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十七棵松树》组诗的深度与魅力

2024-06-17 06:07阅读:
《十七棵松树》组诗的深度与魅力
邓醒群的《十七棵松树》组诗宛如一幅凝重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画卷,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内涵。
《十七棵松树》这首诗以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开篇。诗人通过对十七棵松树的细致描绘,赋予了它们超越自然之物的意义。这些松树不仅仅是植物,更是十七名烈士的象征,每一棵都承载着鲜活的名字、壮怀激烈的心和沸腾的热血。这种将植物与英烈紧密相连的写法,让抽象的英烈精神有了具体可感的依托,也使读者更能深刻地体会到那一份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从松树下走过,读着石碑上的名字/向十七棵松树,十七座纪念碑,躹躬/致敬”,诗人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出对英烈的敬重与缅怀之情,同时也引导着读者一同沉浸在这种深沉的情感之中。而“十七个英灵/在五月的风中/伫立成一片广袤的森林”则展现出英烈精神的不朽与强大感染力,他们虽已逝去,但他们的精神如森林般广袤而充满生机,将永远影响和激励着后人。
创作此诗时,想必诗人的内心充满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英烈的尊崇。他仿佛站在时光的长廊中,凝视着那些曾经的壮烈与牺牲,心中激荡着如波澜壮阔般的情感。正如泰戈尔所说:“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诗人便是以他的笔触,为那些英烈们唱出了一曲深沉而动人的赞歌。
《出发地》则带着我们回到了历史的现场。在贡江的渡口,诗人以一种近乎冷峻的视角审视着历史。这里没有浪漫的想象,只有对过去的真实呈现。“平缓流动的水,收藏着惊涛骇浪/吹过水面的风静静地诉说,曾经/走过的日子”,水与风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曾经的烽火岁月、刀光剑影以及英烈们流下的热血。“在出发地,任何停留在纸上的书写/及口头上的豪言壮语,无疑是多余的”,这句诗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敬畏,强调了只有真正去感受、去铭记历史,而不是仅仅停留
在表面的空谈,才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英烈的最好纪念。伫立渡口的诗人“无法呼吸”,这简单的四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情感冲击,让读者也能切身感受到那沉甸甸的历史分量。
在创作这一部分时,诗人或许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他深知历史的沧桑与沉重,每一个字都仿佛承载着千钧之力。就如同鲁迅先生所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诗人以他的诗作,向历史致敬,向英烈们献上最诚挚的敬意。
《深山里的晚餐》则在凝重之中增添了一抹生活的气息和温暖。诗中描述了简单却又珍贵的一餐,以及人们无拘无束的畅谈。在这深山之中,仿佛时间都变得缓慢而宁静。“一米一饭,一青菜,一木耳/都来之不易,亲手摘,动手煮”,体现出对生活本真的感悟和对劳动的尊重。“老虎姐婆,山大王食油豆腐”等故事的讲述,为画面增添了几分趣味和生动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与融洽。而“他们说,你们这些人好有趣/没有忘记他们。彼此都是老百姓/相见欢,甚投缘”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朴素情感的真挚与美好。挂在墙上的蓑衣斗笠等老物件,仿佛在诉说着过去与现在的连接,展现出岁月的沉淀和传承。“风吹叶子动,千山舞。蝉,歌声嘹亮/夜渐深,风渐凉。山里人家。不争,不执著过一生”,这几句诗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富有诗意的氛围,让我们看到了山里生活的宁静与平和。最后“此时,我。听到夏虫尽情地唱着山歌”,以一种微妙而独特的方式,将诗人内心的感受与自然的声音融合在一起,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
诗人在创作这一部分时,或许内心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性美好的追求。他犹如一位细腻的观察者,捕捉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其融入诗中。就像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诗人正是以这样的情怀,书写着生活的多彩与美好。
纵观这组诗,邓醒群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感悟,为我们呈现了不同层面的情感与思考。他在历史与现实、庄重与温情之间自如切换,让我们既能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庄严,又能体会到生活的平凡与美好。在语言运用上,他简洁而有力,没有过多华丽的修饰,却能精准地传达出内心的情感和想法。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般地走进诗中的世界,与诗人一同感受那些或悲壮、或温暖的场景。这组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它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现在,从过去的经验和精神中汲取力量,同时也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是伟大的英雄事迹还是平凡的生活瞬间,都有着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和珍视。总之,邓醒群的《十七棵松树》组诗是一组富有深度、情感和魅力的作品,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深入思考。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