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京山的由来

2014-03-25 20:35阅读:22
京山因境内京源山而得名。
京源山位于京山县城东7.5千米。明末清初曾名大法山。京源山一名始见于《隋书.地理志》:“京山县有京山”。宋乐史《太平寰宇记》:“隋改角陵曰京山,因山以名也”。《清一统志》:“京山......一名京源山。”属大洪山。呈西北-东南走向,面积约20平方千米,多由石灰岩组成。主峰林家寨海拔353米。山体多裸露,草木稀疏,仅山腰生长着杂草和树木。山巅依稀可辨有石墙围成的南北两寨,其中南寨残存有石屋、寨门等遗迹。寨上还尚存有清代残碑。南麓东侧周家窝曾有京源古寺遗址。
史载自隋大业三年(607年)置京山县起,一直沿用至今。
春秋战国属楚,名新市。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第五》云:“八年(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使将军芈(mi)戎攻楚,取新市。”,新市即今京山三阳镇石羊村康家塝。秦属南郡。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设云杜县(治今新市镇),这是京山历史上首次设县。西汉末年,邑人王匡、王凤领导绿林起义,导致东汉建立。东汉置南新市侯国,治所在杜城(今宋河镇秦关)。三国南新市侯国改称南新市县。西晋置新阳县,因在新市之南而得名。南朝宋改南新市县为新市县。梁普通年间(520~526年)置新州,并置梁宁郡,州、郡及新阳县治同在今新市镇。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新州为温州,以境内有汤堰温泉得名;又改新阳为角陵,改新市为富水。隋大业三年(607年),改角陵县为京山县。以县境东部京源山为名。唐武德四年(621年)重置温州,州治设京山县城(今新市镇),辖京山、富水二县。贞观十七年(643年)废温州。宋乾德二年(964年)裁富水县入京山县。元属安陆府。明属承天府。清属安陆府。1914年属襄阳道。1949年属荆州专区,1970年属荆州地区。1994年属荆沙市。1996年划归荆门市。2018年2月24日,民政部印发了《关于同意湖北省撤销京山县设立县级京山市的批复》(民函〔2018〕51号),同意撤销京山县、设立县级京山市。
现辖新市、永兴、曹武、罗店、宋河、坪坝、三阳、绿林、孙桥、永漋、雁门口、钱场、石龙、杨集14镇。
新市镇
古为新市地,故名。1945年名包胥镇,传为楚国申包胥故里而得名。1949年称城关镇,1981年更名为新市镇。自东汉
以来,历为州、县治所。
曹武镇
传为曹操屯田练武之地。
罗店镇
因罗店街得名。传明时有一罗姓来此开店而形成集镇。
宋河镇
初为宋姓居住,故名宋河。因屋顶多红瓦,又名红瓦街。1985年置镇。
坪坝镇
传原名栗林岗,因削平山岗修筑城垣,故名。据清光绪八年《京山县志》载,明朝即有坪坝一名。相传,这里原叫栗林岗,后来修筑城墙削平了山岗,故取名坪坝。
三阳镇
因境内有太阳山、太阳石、太阳寺,故名。
绿林镇
以境内绿林山得名。绿林山原名许家寨,传许真人曾在山顶立寨修道,故名。后有人考证此山为西汉末年王匡、王风领导的绿林起义所在地改今名。(原名厂河镇,大富水流经此地时地势豁然开朗,河面宽敞,“敞”与“厂”谐音,故名“厂河”。)
孙桥镇
原名孙家桥。原东西向小街为小河所隔,以桥相连,多孙姓居民,故名。(原东西向小街为小河所隔,河西居孙姓,河东居罗姓,一王姓在河上修一石桥,名“王公桥”,因桥连两街,改为孙罗家桥。后由于东西街生意都为孙姓所垄断,便改今名。)
永漋镇
又名永漋河。以昔宋建永漋寺(明正统八年重建,后毁)得名。1985年置镇。
雁门口镇
原名雁鸣口,因大雁鸣叫而得名,后讹为今名。
钱场镇
因钱家场而得名。
石龙镇
原名丰谷街。1955年因兴建石龙水库改今名。因大坝有如“石龙过江”得名。(一说境内峰顶观和牛卧山连在一起酷似一条巨龙,故名。)
杨集镇
杨姓最初在此居住成集,故名。
永兴镇
据说原为过往商贩打尖落宿之地,后形成了集镇,寓意永远兴旺发达之意。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