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京韵大鼓的五大流派

2013-03-06 17:59阅读:21
京韵大鼓的五大流派
京韵大鼓是我国北方曲艺的重要曲种,由河北沧州、河间一带的木板大鼓演化而来,清末渐成气候,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从上世纪20年代至今,共发展出被公认的五大流派。
刘宝全(1869---1942)河北深县人,初学京剧,后师从天津名家宋五(宋玉昆)学木板大鼓。21岁进京献艺,经谭鑫培指点,入乡随俗改掉河北乡音,改用京音演唱。刘宝全40岁后享誉曲坛,1920年博得鼓界大王的称号。1939年(70岁)上海中华影业公司为他拍摄了艺术片《宁武关/别母乱箭》,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他的演唱刚劲挺拔,高亢激越,节奏紧凑,字正腔圆,身段洒脱漂亮,善使刀枪架。因饮食清淡,善于保养,70多岁时演唱仍有亮音儿、童音儿。代表作《单刀会》、《长坂坡》、《大西厢》等。至今仍是京韵大鼓的主要流派。传人有白凤鸣、谭凤元等,当代宗刘派的演员有天津的张秋萍、杨凤杰,北京的种玉杰、胡全琛等。
白云鹏(1874---1952)河北霸县人。年轻时在农村唱竹板书,后拜史振林为师学习木板大鼓。191030岁时到京、津一带演唱京韵大鼓。他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演唱不使高音,咬字轻,放音松,低回和缓,圆润浑厚,善使长篇排比句是其特色,擅长表达人物的内心感情,以抒情的红楼段子为主,世称白派。主要作品《黛玉焚稿》、《宝玉探病》、《探晴雯》、《花木兰》等40余段。不但解放前出版许多唱片,解放后也是首批被国家重点录音留资料的老艺人之一。弟子中闫秋霞(已故)影响最大,当代宗白派的演员有天津的赵学义(已故)、李树盛
、王莉,北京的付蔷等。
张小轩(1876---1945)北京人,青年时在北京南郊票演时调小曲《绣麒麟》、《叹五更》等,因清廷禁唱小曲,19岁拜朱得庆为师改学木板大鼓。他嗓音宽亮,膛音好,演唱质朴豪放,苍劲有力,略带怯口。演出时充满激情,一丝不苟,粗野中显气魄,高亢中见真情,毫不惜力,人称花脸大鼓。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与刘、白二人三足鼎立,是当时具有影响力的名角儿,人称张派。但因演唱是老腔老调,缺少革新变化,逐渐被观众冷落,后长期在东北演出。代表作《博望坡》、《古城会》、《华容道》等,《华容道》、《草船借箭》、《单刀会》等唱段有唱片传世。弟子张金环、宋明元均已故去,张派现已失传。
白凤鸣(1909---1980)北京人。父亲白晓山是单弦票友,长兄白凤岩是刘宝全的弦师。他14岁拜刘宝全为师,学习京韵大鼓,17岁时已掌握刘派大鼓真谛。白凤岩与刘宝全分手后,用三年时间,以刘派为基础,兄弟二人合力打造出全新的京韵大鼓流派:少白派少白派低音行腔,善用半音,平和舒展,曲折婉转,不高不低,不疾不燥,有独特的味道。在演唱《击鼓骂曹》时,鼓键与鼓板配合,用单键击出双键的鼓点,堪称绝技,为同行所效仿。少白派名段有《击鼓骂曹》、《七星灯》、《罗成叫关》、《白帝城》等。解放后,白凤鸣担任中央广播说唱团的团长,忙于公务,无暇课徒,少白派逐渐息影舞台。其弟白奉霖生前将少白派多个曲目拍成表演录像;其子白佳林(已故)在舞台及票房演唱并传播少白派艺术,并将技艺传给相声演员徐亮(徐德亮)。
骆玉笙(1914---2002)从小卖给江湖艺人骆彩武为养女,随父卖艺为生。17岁时父亡,正式拜师刘宝全弦师韩永禄,学习刘派京韵大鼓。在弦师指导下,兼收刘派少白派之长,形成了崭新的骆派”,一时名声四起,有金嗓歌王之誉。骆派特点是歌唱性强,善使颤音,委婉抒情,韵味醇厚,嗓音甘甜,高低自如。早年以悲曲《剑阁闻铃》闻名。其它作品有《红梅阁》、《和氏璧》、《丑末寅出》、《万里春光》、《北京颂》等。1984年在电影《北京故事》中饰演老艺人,现场演唱了《击鼓骂曹》,宝刀不老,艺惊四座;1985年为电视剧《四世同堂》配唱了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名传四海,大获成功。可以说骆派刘派是目前流传最广,传人最多的流派。骆派传人有陆倚琴、刘春爱、王铁成、王树芳、李梦熊等。
京韵大鼓除了五大流派,还有一个支派:滑稽大鼓。这种大鼓与京韵大鼓完全相同,只是唱词内容滑稽可笑,表演动作搞怪夸张。创始人张云舫是京韵大鼓票友出身,因嗓音低、窄无法演唱,便以教徒和写段子为生。滑稽大鼓的名演员老倭瓜崔子明,架冬瓜叶德霖,山药蛋富少舫,大茄子杜玉衡均是他的弟子,被观众戏称为菜园派。滑稽大鼓表演时摇头晃脑,挤眉弄眼,演唱时嗓音高低多变,怪腔连连,令观众忍俊不禁,捧腹大笑。著名段子有《刘二姐拴娃娃》、《吕蒙正教学》、《蒋干盗书》、《蓝桥会》等。架冬瓜叶德霖将技艺传给北京曲艺团演员莫岐,前一段曾在剧场演出,现属濒危曲种。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