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功夫片里那些人和事——简述“北派”与“南派”

2015-06-15 08:36阅读:1,936
功夫片里那些人和事——简述“北派”与“南派”X


“北派”与“南派”

武侠片时期,影片中的武打动作风格大抵可分为“北派”与“南派”两种。
按照《香港电影史18972006》(赵卫防著)一书中的解释,所谓“北派”是“泛指北方流行的如京剧武戏以技巧为主的动作”。 “南派”是相对于“北派”而言,指那种以南方武术拳种打法风格为主的动作表演。
“北派”风格在银幕上最早出现,具体可追溯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武侠片时期。当年红极一时的十八集《火烧红莲寺》,如今已难得一见,而王元龙于四十年代初主演的《混江龙李俊》等旧片拷贝还在,从中可目睹其早期风貌,基本上是京剧舞台上的武行对打,正如粤语片《黄飞鸿》系列的开山祖师胡鹏导演所说:刀来抢往、批头撇脚、花拳绣腿、一点没有真实感。

功夫片里那些人和事——简述“北派”与“南派”


新中国成立后,武侠片在内地被禁止,而生存发展于香港,武打动作依然承袭旧法,只是并非直接从京剧中移植,而是通过粤剧。
上世纪二十年代,粤剧名伶薛觉先与马师曾在香港大唱对台戏,时称“薛、马之争”,不仅带动了粤剧在剧目、舞台美术等方面的革新,也导致了动作表演上的变化。薛觉先开创“改良粤剧”,除加入西式乐器和服饰外,亦亲赴上海物色京剧武行师傅,引入北方戏曲舞台动作。从此,粤剧中出现了由京剧武行变身而来的龙虎武师,他们所表演的“腿功”、“毯子功”、“刀枪把子功”等京剧武行功夫,被称作“北派”。

功夫片里那些人和事——简述“北派”与“南派”
功夫片里那些人和事——简述“北派”与“南派”


四、五十年代的香港武侠片大都是粤语片,启用粤剧艺人出演,龙虎武师从中找到了用武之地,“北派”亦随之登上大银幕。当时在这一领域中有位呼风唤雨的武师领袖,最早曾是上海的京剧武行,后来应薛觉先之邀南下,加入其粤剧班底。粤剧舞台上的“北派”,他是开创者之一,进入武侠片后,他的地位和作用依然。他的名字叫袁小田。后来成为胡金铨电影御用并与李小龙有过两次合作的著名武术指导韩英杰,曾这样说他:当时全行只有1020个武师,其中以袁小田最为著名,他是蛇头(领班)。

功夫片里那些人和事——简述“北派”与“南派” 袁小田

胡鹏于1949年开拍《黄飞鸿》,希望“摒弃过去的舞台功架,而着眼于硬桥硬马的中国国术招式、真刀真枪,并尽量利用电影技巧,去表扬各门各派的精湛武术”。该片由香港的几家武馆集资拍摄,其中真正的武术高手也有份参与。应邀在片中饰演黄飞鸿徒弟林世荣的便是位广东洪拳大师,也是真实的林世荣嫡传弟子,叫刘湛。

功夫片里那些人和事——简述“北派”与“南派” 刘湛

刘湛与袁小田颇有渊源。当年薛觉先去上海邀请京剧艺人,一路上随行保护的便是刘湛,他和袁小田自那时便已相识,却谁也不曾想到,多年后竟各自成为银幕上两大武打动作风格的初创者,两家的长子——刘家良与袁和平,更是本派最为显赫的代表人物。
说刘湛首创“南派”,或许有些牵强,因为在《黄飞鸿》中指导武打表演者另有其人,他只是演员。但他的正宗洪拳,还是为影片增添了醒目的另类色彩,让人们见识了不同于 “北派”和北方拳术的岭南地域功夫,为日后“南派“的形成与完善做了有益铺垫。五年后,刘家良加入该系列片演出,据他说此时的武打已较以往有所区别,是“功夫打法”,可视为“南派”的雏形。

功夫片里那些人和事——简述“北派”与“南派” 年轻时的刘家良

此后多年,“北派”仍然在银幕上占据主导地位,原因主要在于市场仍有需求,武师从业者依然以梨园弟子为主,而以南拳为基础的“南派”尚未彻底完成表演艺术化的进程,实战感虽有,却缺乏足够的观赏性。刘家良为了“搵食”,还要与“北派”密切合作,学习其“打拳不用真力”的技巧和“打来很好看”的长处。这期间,他主要与袁小田的弟子唐佳搭档,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功夫片里那些人和事——简述“北派”与“南派”

新派武侠片自左翼“长城”公司的力作《云海玉弓缘》和“邵氏”的《大醉侠》、《独臂刀》等肇始,在六十年代中后期大行其道。影片中的武打动作创新不断,“威亚”、“弹床”、“奇门兵器”、“日本时代剧打法”等被纷纷引入其中,异彩纷呈、繁花似锦。其间,“北派”有了极大丰富和改良,由过去虚假、程式、脱离剧情的“套子”加跟斗,向凌厉、流畅、注重节奏与韵律的动作风格渐变。这些主要表现在胡金铨的武侠片作品中,其御用武术指导、京剧戏班出身的韩英杰及其助手洪金宝等于此功不可没。刘家良与唐佳则主要活跃于张彻电影,“南北组合”相得益彰,创下佳绩无数,一时风头无两。而“南派”在此过程中也在陆续完善,渐渐引人注目。一贯“喜新厌旧”的张彻导演这时对“北派”心有厌弃,斥之为“世界最坏”,而倾向于刘家良的实战真功。

功夫片里那些人和事——简述“北派”与“南派”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功夫片脱胎武侠片范畴,独成类型。李小龙横空出世,将功夫片推至巅峰,同时创立了既不同于“北派”技巧型,也区别于“南派”传统型的崭新武打风格,用刘家良的话讲,“是实质打法,要快、要少”。李小龙猝然去世后,此风难以为继,形势极有利于讲究“硬桥硬马”的刘家良式“南派”,因为无论“实质”还是“功夫”,都以“真实感”为首要追求,而在当时倍受欢迎。于是,张彻在自己导演的《洪拳与咏春》、《洪拳小子》、《少林五祖》等影片中,都以刘家良为主设计打斗。“南派”从此超越“北派”,独成一体,更在刘家良转型导演,执导过一系列著名的功夫片之后,引领潮流,确立起了无可动摇的江湖地位。

功夫片里那些人和事——简述“北派”与“南派”
功夫片里那些人和事——简述“北派”与“南派”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