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礼与人情

2019-03-16 15:06阅读:2,582
中国人讲究礼仪,注意有形的规范,这是什么缘故呢?只是为了约束人的行为,还是为了顺应人情的需要?战国时代有一派墨家,认为礼仪是繁文缛节,应该越简化越好,像一般葬礼就过于浪费了。现在就以葬礼为例,说明孟子的看法。孟子说:
  "大概上古曾经有不埋葬自己父母的人。父母死了,抬了尸体抛弃在山沟中。过了一些时候,经过那里,看到狐狸在咬着尸体,苍蝇蚊子在叮着尸体。那个人不禁额头上流着悔恨的汗,斜着眼睛望望,不敢正视。这一种流汗,不是流给别人看的,而是由于衷心悔恨而在面貌上表现出来的;于是他回家去取了锄头畚箕再把尸体埋葬了。埋葬尸体当然是对的,那么,孝子仁人埋葬他的父母,自然有他的道理了。"
  这段话只是孟子的假想之词,但是意思在于:人间所有的礼仪都是为了适应实际生活上的需要而制作的,这些需要又来自于人情自然地流露。人对父母有深厚的报恩之情,当然不忍心看到父母的尸体受到动物的侵害,所以发明了葬礼。葬礼越隆重,越能显示子女的孝心,这是大家都能明白的道理。
  墨家的主张又是什么?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不应该分彼此,夷子说:"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就是:人对人的爱并没有亲疏厚薄的区别,只是实行起来从父母亲开始罢了。如果对别人的父母也像对自己的父母一样,天下就没有老人家挨饿受冻了;如果对别人的子女也像对自己的子女一样,天下就没有小孩子受到虐待了。
  这种理论听起来不错,但是能否实行呢?孟子认为不能。因为人与人的感情本来就是有差别的,不能勉强做到完全平等的待遇,并且,天下若有一些人不肯按照这种"爱无差等"的原则去行动,那么谁若是还要坚持爱别人的父母如自己的父母,那么这个人自己的父母就会得到较少的照顾了。演变下来,这个人对父母就太不公平了。所以,孟子曾经批评墨家的思想是"无父",就是不要自己的父母亲。
  人性的发展要循序渐进,人情的表现也有厚有薄。人人都能孝顺自己的父母,不是比大家一起盲目孝顺所有的老人家,要更切实可行吗?所以,孟子认为:礼的规范不可或缺,它的基础是人情的自然需要。这个道理
才能使社会在长期稳定中发展。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