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本字考(2):牙狗与草狗
2010-02-08 09:53阅读:44,689
X
在桐城方言中,动物的性别一般用公、母来表示,比如公鸡与母鸡、公猫与母猫。但是,也存在个别例外的情况,需要特别加以指证。
牯牛——公牛。本来,牯牛指公牛没有任何疑义,但《玉篇》却注曰:牯,牝牛(母牛)。查现代汉语字典,大多数都说:牯,母牛,亦指阄割后的公牛,亦泛指牛。这样一来,牯牛到底是公牛还是母牛,已经分不清了。实际上,情况并没有那么严重。可能,牯牛的本意的确指母牛,但在民间方言中一直指公牛,中间并没有任何混淆。只是,不一定非要特别强调是否阄割。没有阄割的,往往称作小牯牛。
騇牛——母牛。《广韵》曰,騇,牝马,音舍。《尔雅·释畜》曰,牝曰騇,《注》草马(母马)名。以此推而广之,民间方言用“騇”比称较大的母畜,由此母牛被称作騇牛。但是,这种情况并非一律。在桐城方言中,“騇”不读作sh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ont >è,而是读作sha(沙)。
牙猪——公猪(种猪)。在古汉语中,大齿称作牙,但公猪的牙齿并不比母猪突出,除非是野猪。在传统文化中,“牙”通常与生长期有关系(牙口),进而与生殖有一定关系,比如人口贩子称为牙婆。但生殖并不是男性一方的事情,主要还是母性的事情,所以,公猪被称为牙猪应当跟牙齿没有什么关系。原来,“牙”是个俗字。清代《谈徵·名部下·牙猪》曰:“牙即豭之转音也”。也就是说,牙猪本来应当写成“豭猪”,但“豭”太复杂了,民间便俗写成“牙”。“豭”的本意指公猪,也不读作“牙”,而是读作jiā。
雌猪——母猪。这个意思比较好理解,母性通称为雌性。“雌”是个形声字,《说文》曰,雌,鸟母也,从隹从此,“隹”是鸟,“此”表声。后来,“雌”引申为一切母性。在桐城方言中,“雌”读作cī(眦)。
牙狗——公狗。不难理解,牙狗的“牙”取意于“豭”的引申与推广。不同的是,牙猪通常指种猪,而牙狗则指所有公狗。
草狗——母狗。当然,母狗叫草狗,并不是因为母狗喜欢吃草。如果我们将视野扩大一点就会发现,“草”广泛地代指母性,比如母鸡叫草鸡,母马叫草马,母猪叫草猪(湖北)。不难发现,这里的“草”是鄙陋低贱的意思。原来,对母性的鄙视从人类推及到畜牲了。在现代社会,随着女权运动的蓬勃开展,母畜的地位也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而大幅上扬。大家千万要记住,现在年轻人所称的“草狗”并不是指母狗,而是指低贱平常的狗,里面大多数是公狗。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