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时光遗落的通海古城,一场宛若穿越的汉服仪典
2017-04-19 23:57阅读:
通江达海秀甲南滇,冠冕南州礼乐名邦。自唐南诏时置通海镇,启通海人文之风,唐宋时期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建大理国,成大理国的发源地的通海县,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至今依然民风淳朴崇善爱美,宛若遗落于时光深处的文明古城。
漫步通海古城,保存完好的古民居,青青呈亮石板街巷,温和笃定的面容,从容闲适的氛围,让人在恍惚间若乎进入时光隧道,穿越回文风盛行人心和顺的淳淳旧时光,沉浸于古意盎然幽邃清谧中;这美好的感觉,也是吸引诱惑着我多次前往通海的主要原因。
丁酉年四月上旬,我又一次去到心仪的古城,在古城文庙,亲历了一场着汉服的传统三礼大典,更是对有着“礼乐名邦”之誉的通海文化积淀与儒雅气韵有了深刻体会与感受。
瑰丽雄壮气势恢弘的文庙位于通海县城南隅,秀山脚下。文庙始建于元代,于明万历迁建今址,现存建筑为清初康熙、雍正时期所建,至今在全国文庙中还拥有“三个第一”:宫墙(照壁)第一大,最具代表性;文明牌坊第一精湛雄伟;日月华表第一奇特。
文庙“三礼”活动即开笔礼、成童礼、成人礼,是一项
使青少年儿童接受传统国学文化、礼仪的教育,弘扬传承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精髓,令“幼稚养性,蒙童养正,少年修智,青年养德”的有益之举。
在当天的活动中,经历了鸣锣开道、沐手净面与正衣冠后,5岁至9岁的儿童行“开笔礼”,开笔破蒙,人生始立;10岁至14岁的儿童行“成童礼”,知礼明义,感恩立志;15岁至18岁的少年行“成人礼”,明责守信,齐家治国。
5岁至9岁参加的开笔礼,
开笔是中国古代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形式的称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在古代,学童会在“开笔礼”,即开学的第一天早早起床来到学堂,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并教读书、写字,然后参拜孔子像,才可以入学读书。这一仪式俗称“破蒙”,被称为人生四大礼之一。
孩子们在先生的指引下正衣冠,
所谓先正衣冠,后明事理,是让孩子们知书明理的第一步骤。童蒙之学,始于衣冠;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衣冠洁净整齐,能反映出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击鼓启智”,目的在于让孩子目明耳聪、茅塞顿开、创业建功,就是表明自己的志向,意为击鼓的声音越响,声音传得越远,说明志向就越远大。
随后是朱砂开启,由先生
为这些学童的额头正中点上红痣,这又称之为“开天眼”。其寓意着孩子从此眼明心明,好读书,读好书。
启蒙描红,这一步骤主要是让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学写“人”字。“人生聪明识字始”,写字识字是学习文化的第一步,描红笔画简单而意义深远的大楷“人”字,寓意着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学会做人是最为重要的。这楷体的“人”字的一撇一捺相互挨着,方能立稳,我们进入小学学习,应该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学会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10至14岁孩子参加的成童礼,成童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是我国古人告别童年,带着父母的恩慈,步入少年序列时举行的传统仪式。通过该仪式让孩子常怀感恩的心念,增强成熟意识,树立明礼、忠信、孝义等多方面的理念和报效祖国的大志。
成童礼项目包括正衣冠、向父母跪拜行礼、敬茶拥抱
等环节。正衣冠仪式后,还专门的父母上台来,孩子起立给父母让座,然后站到父母面前,下跪,行礼,三拜之后,向父母敬茶,展现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父母用茶完毕,欣然起立,与孩子会心拥抱,情感真挚,场面感人。
孩子拥抱父母同时,亲切呢喃说出心中的肺腑之言,感恩父母慈爱、养育之恩,敬老爱幼慈孝之情,尽在这温存欣慰一抱中。
15岁至18岁的少年参加的成人礼,成人礼也称冠笄之礼,儒家将冠礼定位于“礼仪之始”,具有极高的文化地位。在冠(笄)之礼中启发青年人爱国、进步、理性、奋进等应有的精神品格,旨在以庄重的仪式开启人生的新篇章,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宣告自己已成人。
成人礼主要由父母上台给孩子加戴冠笄,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父母亲手给孩子梳头,男孩家长给孩子戴冠冕,女孩家长给孩子行加笄,亲切温馨的气氛中,寓意着孩子将告别幼稚,不再娇惯任性,将走向成熟,担当起社会责任,孩子们的人生也将由此扬帆起航。
原以为“三礼”活动只是在特定的时间才举行,没想到的是,这种活动在通海是不定期的经常举行,所以不仅通海本地家长孩子乐于参加,也有周边及昆明等地的一些父母带着孩子前来参加呢。汉服传统三礼,让父母和孩子同时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润,为父母与孩子架起心灵桥梁,让孩子行孝道、知礼仪、懂感恩,让父母对孩子多理解、懂得,从而融洽相处;也让我更加感受到礼乐名邦之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