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的血统动荡性是特别强的——从赤峰蒙古族52%的O3说起。
Y染色体O3单倍型,在汉族中十分常见,出现频率大致在60%(范围从50%-80%),是可以区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标志性Y染色体类型。
数据——根据karafet的2001年的数据,陕西汉族为65.9%(29/44)、台湾汉族58.3%(49/84),2003年李辉数据的福建长汀客家人74.3%(110/148),而文波2004年数据为:山东汉族为59.5%(110/185)、河南52%(26/50)、陕西汉族56.7%(51/90)、云南汉族63.4%(59/93)、广东汉族53.9%(34/64)、河北汉族83.3%(10/12)、四川汉族57.1%(36/63)、浙江汉族是50.9%(54/106),周瑞霞2007甘肃汉族71.3%(62/87),Nonaka的台湾汉族58.2%(106/183),2007年马明义的四川汉族61.8%(211/341),2002年李辉广西六甲人77.8%(21/27),薛雅丽2006年的哈尔滨汉族68.6%(23/35)。
但有一组数据,却另我十分惊讶。
2001年文波的复旦博士毕业论文,里面有组赤峰蒙古族的数据,60个蒙古族中,O3为31例,C为13例,O3比例高达51.7%,而C只有21.7%。
对比其他地区的蒙古族中的O3比例,如呼和浩特O3所占的比例为17.9%(7/39,文波,2001),海拉尔为28.9%(13/45,薛雅丽,2006),新疆蒙古族为1.7%(1/60,文波)。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赤峰当地蒙古族中,有非常明显的汉族影响。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的更广,整个内蒙古各地的蒙古人中,都有非常强烈的汉族影响,在外蒙古,只有喀尔喀蒙古人也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乌兰巴托,有非常强烈的汉族影响)。
而在广阔西部蒙古地区,如外蒙古西部的乌梁海蒙古,zakhchin蒙古、图瓦蒙古、khoton蒙古人,基本O3的比例5%以下,大部分只有1、2%左右,而欧洲卡尔梅克蒙古人从理论上,扣除N后,O3几乎可以忽略不记,但其C3的比例却高达70%!保持了东亚
Y染色体O3单倍型,在汉族中十分常见,出现频率大致在60%(范围从50%-80%),是可以区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标志性Y染色体类型。
数据——根据karafet的2001年的数据,陕西汉族为65.9%(29/44)、台湾汉族58.3%(49/84),2003年李辉数据的福建长汀客家人74.3%(110/148),而文波2004年数据为:山东汉族为59.5%(110/185)、河南52%(26/50)、陕西汉族56.7%(51/90)、云南汉族63.4%(59/93)、广东汉族53.9%(34/64)、河北汉族83.3%(10/12)、四川汉族57.1%(36/63)、浙江汉族是50.9%(54/106),周瑞霞2007甘肃汉族71.3%(62/87),Nonaka的台湾汉族58.2%(106/183),2007年马明义的四川汉族61.8%(211/341),2002年李辉广西六甲人77.8%(21/27),薛雅丽2006年的哈尔滨汉族68.6%(23/35)。
但有一组数据,却另我十分惊讶。
2001年文波的复旦博士毕业论文,里面有组赤峰蒙古族的数据,60个蒙古族中,O3为31例,C为13例,O3比例高达51.7%,而C只有21.7%。
对比其他地区的蒙古族中的O3比例,如呼和浩特O3所占的比例为17.9%(7/39,文波,2001),海拉尔为28.9%(13/45,薛雅丽,2006),新疆蒙古族为1.7%(1/60,文波)。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赤峰当地蒙古族中,有非常明显的汉族影响。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的更广,整个内蒙古各地的蒙古人中,都有非常强烈的汉族影响,在外蒙古,只有喀尔喀蒙古人也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乌兰巴托,有非常强烈的汉族影响)。
而在广阔西部蒙古地区,如外蒙古西部的乌梁海蒙古,zakhchin蒙古、图瓦蒙古、khoton蒙古人,基本O3的比例5%以下,大部分只有1、2%左右,而欧洲卡尔梅克蒙古人从理论上,扣除N后,O3几乎可以忽略不记,但其C3的比例却高达70%!保持了东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