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沈阳地名】台子已然成为历史记忆

2016-12-28 09:13阅读:8,431
【沈阳地名】台子已然成为历史记忆
编辑/图片/ 瑞雪烹梅 来源/时代商报2010年
【沈阳地名】台子已然成为历史记忆X
奉天二台子关帝庙。位于现在的大东区二台子


先来说一说“台子”是什么意思,台子是古代社会最常见的军事报警设备,就是烽火台。《辞海·烽火台》条目载:烽火台,古代边疆戍兵用烽燧(即烽火)报警而建筑的高土台。隔一定距离,即筑一座。发现敌人入侵时,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后也立即举火,就可以很快传告全线戍兵,作好准备。也叫墩堠;因烧烟常用狼粪,又名狼烟台。
【沈阳地名】台子已然成为历史记忆
新台子位于沈北新区北部,隔万泉河与铁岭交界。1986年区政府所立村碑写明:清初形成村落,以此地新筑烽火台得名。烽火台位于村子南侧。
【沈阳地名】台子已然成为历史记忆
【沈阳地名】台子已然成为历史记忆
最近村里自行树立的村碑:清代顺治年间建村时,村中心有烽火台,取名为心台子,后演变为新台子。
古时,由于通讯很不方便,聪明的古人便想出了在能见度高的地方,诸如高山峰顶、平原大地上的土丘顶端,或在城头上、每隔一段互相能望见的距离,设置一个专为军事报警用的墩台,并派兵常年日夜把守,一旦发现有敌情,就在墩台上点起火堆,以表示向邻近的墩台报警。邻近墩台的驻兵,夜晚见火焰,或白天见黑烟,也立即照样地点燃火堆冒黑烟,就这样一处一处地相继点火传递下去,便很快地从敌情的发生地报警到中央王朝,或从中央王朝将军情发布至边防军驻地,各路将领则兴师勤王或开赴出事战地,都必须立刻做出安排,这一处处专事报警的墩台,就是历史上所称的烽火台,也俗称狼烟台。
【沈阳地名】台子已然成为历史记忆 沈北新区二台子村。清代雍正二年在此建村。当时附近有两个土台子,一个叫后台,一个叫东小台,因此,起名为二台子。


一说到“烽火台”,人们一定会想起周幽王和“周幽王烽火戏诸候”的故事来。周幽王(?——前771年),是西周国王。姓姬,名宫 ,为周宣王的儿子,公元前781年——前771年在位。他当国王时任用虢石父执政,对人民极端苛薄,再加上地震旱灾,使人民流离失所,因而百姓苦不堪言。特别是他宠爱褒姒,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他为博得平日双眉紧锁的褒姒的欢欣,曾下令京城的烽火台举狼烟,远地驻军将领,见到烽火台报警,立即统帅人马向京城镐京(今陕西西安)进兵。当各路将领带着兵马来到了京都,才发现幽王此举竟是为了博得他宠爱的褒姒的嫣然一笑。等这场闹剧过后,当犬戎族发兵后来真的攻打镐京时,周幽王令人再点燃烽火,却没有各路诸侯带兵来救援,从而导致周幽王丧命,西周灭亡,并留下了千古笑柄。《沈阳百科全书·考古与遗址·烽火台》辞条说:明代修筑辽东边墙时,修筑了大量烽火台,据《辽东志》载,总数达一千六百二十九座,是用于军事报警的设施。沈阳地区的烽火台现存有六十四座,分布在苏家屯区、于洪区、新城子区(今沈北新区)和新民市、辽中县等地。烽火台有圆形和方形两种,是用土、砖、石不同材质砌筑。如苏家屯区大沟乡李双台村的烽火台,是土筑圆形,残高三米,直径六十四米。新民市梁山乡前二台子村的烽火台,是下方上圆,残高四米、底部东西宽十一米、南北长十四米,四周有残砖墙,往上渐收,顶中心有一圆土堆,夯土层次显明。苏家屯区陈相屯乡北大台村的烽火台,是砖筑方形,长宽各二十米,残高四米,土堆周围还残存许多青砖。
【沈阳地名】台子已然成为历史记忆 沈北新区财落镇得胜台清初形成村落,因附近有烽火台,故取吉祥词得村名为德胜台,后写成得胜台
【沈阳地名】台子已然成为历史记忆 沈北新区新城子乡南台村。清初建村时,因在村南有一烽火台,故起名南台子


说完了烽火台和沈阳现在还存有六十四座烽火台遗址之后,我们再来讲头台子、二台子和三台子。先来说头台子,原来位于大东区沈铁路2—3号。隶属于二台子街道办事处,在该街道境内的西南部,曾经有明代建立的第一墩台(即烽火台)。后来在此地于1969年组建老瓜堡前街革委会,1981年改称头台子居民委员会。此地历来有头台子之称。但是现在的头台子(大东区二台子街道原头台子居委会)已经没有烽火台的遗址可寻了。
沈阳第二墩台遗址,位于大东区大二台子。坐落在沈阳城北的第二墩台(俗称烽火台)遗址,据大东区地名办公室于1990年考证:“墩台遗址应有十米高左右的圆形残土堆,直径有十米多宽,还有砖头等遗物。”79岁的沈海大队农民李景云说:“我家在这二台子住了八代,北边这个墩台,是圆形的,十多米高,我们一直管它叫墩台……”文官街道办事处干部崔连荣也证实说:“小时候家住侯家岗子,在现在沈阳市锅炉二厂的西北处有一个大土堆子,从地面凸起,高约十来米,小时候常去玩儿。”
这个明朝建筑的墩台,是由沈阳中卫(明代沈阳的名称)管辖,古代社会最常见的军事报警设备,就是烽火台。明代时倘若一方受袭或发现敌情,便燃薪为号,一个接一个向相连的烽火台发出信号,并立即派兵救援。据资料记载:明代的烽火台,其结构一般是高十点八米,台底直径九点七米,顶部有垛口,设有一方门,是烽火台的进出口处。沈阳地区古代时,每隔五至十里就有用砖等构筑一处墩台,过去说是五里一墩、十里一台,如现在的头台子、二台子、三台子和四台子等。现在沈阳遗存的地名头台子、二台子、三台子和四台子,就是取第一墩台、第二墩台、第三墩台和第四墩台的各两字,而得名为头台子、二台子、三台子和四台子的。这些台子的地名不仅成为沈阳的一种历史记忆,而且这些地名也是沈阳历史的活化石。说到沈阳的二台子、即第二座墩台遗址,前些年经考察还有遗迹存在,但已是一座土包子了,在大东区大二台子北部,土包还有二米多高,直径为十米多。大东区有关部门已摄影存档。
【沈阳地名】台子已然成为历史记忆 1986年清水台地名碑。该碑位于老102国道(沈闫线公路,清西街)。地名来历:1653年(清顺治10年),清政府颁布《辽东开垦条例》以后,从关内迁来大批移民到此地开荒落户,逐渐形成村落。因当时村北有烽火台残基,人们在烽火台附近掘开一眼水井,井水清澈如镜,遂将村子起名清水台


另外附带再说一句,沈北新区有清水台镇,该镇位于沈北新区东部。据史料记载此地也是原有一处烽火台,台下因有井水清澈而得名。地名是历史的产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地名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历史,记录了社会的发展变迁。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