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回族文化的变迁

2006-09-11 18:03阅读:2,515
回族文化的变迁X
回族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在回族文化的内涵中,伊斯兰教以其幽玄的哲理、古老的历史和巨大的能量,凝结了现今中国大地上860多万回族人口,并以其缜密而集体意识极强的宗教文化,成为每个回族心灵的仰止。
伊斯兰教从唐代中期传入中国,历宋元以迄明清,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间从回族先辈因屯垦、经商、征战或从事工艺而以小群体的分布形式,到如今遍及中华神州大地的居住格局,无处不留下回族的足迹。资料显示,在我国2000多个市县中,有95%以上的地方都有回族聚居。在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汪洋大海”之中,不论是西北地区还是中原、华南,回族都能在当地扎下根来,并不断繁衍、发展、壮大,其中之奥妙,就在于回族文化模式本身良好的适应性和自我调适性,致使回族能够在逆境中寻求既能保持本土文化之完整性,又不失与主流文化相协调的和谐生存境域。
在当今这个社会大思潮中,回族文化将受何影响?这也是回族学者考虑到的事情。回族没有自己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讲汉语,但在一些习惯中还是保留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曾经我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在过五十年或者一百年回族是不是能够被同化了。我一直不想知道答案,或许知道了也不是件快乐的事。伴随着现在的社会潮流,越来越多的人都已经不知道回族一些节日、、、、、、对我而言,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个回族县-同心县,这个有95%的县里,每天都有很多的人在淡忘回族的历史与文化。这不能怪他们,只能怪我们这些长辈没有把回族的文化更好的传授给他们。回族文化本身而言,就是一个不稳定的文化,在加上这么多的里里外外的因素,很难使年轻人们接受这些,这就会使大家慢慢的淡忘回族文化。回族文化的变迁

我们不排除接受新的文化,因为回族文化本身就很保守、排它,决定了复兴回族文化不可能以突变的方式,而应采用循序渐进以自我创新为主和吸收其他民族精华为辅的方式。
希望大家能够从自己做起,好好教育下一代。下面是回族主要节日的一些介绍:
回族的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 回族文化的变迁

开斋节。斋月在伊斯兰教历太阴年九月,在这个月里,人们在东方发白前吃好、喝好,直到太阳落山前水米不沾,待太阳落山后再进饮食。十月一日(教历)为开斋节。这天,男女老幼喜气洋洋,沐浴盛装,上寺礼拜,走亲戚拜邻居,互相问候。家家户户置办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的传统食品。有不少男女青年喜欢在开斋节举办婚礼。开斋节后,饮食时间恢复正常,不再受日出日落的限制。

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在开斋节后第70天举行。时间是伊斯兰教历太阴年十二月十日。因为教历每年十二月十日上旬为穆斯林朝觐麦加的朝圣期,十二月十日为朝觐最后一天,要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传说伊斯兰教先知易卜拉欣梦见安拉(真主)要他亲手杀自己的爱子作祭品,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忠诚的易卜拉欣果然准备于次日遵命动手,此举感动了安拉,便派天仙送来一只羊代替其子作祭品。穆罕默德为了纪念易卜拉欣,便规定将朝觐的最后一天作为'宰牲节'。节日这天穆斯林们衣冠整洁,喜气洋洋地上寺会礼(聚礼)。典礼活动别开生面,有条件的地方,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然后将肉分成三份:一份留给自己,一份馈赠待客,一份济贫施舍。典礼之后,开始访亲问友。

圣纪节。在伊斯兰教历太阴年的三月十二日,这是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穆斯林们重视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先圣,赞颂穆罕默德的美德,永远不忘他的教诲。这天要集会、诵经、赞圣、讲述圣人的事迹,还要聚餐,俗称办'圣会'。相传穆罕默德也是在这天逝世的,故穆斯林又称此日为'圣忌'。
回族在饮食方面最突出的习惯就是禁食一些食物,而且有比较严格要求。在肉食方面,回族只食蹄分瓣反刍的动物肉。如牛、羊、骆驼、鹿、山兔的肉等;禽类中只食鸡、鸭、鹅、鸠、鸽的肉等;在水产中只食鱼、虾。在这些可食动物中,不吃自死的,也不吃外族人屠宰的;必须是清真寺四掌教(刀师傅)或阿訇屠宰的方可食用。
在可食的牛羊动物身上,像筋、骨、油、肉、肝、肺、皮、心、腰、肠、肚、管、头、蹄等这些部位是可食的;像两门(肛门、生殖门)、须(鼻须)、耳、脊(脊髓)、爪(蹄壳)、脑(脑汁)、鞭(牛鞭)、胞(膀胱)、胰、虎(睾丸)、二血衣(血液、衣包)等,都是不可食的部位。
回族除了不吃猪肉外,还不吃下列动物的肉:有爪子的、不反刍的兽类,如马、骡、驴、猫、狗、象、虎、豹、熊、狼、狐狸、鼠、貉的肉;性情凶暴的禽类,如鹰、鹞、鹫、枭、乌鸦的肉;两栖类的蟒肉,爬行类动物中的蛇肉;水产类中奇形怪状的生物,如龟、泥鳅、鱼、蛙、蚌、海参、蜇、蟹等(但海产品的禁食范围有些变化)。
回族文化的变迁投我一票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