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大鼓的五大流派
京韵大鼓是我国北方曲艺的重要曲种,由河北沧州、河间一带的木板大鼓演化而来,清末渐成气候,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从上世纪20年代至今,共发展出被公认的五大流派。
刘宝全(1869---1942)河北深县人,初学京剧,后师从天津名家宋五(宋玉昆)学木板大鼓。21岁进京献艺,经谭鑫培指点,入乡随俗改掉河北乡音,改用京音演唱。刘宝全40岁后享誉曲坛,1920年博得“鼓界大王”的称号。1939年(70岁)上海中华影业公司为他拍摄了艺术片《宁武关/别母乱箭》,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他的演唱刚劲挺拔,高亢激越,节奏紧凑,字正腔圆,身段洒脱漂亮,善使“刀枪架”。因饮食清淡,善于保养,70多岁时演唱仍有亮音儿、童音儿。代表作《单刀会》、《长坂坡》、《大西厢》等。至今仍是京韵大鼓的主要流派。传人有白凤鸣、谭凤元等,当代宗刘派的演员有天津的张秋萍、杨凤杰,北京的种玉杰、胡全琛等。
白云鹏(1874---1952)河北霸县人。年轻时在农村唱竹板书,后拜史振林为师学习木板大鼓。1910年30岁时到京、津一带演唱京韵大鼓。他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演唱不使高音,咬字轻,放音松,低回和缓,圆润浑厚,善使长篇排比句是其特色,擅长表达人物的内心感情,以抒情的红楼段子为主,世称“白派”。主要作品《黛玉焚稿》、《宝玉探病》、《探晴雯》、《花木兰》等40余段。不但解放前出版许多唱片,解放后也是首批被国家重点录音留资料的老艺人之一。弟子中闫秋霞(已故)影响最大,当代宗“白派”的演员有天津的赵学义(已故)、李树盛
京韵大鼓是我国北方曲艺的重要曲种,由河北沧州、河间一带的木板大鼓演化而来,清末渐成气候,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从上世纪20年代至今,共发展出被公认的五大流派。
刘宝全(1869---1942)河北深县人,初学京剧,后师从天津名家宋五(宋玉昆)学木板大鼓。21岁进京献艺,经谭鑫培指点,入乡随俗改掉河北乡音,改用京音演唱。刘宝全40岁后享誉曲坛,1920年博得“鼓界大王”的称号。1939年(70岁)上海中华影业公司为他拍摄了艺术片《宁武关/别母乱箭》,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他的演唱刚劲挺拔,高亢激越,节奏紧凑,字正腔圆,身段洒脱漂亮,善使“刀枪架”。因饮食清淡,善于保养,70多岁时演唱仍有亮音儿、童音儿。代表作《单刀会》、《长坂坡》、《大西厢》等。至今仍是京韵大鼓的主要流派。传人有白凤鸣、谭凤元等,当代宗刘派的演员有天津的张秋萍、杨凤杰,北京的种玉杰、胡全琛等。
白云鹏(1874---1952)河北霸县人。年轻时在农村唱竹板书,后拜史振林为师学习木板大鼓。1910年30岁时到京、津一带演唱京韵大鼓。他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演唱不使高音,咬字轻,放音松,低回和缓,圆润浑厚,善使长篇排比句是其特色,擅长表达人物的内心感情,以抒情的红楼段子为主,世称“白派”。主要作品《黛玉焚稿》、《宝玉探病》、《探晴雯》、《花木兰》等40余段。不但解放前出版许多唱片,解放后也是首批被国家重点录音留资料的老艺人之一。弟子中闫秋霞(已故)影响最大,当代宗“白派”的演员有天津的赵学义(已故)、李树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