玩笑。但是,第三周上课,二人果然都如期交来了作品。眼前这篇《捉迷藏》,便是尔康在课程结束时交来的另一篇作业。
《捉迷藏》关于一位并不起眼的女青年丽诗的生活。小说中饶有兴味处在于,她不想与人沟通,但喜欢与桌底的响声进行交流。抽屉里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没有人知道。抽屉里的声音甚至让她着迷,她随时可以在内心里与它交流。小说不是按现实逻辑流动的,它顺着主人公的意识流动。其间夹杂着少年时代回忆,尤其是母亲和丽诗的对话。女儿很显然是孤独的,时间深处中的母亲安慰着她。她很想找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同事,朋友,可惜都没有,唯一可以交流的是抽屉里的窸窸窣窣的那个声音。
“捉迷藏”自然是一种游戏,小时候之所以乐此不疲,其实是在跟他人、跟世界捉迷藏的过程中获得乐趣。这部作品里,丽诗的乐趣在于“我”与“它”周旋。我们的主人公在这样的周旋中体认自我,并不抱怨,也并不极力摆脱。——孤独是这部小说里的关键词。这种痛并快乐的状态并不是一个人的。这部作品某种意义上是丽诗的青春呓语,但是,并不含混。薄如蝉翼的思绪使整部作品洋溢着诗性气息。年轻写作者的叙事才情让人惊异,笔触辗转、晶莹、灵动,阅读这部作品仿佛进入了文字的迷宫。
八周课结束后,我与博士生一起约两位同学在学校的咖啡馆里聊家常。他们都讲起自己的少年生活。胡尘子来自温州,他讲起少年时代的弹钢琴生活,因为家在六楼,少年很不喜欢下楼,所以更愿意读书,尤其喜欢博尔赫斯、卡尔维诺,也许,这会让人明白,小说中轻盈而又执着于内心的写作渊源有自。但毕竟也有不同,《捉迷藏》是落地的,它的魅力在于现实感。“我找到你了!”这是《捉迷藏》里多次出现的话。它包含一个青年的渴望,渴望找到“你”,渴望和“你”在
《捉迷藏》关于一位并不起眼的女青年丽诗的生活。小说中饶有兴味处在于,她不想与人沟通,但喜欢与桌底的响声进行交流。抽屉里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没有人知道。抽屉里的声音甚至让她着迷,她随时可以在内心里与它交流。小说不是按现实逻辑流动的,它顺着主人公的意识流动。其间夹杂着少年时代回忆,尤其是母亲和丽诗的对话。女儿很显然是孤独的,时间深处中的母亲安慰着她。她很想找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同事,朋友,可惜都没有,唯一可以交流的是抽屉里的窸窸窣窣的那个声音。
“捉迷藏”自然是一种游戏,小时候之所以乐此不疲,其实是在跟他人、跟世界捉迷藏的过程中获得乐趣。这部作品里,丽诗的乐趣在于“我”与“它”周旋。我们的主人公在这样的周旋中体认自我,并不抱怨,也并不极力摆脱。——孤独是这部小说里的关键词。这种痛并快乐的状态并不是一个人的。这部作品某种意义上是丽诗的青春呓语,但是,并不含混。薄如蝉翼的思绪使整部作品洋溢着诗性气息。年轻写作者的叙事才情让人惊异,笔触辗转、晶莹、灵动,阅读这部作品仿佛进入了文字的迷宫。
八周课结束后,我与博士生一起约两位同学在学校的咖啡馆里聊家常。他们都讲起自己的少年生活。胡尘子来自温州,他讲起少年时代的弹钢琴生活,因为家在六楼,少年很不喜欢下楼,所以更愿意读书,尤其喜欢博尔赫斯、卡尔维诺,也许,这会让人明白,小说中轻盈而又执着于内心的写作渊源有自。但毕竟也有不同,《捉迷藏》是落地的,它的魅力在于现实感。“我找到你了!”这是《捉迷藏》里多次出现的话。它包含一个青年的渴望,渴望找到“你”,渴望和“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