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百年武汉大事记之二——湖北省 武汉志(1840-1985)
2011-08-21 16:02阅读:3,772
地貌
地 貌
【地形特征】
武汉市总的地形为北高南低,以丘陵和平原相间的波状起伏
地形为主,黄陂县北部和新洲县以东部分地区则有低山地形显示。
黄陂县北双峰尖最高高程为874米;中南部以长江、汉水冲积平
原为主,地形平坦开阔,地面标高分别为19~22米、22~24米;
垄岗地形在平原区穿插,形成波状起伏形态,地面标高一般为25~45米。
境内中南部长江河床受主流线水力冲刷的影响,形成一系列狭长的槽谷与砂丘边滩的水下地形。在白沙洲、天兴洲等地常有
江心洲及边滩出现;而在武昌区附近形成一长约11.5公里、最深处标高为一10.3米的狭长槽谷;在阳逻镇附近的狭长槽谷约16
公里,最深处标高为一9.2米;而在白浒镇附近长江深槽最低标高为一36.1米。
武汉市地形的特征,大体归纳有3个形态:
山脉环绕的盆地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的东端,属于残丘性
的河湖冲积平原。市境整体的地势,由南北两面向中间凹陷,其地势剖面呈盆状,中部低洼平坦,沿江滨湖土壤肥沃,三面有山脉环绕,一面毗连平原,其间残丘横亘,为长江中游的不完整盆地。
市境周围的主要山脉,北面为桐柏山脉,东北为大别山脉,均呈西北一东南走向,横卧本区东北部;西面为荆山山脉和大洪山脉,呈西北一东南走向;南面为幕阜山脉和九岭山脉,呈西南一东北走向;西南连接洞庭湖平原。三面被海拔千米以上的山脉环绕于其问,形成低洼开放性盆地。武汉市位于这个盆地中心的偏东,市区横卧着大致东西走向、南北平行的两列残丘。南列自西向东为汉阳的米粮山、仙女山、锅顶山、扁担山、凤栖山,越过长江为武昌的蛇山、洪山、珞珈山、南望山、喻家山、马鞍山、石门峰、宝盖山、丁管山等;北列自西向东为汉阳的汤家山、赫山、龟山,越过长江为武昌的紫金山、凤凰山、小龟山、猴山、风筝山、团山、大渔山、吹笛山、黄家山、横山等。东西长约30公里,宽约1~9公里。海拔高度一般为50~120米。两列残丘带的南北两侧,地势逐渐降低,变为湖泊密布、河流纵横、江湖相通的水系网。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残丘性的平原地形
武汉市区东高西低,为丘陵与平原交错的地形。自中生代造山运动以来,本区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风化剥蚀状态,原来的褶皱山地貌剥蚀成低山残丘地貌。武昌和汉阳除在长江沿岸为河流冲积平原外,大都为波状起伏的剥蚀丘陵岗地,海拔在30~40米以上,相对高差10~15米。武昌珞珈山、洪山的东南部以及汉阳仙女山的南部和东西湖吴家山一带,为近东西走向的低山丘陵区。
汉口地形平坦,属于长江、汉水冲积的高河漫滩,海拔多在23~26米,低于长江洪水位。高程由长江沿岸向北缓缓倾斜降低,在北湖至后湖一线有残留湖沼,致使高程低于沿江一带,一般高差3'--;4米。
台阶式的多层地形
武汉市呈现台阶式的多层地形,表现有河谷阶地、湖泊阶地及多级夷平面。当横切长江、汉水河谷,可见到地形呈梯状上升,形同台阶一样逐级升高的河谷阶地。按阶地的台面高度和物质成分,可分为四级阶地,即一级阶地(高程26米,全新统洪积冲积物,也称高河漫滩),二级阶地(高程30米,晚更新统冲积物),三级阶地(高程40米,中更新统洪积冲积物)和四级阶地(高程60米,早更新统冲积物)。河谷横断面成为多级阶梯状地形,是地壳受新构造运动的结果。在地壳宁静或下降时。河床就接受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砾石,堆积成深厚的冲积层;当地壳上升时,河流下切则侵蚀力加强,河床向下加深,使原来河床堆积物被抬高露出水面或成为阶地。
在东西湖、鸭儿湖等湖泊岸边,有零星分布的湖泊阶地,高程20米左右,一般高出湖水面2~4米,台面高程微向湖心倾斜降低。阶地物质由湖积亚粘土、粘土及淤泥质亚粘土组成。
地壳的升降运动控制境内山丘剥蚀形态的演化,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造成多级剥蚀夷平面,有三级山顶剥蚀面(55~80米、100~160米、200~250米)和一级岗状平原剥蚀面(30~40米)。
【地貌形态类型】
武汉市处于湖北省东南丘陵,经江汉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渡地带,在大地构造上,属扬子地槽凹陷的一部分,经多次地壳运动,基底逐渐稳定,具有准地台性质。地貌总属丘陵一平原地貌形态,地层岩性与她质构造明显地控制着地貌的形成和发育,也决定地貌形态分布的基本轮廓。地貌形态以两种基本类型为主,其一为晚近期构造运动以前形成的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貌形态,其二为晚近期构造形成的剥蚀堆积地貌形态。黄陂县与孝感市交界处的双峰尖,海拔873.7米,是武汉市最高点;武昌县豹
镇梁子湖的后湖底,海拔11.3米,则为最低处。城区最高点为洪山区与武昌交界之丁管峰(又名顶冠峰),海拔240.97米;最低处为汉口黑泥湖一带陆地,海拔18米。汉阳最低处为药王庙附近,海拔20.20米;武昌为南湖机场,海拔20.60米。
武汉市按地貌形态划分,见表。(表9)、(图5、6)
表9 武汉市地貌类型
地貌形态
|
面积(平方公里)
|
占比(%)
|
海拔高度 (米)
|
相对高度 (米)
|
低山
|
496.76
|
5.8
|
500~800
|
100~500
|
丘陵
|
1
053.47
|
12.3
|
100~500
|
<300
|
垄岗
|
3
640.OO
|
42.6
|
30~100
|
10~20
|
平原
|
3
365.90
|
39.3
|
15.6~30
|
<5
|
表10
武汉市区和近郊低山丘陵一览表
|
山 名
|
海拔(米)
|
面积(平方公里)
|
坐落
|
蛇山(又名黄鹄山、江夏山、黄鹤山、紫竹岭、石城山、高观山、高冠山、长春山、金华山、灵山)
|
85.1
|
1.14
|
武昌城区中心
|
螃蟹岬
|
57.O
|
O.07
|
武昌沙湖西南
|
小龟山
|
64.6
|
O.12
|
武昌沙湖南
|
狮子山
|
68.7
|
O.41
|
武昌东湖西
|
洪山(又名东山、象山)
|
115.3
|
120(公顷)
|
武昌中南路北
|
珞珈山(又名罗迦山、落驾山、罗家山)
|
118.5
|
O.45
|
武昌东湖西南
|
胭脂山
|
49.1
|
长1.06公里
|
武昌蛇山北
|
花园山(又名崇福山)
|
45.8
|
长O.9公里
|
武昌城区北部
|
马房山
|
61.4
|
O.18
|
武昌洪山南
|
桂子山
|
57.5
|
0.30
|
武昌广阜屯
|
伏虎山
|
61.7
|
O.56
|
武昌卓刀泉
|
得胜山
|
60.3
|
O.21
|
同上
|
关山
|
71.4
|
O.60
|
武昌关山路
|
凌家山
|
57.0
|
O.42
|
武昌关山南
|
磨山(又名磨儿山)
|
116.3
|
1.20
|
武昌东湖南
|
花山
|
83.3
|
O.52
|
武昌严西湖东
|
白羊山
|
104.O
|
O.15
|
武昌青潭湖南
|
鸡笼山
|
147.3
|
O.15
|
同上
|
常家山
|
101.8
|
O.22
|
武昌严西湖南
|
三百里南山
|
89.3
|
O.28
|
武昌东部
|
三百里北山
|
101,4
|
O.85
|
同上
|
|
|
|
|
|
|
续表1
|
山 名
|
海拔(米)
|
面积(平方公里)
|
坐 落
|
长山
鼓架山
封都山
猴山
来望山(又名茅王山,南望山)
喻家山
风筝山
团山
夹山
阜家山
大山
袁家山
大鱼山
吹笛山
马鞍山
巴家山
赵龙山
刺山
庙湾山
黄梅山
载家山
黄家山
吕台山
|
114.O
120,3
65.6
68.O
139.O
149.4
72.1
69.7
61.2
81.3
81.5
60.4
112.9
74.9
135.5
116.6
102.2
74.4
100.6
79.4
77.7
69.1
106.7
240.37
136.0
123.0
125.O
100.3
|
1.41
0.30
0.12
0.10
0.85
1.89
0.39
0.15
0.30
O.21
O.22
O.36
O.5l
O.24
O.81
O.25
O.28
O.12
O.20
O.18
O.06
O.09
O.48
|
武昌严西湖西
同上
武昌严东湖南
同上
武昌洪山西南
武昌东湖南
武昌东湖南
武昌喻家湖西
同上
武昌东湖南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武昌喻家湖东
武昌马鞍山东
武昌巴家山北
武昌赵龙山东
武昌巴家山东
武昌刺山东
武昌黄梅山东
武昌吹笛山东
武昌石门峰北
武昌王家店东
|
九峰山其中:
|
|
丁管峰(又名顶冠峰)
黄药(柏)峰
狮子峰
钵盂峰
|
140(公顷)
24(公顷)
10(公顷)
29(公顷)
(未详)
|
|
大王蜂
|
续表2
|
山 名
|
海拔 (米)
|
面积(平方公里)
|
坐 落
|
宝盖峰
马驿峰(又名蚂蚁峰)
纱帽峰
象鼻峰
石门峰
大长山
父子山
青山
楠姆山
营盘山
青山凤凰山
白玉山
周家山
青山狮子山
石山
祖坟山
白浒山(又名白虎山)
龟山(又名大别、翼际、梁城、鲁山)
磨子山
扁担山
锅顶山
仙女山
米粮山(又名女郎、美娘、禹粮 山)
汤家山
凤栖山(又名凤凰山)
纱帽山
吴家山西头
吴家山东头
睡虎山
|
140.O
117.O
102.O
124.O
141.9
111.3
113.7
62.7l
34.9
61.5
61.75
46.9
61.43
60.4
56.9
66.7
149.8
90.02
59.9
101.7
112.6
105.3
91.3
91.O
原44.9现42.9
39.8
70.18
68.20
56.OO
|
72(公顷)
100(公顷)
21.8(公顷)
19(公顷)
0.75平方公里
O.75
1.20
0.06
投影10.2
投影30.OO
投影14.40
投影25.6
投影52.OO
投影32.OO
投影27.OO
投影57.OO
投影O.50
原43.5(公顷) 现29.5(公顷)
0.038
O.32
O.24
O.18
O.25
O.45
4.2(公顷)
3.0(公顷)
O.32
O.12
|
武昌吕台山东
武昌严东湖南
青山区青山镇
青山港东
红钢城东北
红纲城东
同上
同上
红钢城东北
红钢城南
红钢城东
红钢城东北
汉阳城区东北
汉阳西龙阳湖北
同上
同上
汉阳琴断口
同上
汉阳西龙阳湖南
汉阳北城巷东
汉南区东端
东西湖区东南部
东西湖区东南部
东西湖区柏泉农场
|
|
|
|
低山区
主要分布于黄陂县以北石门山、木兰山一带和新洲县东道观河一带,同属大别山南麓西段余脉。出露面积约500平方公里,山势较为陡峻,山脊走向是南北、北西向展布,岭、岗、冲、壑地貌分异明显。最高高程为873.7米(双峰尖),一般高程500米以上,相对高差450米左右。山体在低丘陵地区拔地而起,形态壮观。地层以元古代红安群石英片岩为主组成,同时局部可见大别期、扬子期和燕山期(双峰尖)等侵入的花岗岩体。
剥削丘陵区
市区和郊县丘陵均分布较广。北部与低山相连,南部与垄岗相间,中部平原区亦有残丘、孤陵穿插其中,但分布零星。总面积约1
050平方公里,标高一般为60~300米;丘顶浑圆,山脊较平直,坡度一般为20度左右。按其分布相对集中连片来划分,共分为3列。北列分布在黄陂县东北部和新洲县北部,亦属大别山南麓西段,为浑圆状丘陵,多由石英片岩、石英云母岩和云母片岩等岩系组成,形成宽谷缓丘,呈“U”形沟谷,丘陵为杂林或荒地,低谷为洪积或坡积物。其中黄陂东北丘陵区,包括姚家集、长轩岭、塔耳岗、长堰和蔡家榨等地区。该区除木兰山、棺材山、祈嗣顶海拔在500米以上外,其余多在海拔50~200米。而新洲县北部包括凤凰丘岗和潘塘丘岗,则地势较高,地形起伏较大,土质轻,多砾石,耕层浅,岗冲地形分异明显。
中列分布在汉阳县新农镇、汉阳区永丰乡、洪山区珞瑜路至九峰乡、花山镇一带,为石质断续残丘状丘陵。中列丘陵地带的西端有上下两支,东西长约50公里,中间断续不一,远近不等。西端上支为张塘的上、下牛头山,新农的城头山和大、小凤凰山,永丰的米粮山、仙女山、锅顶山、扁担山、磨子山;下支为柏林的白马山、上独山,新农的成功山、猫子山、黄狮山、关山、马鞍山和永丰的汤家山等。上下两支经汉阳区龟山跨长江,连接武昌的蛇山、洪山、珞珈山,然后在洪山区又分为上下两支,东端上支为风筝山、团山、大渔山、吹笛山、黄家山、大长山、杨家山和义子山;下支为南望山、喻家山、马鞍山、庙清山、石门峰、九峰山(含丁管、宝盖、纱帽、狮子、马驿、钵盂、黄柏、象鼻和大王等九峰)。市区有龟山、.蛇山、洪山、珞珈山、喻家山和磨山等。山体呈近东西向串珠状分布,由中生代、古生代、元古代各时代地层组成,局部零星可见侵人岩和喷出岩体。中列丘陵多系泥盆、志留系石英砂岩、砂页岩和石灰岩山体。岭脊挺拔起伏,呈东西走向,横亘市区。从残丘带向南北两侧,地势逐渐降低,残丘之间和坡麓一带,为海拔40米的高亢平原。坡面多覆盖残积坡积物,栽植林木,或为荒坡;坡脚为坡积物覆盖,多用于旱作或稻作。目前,西端是采石场基地,东端辟有磨山植物园和马鞍山林场。
南列分布在汉阳县的索河镇、永安镇、蛇山镇、黄陵镇、军山镇和武昌县的金水乡、郑店镇、纸坊镇、乌龙泉镇和龙泉乡一带地区。主要山丘有索河的龙霓山、天王山、高家山,永安镇的龙霓山、九真山、高子山海拔均在200米以上。从大军山过长江,接金口镇的天光山、金岗山、神山,郑店镇的夜泊山;纸坊镇的扁担山、八分山、麻坡山、香炉山、祖坟山、罗汉肚子;乌龙泉镇的鸽子山和龙泉镇的龙泉山等,海拔均在150米以上。其中汉阳县最高点是九真山(海拔262.6米),武昌县最高点是八分山(272.3米)。南列丘陵皆为古生代隆起的残丘,由石英岩、石灰岩和砂页岩所组成。此类丘陵区地貌类型复杂,地形起伏较大,荒山秃岭较多。
除以上3列成片丘陵之外,在武汉市郊县垄岗、平原地带还零星散落着若干孤丘。有武昌县南部的湖河丘岗、东北的豹湃丘岗、汉阳县南部的侏儒丘岗和新洲县南部的阳逻丘岗等,海拔为60~120米,多为泥盆系石英砂岩山体,山顶浑圆,周围为第四纪堆积物所覆盖。(表10)
垄岗区
垄岗是武汉市的主要地貌类型,其地貌以剥蚀堆积垄岗状平原为主,地表显示波状起伏地形,坡度一般小于3度。地面高程一般为25~45米,长400~1000米,宽100~400米不等,面积约1
500平方公里。按其地势和冲沟走向大体为两类:
长江、汉水以北岗地。包括东西湖区的东北垄岗、东部垄岗.黄陂县中部的滠东垄岗、滠西垄岗,新洲县的仑埠垄岗、长岭平岗、顾岗平岗等。地势北高南低,河岗相间,冲沟发育多呈南北走向。
长江、汉水以南岗地。包括汉南区的乌金垄岗,洪山区的东部垄岗、西部垄岗、南部垄岗,汉阳县的中部、东部垄岗,武昌县南部、中部、东北部垄岗等。地势南高北低,湖岗相映,冲沟发育因受区域间歇性升降运动和构造湖泊的断阻之影响,没有一定走向,但多垂直于湖岸或长江、汉水,呈树枝状向四方放射伸展,在准台面则由中心向四周倾斜。
武汉市垄岗处于江汉平原的东缘,系由第四纪中、晚更新世汉江湖泊静水沉积而成准平原,后经近代(全新世)地壳上升凹谷分割,形成岗(正地形)垄(负地形)相间、波状起伏的地貌单元。岗地有高低,冲垄有深浅,高岗与深垄相配置的地段构成垄岗平原,地貌景观显著;低岗与浅垄相配置的地段,表现为起伏微缓的波状平原,地面由中更新统和上更新统的亚粘土、亚砂土和粘土为其主要构成物质。此类地区蚀余残丘星散分布,断续成列;湖泊众多,河湖连通,自成水系;河岗相间,湖垄相映,交相错落。
平原区
主要分布于市区中南部长江、汉水两岸,面积约5440平方公里,包括东西湖区的西南冲积平原、中部湖积平原、北部低洼平原,汉南区的银莲湖平原、邓南沿江平原、乌金湖沼平原,洪山区的环城平原,黄陂县南部的东南武湖平原、中南滠水平原、西南后湖平原,汉阳县的北部冲积平原、南部低洼平原和东部湖沼平原等。
平坦平原大部分系由长江、汉水及其他支流泛滥淤积而成,沿江河两岸和湖泊的周围展布。地面平坦开阔,略有倾斜,地面标高一般18~24米。地貌形态表现为江心洲、漫滩、一级阶地、二级阶地等阶地台面,在城区内均属堆积阶地类型。在堆积形式上,则以内叠阶地为主,仅辛安渡一带表现为上叠阶地。
漫滩及江心洲地面平坦,系由河床两岸展布的沙质、沙壤质冲积物所构成,又称冲积平原。其中高亢河漫滩(包括江心洲滩),枯水季节时,地下水位偏低,多辟为旱地;而低洼河漫滩(包括湖滩地),系由淤泥质湖积物构成,又称湖积平原,常年地下水位偏高,多辟为水田,大都属围垸垦区。
一级阶地平坦开阔,地面标高19~22米,洪水期前缘常遭淹没,人工筑堤防护后境况改善。阶面组成物质主要为亚砂土、粘土等。
二级阶地略有起伏,沿湖汊有略低洼的坳沟,地面标高为22~24米,高出长江平水位5~8米。阶面组成物质系上更新统亚粘土、粘土等。(表11)
表11 武汉市1990年土地利用状况表
单位:万亩
土地利用状况
|
面 积
|
占总面积%
|
农用土地(即耕地、园林、林地、草地)
未利用土地(即未利地、田埂地)
非农用土地(即城镇、农村居住点、特殊用 地、工矿交通用地)
水域
|
752.58
67.85
142.73
321.54
|
58.58
5.28
11.11
25.03
|
全市土地总面积1 284.70
|
气候
气 候
【气候特征】
武汉市地处中低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富水丰,雨热同季,冬冷夏热,无霜期长。
据汉口、武昌县、汉阳县、黄陂县和新洲县气象台(站)的资料显示,武汉市1951~1990年平均气温在16.2~16.7℃之间,≥0
C的总积温为5 938~6 107℃≥10℃的活动积温为5 207~ 5 329℃。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1 923~2
085小时,占当地可照时数的43%~47%,年平均太阳总辐射能在106.36~113.93千卡/厘米²。年平均降水量为1 140~1
265毫米,年总蒸发量1 437~1
573毫米,无霜期为237~271天。四季划分:四季分配以夏冬两季较长,各约4个月;春秋两季较短,各约2个月。即夏季127天左右,冬季为110天左右,春、秋季分别为62及65天。一般春季始于3月16日,夏季始于5月16日,秋季始于9月28日,冬季始于11月23日。(图7)
圈7武汉市气候圈
【四季特点】
春季春雨绵绵,常有大风,气温回升快,但升降剧烈,冷暖
多变。3月常有寒潮天气出现。1956年3月17日瞬时最大风速达
27.9米/秒,水平风压为48.7公斤/米²。
初夏多梅雨、暴雨。据武汉中心气象台测定:凡5月、6月连
阴雨达五六天以上,同时,阴雨≥3天的连续暴雨过程,作为梅雨开始。武汉市区(含近郊)平均梅雨期为6月16日“入梅”,7月8日“出梅”,梅雨期长达22天。1954年梅雨期“早来、迟退”,梅雨期很长,降水量过多。汉口自光绪六年(1880年)以来,一日最大降水量达317.4毫米(1959年6月9日),24小时降水量达332.6毫米。大暴雨是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
盛夏高温干旱。其特点是高温期持续时间长,多年平均为48天。盛夏高温期连续高温日多,多数年超过10天以上,1966年长达28天,而1961年长达71天。盛夏高温期每天气温最高,日平均28.8℃。日平均气温大于35℃的炎热日,多年平均为20~21天。1963~1975年7月、8月统计:日气温≥35℃的达211天。每年有3~14天左右酷热日,温度在37℃以上,盛夏深夜亦酷热,故武汉素有“火炉”之称,极端最高气温达41.3℃(1934年8月10日),地表面极端最高温度达71
℃(1959年7月25日)。
秋季秋高气爽。秋季武汉高、低空分别受暖、冷高压所控制,上暖下凉,空气上升受到抑制,天空晴好,形成“秋高气爽”天气,平均气温在16~22℃。时有秋风细雨,出现连续4天以上的连阴雨。1958~1970年秋季连阴雨过程有14次,最多为1964年达21天,连阴雨以10月份最多。伴随而来的是降温快,时有“秋寒”灾害。
冬季常有低温冻害。武汉冬季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33.1%。日平均≤7.5℃天数占冬季总天数的83%,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武汉冬季气温显得较低,同时寒潮活动频繁。寒潮入境,气温在24小时内急剧下降,当天气温均在5℃以下,一天温差可达10℃以上。每次寒潮过境,天气变化急剧,气压陡升,气温剧降,大风骤起,雨雪时降。1969年1月31日寒潮过境后,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一带出现一17.3℃低温霜冻天气。极端最低气温为一18.1℃(1977年1月31日),极端最低地表温度为一22.6℃(1955年1月5日),最大积雪深度为35厘米,冻土深达10厘米(1967年12月30日)。时有冬旱,降水量明显减少,连续无降水日数最长达52天,出现在1880年10月1日到11月21日,并有雨淞、雾淞出现。雨淞最长达20小时零10分(1956年1月24日);雾淞最长达318小时零32分(1954年12月26日~1955年1月9日)。
【气温】
武汉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温,基本特征如下:
平均气温
武汉市地域范围内的年平均气温为16.2~16·7℃。年平均气温的地区分布是南高北低,江南为高值区,武昌区东湖为17l℃;江北呈纬向递减,黄陂县北部山区为低值区,年平均气温15·8℃。在北部山区,气温随高程增加而递减,直减率为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O.65℃,但也有向阳暖坡及逆温暖带,暖带一般处在相对高度为90~220米的缓坡上。
年平均气温动态变化甚微,以汉口为例:1905~1950年,年平均气温16·7℃,最大值17.5℃(1914年、1940年),最小值16·1℃(1916年);1951~1990年年平均气温为16.3℃,最大值17·3℃(1961年),最小值15.4℃(1969年)。近百年来气温有所下降,近10年来气温又有回升,但变化极小。
月平均气温冷在1月,3.1~3.9℃;热在7月,28.2~29.1℃:4月为16~16·6
lC,10月为17.4~18℃。据汉口1951~1994年的月平均气温统计资料记载:1~7月为升温型,每月以2~6℃递增;8~12月为降温型,每月以4~6℃递减。(表12)
表12
汉口各月平均气温
月份
项目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年平均
|
年较差
|
气温(℃)
|
3.1
|
5.0
|
10.0
|
16.3
|
21.5
|
25.7
|
28.8
|
28.3
|
23.3
|
17.5
|
11.2
|
5.4
|
16.3
|
25.7
|
最高最低气温
据1951~1994年武汉地区气象资料统计显示:极端最高气温为38.8~40.3℃。水平分布是东南高、西北低;城区高、郊区低。汉口城区中心、洪山区及武昌县为高值,东西湖为低值。
汉口1907~1985年,极端最高温达41.3℃(1934年8月19日),其间≥39.0℃有15年,最小值35.2℃(1954年8月14日)。(表13)
表13
汉口极端最高气温演变表
时段
气温
|
1907~1950年
|
1951~1960年
|
1961~1970年
|
1971~1980年
|
1981~1988年
|
极端最高(℃)
|
41.3(1934.8.10)
|
39.4(1951.8.8)
|
38.7(1967.8.29)
|
38.8(1978.8.3)
|
38.5(1988.7.15)
|
极端最低气温为一12.4℃至一18.1℃,武昌梁子湖至洪山区为暖区,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多在一10.0℃以上;东西湖区、汉南区及黄陂县北部山区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偏低,多在一13℃以下。但上述极端值出现的机率不高,持续时间短(凌晨、日出前后)。据汉口1907年以来的统计资料表明:冬季极端最低气温≤一10℃出现13次。近40年间次数增多,≤一15℃的低温出现2次,1969年1月31日一17.3℃,1977年1月30日低达一18.1℃。
气温年日较差
武汉市气温年较差(最热月平均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气温的差值)为25.2~25.8℃。年较差大,是大陆性气候特征之一。气温日较差(一日中最高与最低气温之差)在8~10℃之间,日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据汉口1951~1994年资料统计,气温日较差1月、4月为8.7℃,7月为7.6℃,10月达9.6℃。秋季偏大,夏季偏小,冬、春季介于其间。这种日较差的变化状况,是武汉“盛夏闷热”、“秋高气爽”的气候特征之一。黄陂县北部山区气温日较差达IO~C以上,“山区气候特征”明显。
积温
武汉市平均稳定通过0℃的“初日”在1月28日至2月6日之间,“终日”在12月22日至27日之间,间隔日数320~357天。据汉口1951~1990年气象资料统计,“初日”在1月27日,“终日”在次年1月6日,间隔344天,积温5957℃。其中有12年冬季偏暖,没有稳定在0℃以下的时段。说明武汉市热量丰富,农耕期长。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3℃或5℃的初终期,与早春作物耕种、晚秋作物成熟期相近,称生长期或植物期。武汉市≥3℃的“初日”在2月12~26日,“终日”在12月14~25日,间期312~320天;≥5℃的“初日”在2月28日~3月9日,“终日”在11月25日~12月7日,间期267~285天,积温为5
627~5 762l℃。生长季节长,积温高,是武汉市热量丰富的重要标志。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和15℃的初终日,分别称为喜温作物生长期和积极生长期。武汉市初终日间期分别为223~239天和174~189天,积温高达5
200~5 300℃及4 300~4 600℃.
积温值的地域差异不大。但在山区,由于垂直温度梯度大,积温值差别明显,形成山区多层次的气候特征。根据中国科学院采用的热量指标:武汉市≥10℃的积温为5
200~5 300℃,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黄陂县中、南部≥10℃的积温为5 218℃,属中亚热带气候;北部山区≥10℃的积温为4
800℃,系北亚热带气候;海拔300~400米的山峰,积温4 200~4 300℃,属暖温带季风气候;至姚家山山峰800米处,积温仅3
250~3
350℃,系中温带或暖温带季风气候。黄陂北部山区气候多样(4个气候型),适合于多种种植结构,是合理开发利用山区资源的气象依据。
地温
即土壤温度,武汉市近郊年平均地面温度18.9~19·3℃,地面极端最高温度达68~70.7℃。平均土壤温度:耕作层5~20厘米为17.7~18.2℃;深层40~360厘米为17.8~18·2℃;常年土壤温度地表以下160厘米深处在12.8℃以上,360匣米深处稳定在15.6℃以上,在秋冬季则稳定在17~21
℃。(表14、15)
地温年际变化呈单峰型曲线,随着地层深度增加,其峰点位相推迟。据地质部门资料显示:地中40厘米、80厘米处地温峰值分别为27.99℃、26.1℃,出现在8月;100厘米处峰值23.5℃,出现在9月;320厘米处峰值20.8℃,出现在10月,最低值(谷点)也有这种趋势。
无霜期
无霜期长是武汉市热量资源丰富的又一特征。武汉市最早初霜日出现在10月22日,“霜降”不见霜。终霜日最迟则在4月8日,“清明”不断霜。一般情况,初霜日出现在11月12日左右,终霜日在3月17日左右。无霜期237~271天,年际变化—大。(表1
6)
表14
市区、郊县多年平均耕作层地温
|
|
地面温度(℃)
|
地中温度(℃)
|
地区
|
平均
|
最高
|
最低
|
5厘米
|
10厘米
|
15厘米
|
20厘米
|
汉口
汉阳县
武昌县
黄陂县
新洲县
|
18.9
19.O
19.3
18.9
19.2
|
68.O
69.9
69.9
69.1
70.7
|
-22.1
-20.O
-18.6
-15.5
-18.O
|
18.2
18.O
18.2
17.7
18.1
|
18.2
17.9
18.1
17,7
18.1
|
18.2
18.O
18.2
17.7
18.1
|
/
18.O
18.2
17.8
18.1
|
表15
汉口多年深层地温
|
深 度
|
年平
|
四季变化(℃)
|
月极端值(℃)
|
(厘米)
|
均(℃)
|
冬(1月)
|
春(4月)
|
夏(7月)
|
秋(10月)
|
最高(月)
|
最低(月)
|
40
80
160
320
|
17.8
18.O
18.1
18.2
|
9.O
13.2
15.O
18.4
|
15.4
14.6
14.3
15.8
|
26.4
24.2
21.O
18.O
|
20.8
22.O
22.1
20.5
|
28.2(8)
|
8.O(1)
|
26.1(8)
|
10.O(2)
|
23.6(9)
|
12.7(3)
|
20.7(10)
|
15.6(4)
|
表16
1904~1990年汉口初、终霜及无霜期
|
年 份
|
初霜(日/月)
|
终霜(日/月)
|
无霜期(天)
|
|
平均
|
最早
|
平均
|
最迟
|
平均
|
最长(年)
|
最短(年)
|
1904~1950年
|
18/11
|
15/11
|
17/3
|
26/3
|
204.5
|
247(1951)
|
234(1950)
|
1951~1980年
|
12/11
|
22/10
|
17/3
|
8/4
|
238.7
|
272(1962)
|
211(1968)
|
1951~1970车
|
14/11
|
24/10
|
18/3
|
8/4
|
204.2
|
272
|
211
|
1961~1970年
|
11/11
|
24/10
|
24/3
|
8/4
|
232.7
|
272
|
211
|
1951~1990年
|
10/11
|
22/10
|
14/3
|
8/4
|
241.3
|
272
|
211
|
【日照】
武汉市日照时数多,太阳辐射能富裕,光照条件优越。
太阳辐射能
武汉市地表面的太阳辐射量为106.36~113·93千卡/厘米²,是湖北省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其中被绿色植物吸收利用的只有49.98~52.69千卡/厘米²·年,占总辐射能的47%左右。年总辐射量在水平分布上,以汉口和新洲县为高值区。汉口为113.93千卡/厘米²,新洲县为119.45千卡/厘米²;武昌县纸坊镇金水一带为低值区,年总辐射量为106.36千卡/厘米²;其他地区为中值区,年总辐射量为111千卡/厘米z左右。年总辐射量在季节分配上,夏季37~41千卡/厘米z,春季28~29千卡/厘米²,秋季24~26千卡/厘米²,冬季17~18千卡/厘米²。月最高值出现在7月、8月,为11~14千卡/厘米²;最低值在1月,为5~6千卡/厘米²。太阳总辐射量年际变化比较大,汉口年最高值(1967年)为135.5千卡/厘米²,年最低值(1982年)仅84.33千卡/厘米²。
日照时数
武汉市地处中低纬度,按地方时,冬季1月日出时刻为6时56分,日没时刻17时11分;夏季7月日出时刻为5时零2分,日没时刻19时零5分。其间日照时数全年总计为4
400多小时,与同纬度的杭州、成都两地的年日照时数相比,武汉市的日照时数充足。但由于云、雾和灰尘的遮蔽,实际日照时数仅为1 923~2
085小时,占可照时数的43%~47%,即日照百分率。
其最高值在8月,达59%~67%;最低值在1月,仅35%~42%。在农作物、蔬菜生长的旺盛季节,光照充足丰富,达1 307~1
429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70%左右。在地理分布上,东西湖区、汉阳县的西部、黄陂县的西北部和新洲县为高值区;武昌县纸坊镇至金水一带为低值区,但光照条件尚属优越,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要求。(表17、18)
表17
武汉市1951—1980年平均日照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