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幽壹谈常见地名词:“罗”

2016-01-28 22:13阅读:867
【幽壹谈常见地名词:“罗”】

一直以来,许多朋友乍一看到“罗”字打头的地名,总会以为是跟“罗姓”有关。例如,我这两年写了几篇陆河世外梅园罗洞村的相关文字,就老以为有些外地朋友以为那是我成长生活的村庄,不知道那个村子是在陆河县水唇镇,居民姓彭和廖,而我则是陆河县河田镇人。

其实,对地理稍有研究或经常走南闯北的朋友会发现,在中国各省市县中,有不少地方有带“罗”字的地名。例如湖南有“罗田”;四川有“罗江”;湖北还有“汩罗江”;云南有“罗甸”、“罗晋”;广西有罗城;广东深圳有罗湖等。可见,带“罗”字的地名是中国比较常见的之一。

而在广东省海陆丰地区,也有不少带“罗”字的地名。距今,陆河县境内,有罗洞(水唇镇)、罗庚坝(南万镇)、上罗角(东坑镇)等地名,而海丰县可塘镇有罗山、黄羌镇有罗輋、梅陇镇有罗境;陆丰市有罗经嶂。可见,带“罗”字的地名在海陆丰地区也是非常普遍的。

明清的时候,在惠州府志和海丰县志、陆丰县志中,陆河陆丰两县的“母亲河”螺河并不叫“螺河”,而是叫“罗河”、“罗江”或“罗溪”,写的就是“罗”字。例如,据明朝嘉靖《惠州府志》记载:“(海丰县)吉康都罗溪,南流一百里分为二泒,东流出迎仙桥,西流至沙塘渡,与众水合,入于海。”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陆丰县志》记载:“山麓即罗溪水,南汇于陆,北流入长乐。”可见,在明朝的时候,螺河写成“罗溪”,而直到清朝的乾隆年间,当地的文献志书中,仍是这样记载。而在赵尔巽的《清史稿》中,其关于惠州府陆丰县部分,这样写道:“北:内河水,一名罗江,源出东北旗头嶂,与吉石溪合。南过石头山,分流,至大德港、乌敢港入海。”可见,清朝的时候,在有的史书文献中,螺河被写成“罗江”。后来才在近百年内,
逐渐被改写成“螺河”。另一方面,清朝乾隆十年的《陆丰县志》,里面也是将今日的陆河县“螺溪镇”写成“罗溪甲”、“罗溪墟”。

那这些带“罗”字的地名是怎么得名的呢?因为现在的陆河县,姓罗的比较多,是陆河县三大姓(彭、罗、叶)之一,所以有些陆河乡亲以为这些带“罗”字的地名得名与“罗姓”有关。另一方面,因为罗姓属于汉族二十个大姓之一,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的广东、四川、江西、湖南等省有较多罗姓。所以当地这些带“罗”字的地名,也常被当地一些人误为是与罗姓有关。

其实这些地名的得名不一定与“罗姓”有关,甚至可以说大部分是无关的,而可能是与原来世居此地的少数民族有关。相关研究表明,许多带“罗”字的地名与古越人有关。陆河等海陆丰地区旧属百越地,所以有此遗存地名也不奇怪。带“罗”字的地名,乃是古越人根据当地的地理特点,以“洞(峒)、罗、六(鹿)、陇”等表示山谷、山野的意思。在壮语中,“罗”是指山的意思。“罗”字也写作“鹿”,在壮语中两者是一样的意思,“鹿”也应作山解释,海陆丰地区有“鹿境、鹿林、鹿洞、上鹿湖”。在陆河县新田镇横垅村,就有“鹿林村”,也就是山间林地的意思。陆河县河口镇则有“鹿洞村”。拥有这么多带“罗”字和“鹿”字的地名,证明海陆丰地区古时候是南方壮族等少数民族的重要聚居地之一。

因此,海陆丰地区这些带“罗”字的地名,大部分与“罗姓”无关,而可能是原居此地的少数民族的遗存,是他们当时命名的,后被海陆丰地区的汉人先民继承下来。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这些少数民族在海陆丰地区的活动区域。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全部带“罗”字的地名都与罗姓无关,也不排除有一些是有关的,这就要具体地名具体分析了。



幽壹
2016127于深圳

欢迎关注“幽壹”的微信公号:youciyishuo ,也可搜索“幽此壹说”。新浪微博:@幽壹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