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涟水民俗文化之丧葬篇

2010-05-03 07:13阅读:2,206
涟水民俗文化之丧葬篇

作者:倚岸汀

茫茫宇宙,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地要经过诞生、成长,一直到最后的生老病死这个过程。
传统的习俗认为,人享有60岁以上因老、病而死,属于寿终正寝,称之为“喜丧”,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白喜事”。
人死后,丧家通常要为死者操办丧事,其礼仪程序基本围绕着“念祖怀亲”这个坚韧的结,即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于是这个丧葬程序非常繁琐,且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家乡传统的丧葬礼仪非常讲究寿终正寝。对于这种寿终正寝,家人在心理上、物质方面早有准备,儿女子孙都要在死者临终前日夜守侯,称之为“送终”。凡中年以上有配偶子嗣的,在弥留之际,已知将离人世,就会召唤家人留下遗言,分配遗物,嘱家人预备办理后事等。
当死者弥留之际,亲属就要给其沐浴更衣,这实际上是给死者进行化妆整容。
为死者沐浴的目的,除了在于“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恶,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外,主要是要让死者的灵魂知道,这不是在给活人沐浴,而是要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达阴间,被祖先所收容。
沐浴完毕,再给死者穿戴已准备好的新内外寿衣,一方面是因为死后尸体僵硬,不好穿戴,另一方面有个迷信说法,那就是不穿寿衣,死者就是“光着身子走了”,死者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和内疚。
制做寿衣是非常讲究的。寿衣通常由死者已出嫁的女儿与女婿制做,一般选择在有闰月的年头做寿衣,寓意日子久长。整套寿衣不能够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带子系紧,这样做是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延续香火的意思。另外,整套寿衣(包括入殓时的铺盖)忌讳用缎子制做,因为“缎子”谐音“断子”,惟恐因此遭到断子绝孙的恶报。人们的做法一般是采用绸子(“绸子”谐音“稠子”),这样可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寿衣不能用皮货制做,否则死者下辈子会转世为牲口。
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其移到堂屋上首的灵床上(如果病人是晚辈的话,就要放在下首),守护其度过生命的最后
时刻,这个过程称做“挺丧”。
如果未成年人夭折,不能将死者移到堂屋;如家里尚有长辈健在,也不能将死者移到堂屋,只能移放偏房。

灵床上,死者尸体卧向朝外,面盖火纸,睡毛边芦柴席,头、脚以蝶盏盛茶油(素油)放灯芯点燃,称为长明灯(俗称“子孙灯”),头部还放盛有米并直立插着一双筷子的碗,称“衣饭碗”。
关于这盏长明灯,有个习俗说法,那就是在死者没有收殓之前,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其熄灭,据说,这盏长明灯就是死者的灵魂。也有的说法,这盏长明灯如果熄灭,子孙后代就不会兴旺。
灵床前挂白布,设灵堂;家人披麻戴孝,扎哭丧捧;门前挂铭巾,树招魂幡;请吹鼓手(也称“禄书”),过去还请道士、和尚拜忏念经。
戴孝亦有讲究和区分。子女头戴孝巾,长及拖地,身穿白色毛边孝服,足穿全白毛边孝鞋,头发上和大襟上披麻;女婿、侄儿头戴的孝巾比子女稍短些,孝服及鞋与子女同,但是光边的;孙辈戴白孝帽,重孙辈戴红绸孝帽(或白孝帽上钉一块红绸布),玄孙辈戴绿绸孝帽(或白孝帽上钉一块绿绸布);未过门儿媳,需送孝布到女家置孝服,称“送孝”;对前来吊唁的宾客一律赠以孝帽,称“散孝”。总之,通过所着孝服,可知与死者之间关系的远近亲疏。
“孝子之杖曰哀杖,为扶哀痛之躯。父之节在外,故杖取乎竹;母之节在内,故杖取乎桐。”哭丧棒是哀杖的俗称,是出殡时孝子孝孙们拿在手中的仪仗,外面粘贴着纸。扎哭丧棒也是有讲究的,死者子女的哭丧棒外边粘贴白纸条穗;女婿的哭丧棒与子女的差不多,只是一头粘贴白纸条穗;侄子与孙子辈的哭丧棒就是白纸而没有条穗,重孙辈的哭丧棒在一头粘贴红纸或全部粘贴红纸,玄孙辈的哭丧棒则在一头粘贴绿纸或全部粘贴绿纸。
铭巾是由死者已出嫁的女儿及女婿用红绸布制做(如无女或女儿未出嫁,可由已出嫁的侄女及侄女婿代替),通常长1.5-2米、宽0.4米左右,上面的文字书写也是很有讲究的,竖书。如死者是男性,正中就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某(姓)太爷(或“太公”)讳某某(名)(享年××岁)之柩(或“之灵”);如死者是女性,因过去女性通常没有名,故正中就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某(夫家姓)门某(娘家姓)氏(享年××岁)之柩(或“之灵”)。左下角处落款为通常都是:女儿某某某女婿某某某跪拜(或“泣拜”、“叩拜”、“磕拜”)。也有的书写内容比较简单,如:某某某千古女儿女婿跪拜(或“泣拜”、“叩拜”、“磕拜”),不过像这种的形式很少见。
子女从父母咽气时开始,一直到下葬期间,只能席地而坐,不可以坐板凳。

报丧,俗称“把信”,就是丧家向亲朋至戚等报告死讯、丧期、葬期。
死者一咽气,子女与亲友(主要是家族成员)就开始商讨办丧事,请有经验的亲友帮忙,分管总务、财务、布置、招待以及其它杂务,确定大殓及其下葬的时日,开列需要去报丧的亲朋至戚名单,选定日子安排房族侄子到亲朋至戚家报丧(亲朋至戚即使已经知道消息,也要照例过去报丧)等一系列大小事务。
对于母舅、族长等重要人物,孝子须亲往叩告(如孝子为独子,则因守护死者亡灵可不亲出报丧),以示对亲人去世的重视和对亲友的敬意。孝子上门报丧,着孝服,到别人家,不可进门,无论长幼来接,都要跪地叩首。
亲朋至戚接到报丧信息,于是前往吊唁,俗称“奔丧”。所有的亲朋至戚接到报丧后,应立即携带礼金、礼品前往吊丧,尤其是交情较好的亲友、长辈去世,不去吊丧是一种严重的失礼行为。
孝子孝女披麻戴孝守候灵堂,亲族、朋友、近邻前来吊唁时,因“先死为大”,故除了长辈外,即使平辈也要向死者跪拜叩首(女眷还要哭丧),孝子同时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

饯程,俗称“烧轿马”、“散灯”,礼仪甚重。死者下葬前日的傍晚,亲朋至戚集齐,开始饯程。饯程通常是从丧家出发向西至岔路口即可。长女婿扛着悬吊有铭巾长杆走在最前面,后面是族戚亲友抬着的纸扎轿马等,然后是族戚亲友沿途点燃准备好的蘸有油的柴棒,并插于路两边,紧跟后面的是吹鼓手,吹鼓手后是手持哭丧捧的孝子孝孙……
饯程完毕后,有的丧家还会操办俗称为“破菜”的祭祀仪式。
另外,听老人讲,过去还有“放焰口”、“做道场”等仪俗。
入殓,俗称“上棺”。棺材通常选取松柏制作,忌讳用桑木(也有的地方忌讳用柳木)。棺木外面一般漆成朱红色,写上金字(也有画上花鸟人物的);棺内衬石灰卷,上铺火纸。
棺木中还会根据死者生前喜好,放一些陪葬品。
如果死者为女者,必须娘家人到场验棺后才能装殓。否则这些关系如果没有理清,往往容易发生礼仪性的纠纷,那就是所谓的闹丧。
入殓之后就是盖棺、钉棺盖,称为“镇钉”,俗称“封棺”。镇钉一般要用五根或七根钉子,俗称“子孙钉”,据说这样能够使后代子孙兴旺发达。男丧由族长授斧给匠人下钉,女丧则由娘家人授斧,均称“执斧”;匠人钉钉,称“封钉”;封钉时,先以孝子所披之麻挽于钉上,称为“挽钉”,同时孝子要喊“亲人躲钉”,以免钉伤及死者的灵魂。

出殡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出殡时,死者所有的子孙后代都要嚎哭,否则就会被视为不孝。
出殡的行列,与“饯程”的行列差不多,长女婿扛着悬吊有铭巾的长杆走在最前面,后面是吹鼓手,吹鼓手后是手持哭丧捧的孝子孝孙,紧接着是“八仙”(抬灵柩的人称做“八仙”)抬着的灵柩(即“棺材”),最后面是丧家及其送殡的亲朋至戚等。
出殡的路上要有专人在孝子前头扬撒纸钱,迷信说法是用以打发路边的孤魂野鬼。
安葬也称“下葬”。安葬有“找穴”、“破土”、“焐坑”、“添土”、“复山”等仪式。
“找穴”就是墓地的选择,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找穴”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找好墓地,下面的程序就是“破土”。“破土”就是先让孝子(通长是长子)在墓穴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然后“八仙”才开始挖墓穴(俗称“打井”)。
灵柩落到墓穴之前,通常孝子要先下到墓穴里蹲三下,称做“焐坑”(也称“暖坑”)。
灵柩下去之后,女婿制作的铭巾要铺在棺材面上,同时棺材头放“衣饭碗”,这样做是为了以后迁坟的时候动作轻些,免得惊动亡灵,招来不幸。
填埋墓穴,首先由孝子抓三把泥土扔到灵柩上,且一把比一把扔得高,这叫做“添土”。然后“八仙”才开始填土。
孝子添土完毕,然后孝子孝孙以及送葬的族戚亲友顺次跪拜磕头返回。
家乡的习俗认为,死者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在回家的路上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否则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那么是很难劝说的。
“八仙”填完坟土回来,丧家的孝子(媳)、孝女(婿)、侄子、孙辈等亲属后代就开始带着祭品上坟祭祀,祭品通常是水果、水饺、酒、烟等。这个程序称“复山”。
至此,丧葬的礼仪程序基本完毕(当然后边还有“立碑”、“做七”、“守丧”、“脱孝”等的一系列过程)。
总之,这些传统的丧葬风俗习惯,都反映了生者对于死者的哀思和对生命兴旺的美好愿望。
(转自倚岸汀的博客)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