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姓氏之谜】色姓由来与秽貊族后裔

2013-01-26 07:48阅读:1,437
“色”姓的由来与秽貊族后裔之说
摄影并文/ 瑞雪烹梅
【姓氏之谜】色姓由来与秽貊族后裔X

《豪放雪乡有温柔》【视频地址:http://jingji.cntv.cn/2013/01/25/VIDE1359122589766874.shtml
【黑龙江省大庆市色家窑】
2013年1月25日晚,看CCTV—2《消费主张:淘乐进行时--豪放雪乡有温柔(20130125)》时,节目中一位善于做鱼的女士叫色翠莲,自称是秽貊族人的后代,还说姓“色”的人都是秽貊族人的后裔。这引起我的兴趣。我知道,在沈阳市沈北新区的六王屯和新城堡两个村都有姓“色”的,他们应该是满族。
在沈北,“色”姓一般读作“sè”,我的一个学生就姓这个姓。上网查阅得知,“色”作为姓氏使用时读作“shǎi”,而大多数人遇见它都读“sè”。在吉林白城共有近30户色姓人家,他们家世代在那居住,属于满族的古老姓氏,“色”姓在当地都被读作“shǎi”。
《现代汉语词典》中,色(sè)的解释第八条是“姓”,而shǎi的是口语的颜色,没有作为姓氏的解释。《满族汉字姓寻根大全》中记载说“色”是满族老姓。
沈北新区六王屯村的地名碑是这样说的:曾叫六王子屯。六王屯村名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明代某王朝第六代王子曾在此居住过,故起名六王子屯;二是清初,有姓年、阎、色、何四户搬此落户,他们都是满族正黄旗,都在皇宫里做事,开始住在沈阳城边,后搬到此地,为纪念皇宫将领,起村名叫六王子屯。这个村碑证明了“色”是满族老姓的说法。具体情况可以参考附录。
【姓氏之谜】色姓由来与秽貊族后裔
附录:秽貊族——来源:明清史的博客
在我国东北地区,古代主要有三大族系:
一支是白山黑水之间的通古斯—肃慎系;一支是生活在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上的东胡—鲜卑室韦族系;一支是栖息在松嫩平原上的秽貊—夫余高句丽族系。
其中通古斯—肃慎系民族后来发展成靺鞨,女真,满族。分别于唐代建立了渤海国,宋代建立了金国,和后来的清朝。
而东胡—鲜卑室韦系逐渐发展成为鲜卑族,蒙古族,锡伯族等民族,鲜卑族曾经建立了几个燕国,北魏,蒙古曾经建立蒙古帝国和元朝。
而这里我想特别介绍一下秽貊—夫余—高句丽族系,因为这个族系后来消失了,也是中韩一直纠缠不清的历史官司。
秽貊是生活在我国东北松嫩平原上的古老民族,又称貉、貉貊或藏貊,中国古文献称之为“白民”,“毫人”或“发人”。秽貊族是由濊人和貊人汇合而成,以农业城栅为特点,不同于游牧族。
有专家考证,秽貊族在夏商时本居于山东半岛,属东夷民族,与商朝的建立者商人属于同源,周灭商时,秽貊族被周所迫,大部分向东北迁徙,并以松嫩平原为中心定居下来,其活动范围比较广阔,最南端在长城以北,与燕国为邻;东北部在辽河以东,与肃慎族相接。
秦汉之际,松嫩平原出现第一个国家——“濊王国”,在汉代人们发现了“濊王之印”,其“国有故城”,秽貊人也分很多支系,而其中索离人是其主干系统,饲养猪、马、牛,又善于狩猎。索离人生活在嫩江以东、松花江以北的松嫩平原地带。嫩江下游肇源县白金宝遗址就是索离人的文化遗存。这可能是中国东北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国家形式。
索离人是东北三大民族系统中最早开始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民族,标志着已跨入文明的门坎。东汉时,索离族人东明称王,不再用秽貊和索离族名,而采用凫臾族名,中原汉族王朝译作夫余,后改为扶余人。
扶余人的主干居住的中心在今吉林省农安境内,一度强盛。到魏晋南北朝时,夫余族政权开始衰落,而同属于秽貊族系的高句丽、沃沮等民族开始强盛,高句丽人打败了扶余人,扶余人便逐渐融合到了高句丽人之中,从此,秽貊族系的主干从扶余人变成了高句丽人。
夫余人在东部的主力被高句丽人打败后。残留在嫩江中游东岸的夫余人改称“豆末娄”、“达末娄”,主要生活在以乌裕河为中心的地区,已经建立起奴隶制性质的政权,生活是以定居的农业生产为主。后来,在东邻通古斯—肃慎系的勿吉人的进攻和西邻东胡—室韦人的袭扰下,主动与中原政权建立贡属关系。八世纪初,豆末娄被通古斯—肃慎系的黑水靺鞨及东胡—室韦诸部所吞并。而同属于秽貊族系的高句丽人也被唐朝消灭,并入通古斯—肃慎系民族建立的渤海国。
至此,东北松嫩平原上濊貊—夫余族系统已经完全融合到肃慎和东胡系统之中,不再作为一个单一独立的民族系统存在。
安达地区族属领地及臣服中原政权时期
2011-08-30 来源:安达市政府网
根据《安达县志(稿)》和诸多史料记载,秦代以前,秽貊人活动在黑龙江地区,这里有他们祖先创造的昂昂溪文化作印证。安达地区处于秽貊族的势力范围以内,因此,秽貊人应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安达地区早期先民。秽貊人的后裔是索离人,安达地区处于北夷索离人的活动中心地带。至此,这里出现了早期农业和牧业,部族人过着农、牧、狩猎、渔猎并举的生活。
第一节 安达地区部族源流
考古界人士认为:远在新石器时代,黑龙江地区就形成了三种原始文化类型,即:西部的好赉铜钵文化,为东湖先民所创;中部的昂昂溪文化,为秽貊先民所创;东部的新开流文化,为肃慎先民所创。安达地区的青肯泡遗址属于中部的昂昂溪文化类型,这种文化应是秽貊族先世的遗留和创造。
先秦以前,黑龙江地区出现了东胡、秽貊、肃慎三大族系。其分布大体上是东胡居西部,秽貊居中部,肃慎居东部。后来的演变过程是:东胡-鲜卑-室韦-契丹-蒙古;秽貊-索离-夫余-豆莫娄;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安达地区的原始部族应是秽貊族,统领时间在周代以前。至周时,演变为索离族系。两汉时为夫余族。南北朝时为豆莫娄族。唐代末期,豆莫娄部被勿吉和室韦所融合,豆莫娄部演变为大黄头室韦。辽代,室韦诸部降于辽,大黄头室韦被列入契丹二十游牧部。至金代,大黄(大黄头)室韦被金太祖下命迁至岭东(即“内地”,今阿什河流域),达末娄(豆莫娄)人从嫩江中下游消失。金元两代在此屯田,迁入女真族。元至成吉思汗九年(1214)年,成吉思汗即将此地封给其二弟哈赤温,由蒙古族世袭。清末年间流入汉人。至此,先后进入安达地区的部族是:秽貊族-索离族-夫余族-豆莫娄族-室韦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汉族。
第二节 安达始属秽貊族领地
夏、商两代,安达地区属秽貊人的活动区域。但许多史料倾向于肃慎族系,如《黑龙江志稿》,伪康德3年《安达县志》等。此说源于旧考,因为早在遥远的“传说时代”,肃慎人就已经同中原华夏部落建立了朝贡关系,并为中原人所了解。据《竹书记年.王帝篇》记载: “二十五年(公元前2155年),息慎(肃慎)氏来朝,贡弓矢”。以后,几乎所有涉及到辽东的史志都引用了这段文字。鉴于上述情况,我们特将肃慎人与秽貊人的活动范围一并考述如下:
肃慎,亦作息慎,稷慎。其位置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有肃慎氏之国。”同书又称:“肃慎在辽东三千里。”又据《晋书.东夷传》载:“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去夫余可六十四日行,东滨大海,西接寇漫汗(即豆莫娄),国北极弱水,其士界广袤数千里。” “去辽东三千里”,在不咸山北,途中要越过夫余(其境原为秽地),以此位置判断,肃慎人活动在今黑龙江东部地区。若以水系判断,肃慎人的西界可达今呼兰河流域,临近今松嫩平原,因此,安达地区不在肃慎人活动地域之内。
安达地区在秽貊人活动地域之内,证据充分。其一,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载:“肃慎之国在白民北。”这里所说的“白民”即是秽貊人。因此,肃慎和秽貊并不在一个区域内,“肃慎在白民北”即白氏(秽貊)当在肃慎以南地区。又《晋书.东夷传》称:肃慎“西接寇漫汗”。寇漫汗即是秽貊的后裔豆莫娄,居原秽地,据此断定肃慎在秽貊的以东。又秽貊以西为东胡,可知秽貊在肃慎与东胡之间,其地域在松花江和嫩江流域。其二,肇源县发现的白金宝遗址证明,秽貊人的活动中心应在今嫩江与松花江汇流一带,据此推断秽貊人的活动范围包括松嫩平原及嫩江下游。其三,在安达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与嫩江沿岸的遗址同类,为秽貊族先世的遗作。可见,安达地区在秽貊人的领地之内无疑。
春秋时,秽貊人加强了同中原政权的臣服关系。燕时,秽貊臣属于燕,秦灭燕后,秽貊归服于秦。晋代以后,秽貊不见于史。(编辑:高志刚)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