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袭人和平儿为什么都没有孩子?

2018-06-11 16:16阅读:
袭人和平儿为什么都没有孩子? 婉如清扬
贾琏的小妾尤二姐因为庸医误诊,流掉了一个成形的男胎,凤姐作好作歹地祈祷,希望尤二姐身子好利索了,再怀得个儿子,她宁愿吃长斋,又骂平儿不是个有福的:“和我一样。我因多病了,你却无病也不见怀胎。如今二奶奶这样,都因咱们无福……”凤姐虽是为发作秋桐作准备,但是她此刻说平儿没怀过孩子,却没说错。当然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凤姐的气话,也是场面话,因为谁都清楚,平儿没有孩子的原因之一,就是凤姐本人。
都是凤姐闹的!
平儿随王熙凤嫁入贾府多年,在四个陪嫁丫头里面,她是拔尖的一个,不但聪慧,而且极善隐忍。多年来,她和凤姐是完全站在一起,才保住了她的小命。后来升级成了贾琏的通房丫头,看起来似乎待遇好很多。但是,只是看起来而已,作为通房的平儿,在凤姐眼里,不再只是自己的副手,也已经变成了一个情敌。没有哪个女人会愿意和别的女人分享自己的丈夫,哪怕这个人是她的丫头,哪怕她并没有多爱这个男人,她也不希望丈夫和别的女人有什么发生。人都是有私心的,有占有欲的,凤姐作为一个强势性格的女人,在这点上,更是表现突出。于是,平儿和贾琏,一年也没得几次,因为凤姐是个醋缸。平儿能得宠幸的次数少,而且依凤姐的性子,事后多半还会有避子汤在那等着平儿,这东西喝多了,副作用大,平儿有孕的机会,越来越小了。
站在平儿的角度看,她多半也不愿意要孩子。虽然怀了孩子,可以升级为姨娘,但是她的人生,也可能就到此为止了。无论凤姐在不在,主子奶奶都不会是她。
袭人和平儿为什么都没有孩子?
小妾扶正这种事情,历来没个准,得靠机遇。在明朝以前,敢把小妾扶正的人还真不多,有些时候敢于扶正的人,还得想招。比如宋朝宗室赵宗
景,他一心想把自己最喜欢的妾室扶正,等了好多年,妻子终于死了,丧期过了,他也没敢明目张胆地摆酒请客扶正妾室,而是把妾送出府,做了大户人家的小姐,然后再三媒六聘地把这个妾当作良家女子娶进门来。做得够可以吧?无论是原来的妻族,还是老赵家,甚至是小妾的娘家,面子都很好看,可是,被有心人以不遵纪守法的罪名上告到皇帝那里,皇帝大怒之下,降他的级,还严令赵宗景把妾送回娘家。在严守礼法的时代,妾就是妾,扶正就要了政治生命。贾琏生活的时代,虽然已经不是老赵那个时代了,国家也没有明令不可以妾室扶正,但是在讲究礼数的贾府,平儿被扶正的机会还是非常非常小的,也只有高鹗的笔才能做到这点。其实如果贾府那会儿还没有散,平儿也不一定会有机会当正室,这也是她为什么要帮尤二姐的原因之一——同病相怜啊。贾府散了,扶不扶,都没有意义了。平儿是个聪明女人,不会不知道自己的将来其实并没有多亮,所以,以她的性子,也不会想生孩子。生出来干什么呢?徒增烦恼罢了。
凤姐管得特别紧,平儿也不太愿意,于是,虽然平儿当了多年的通房丫头,她也没有怀个孩子。
可是,袭人呢?
袭人是宝玉身边的一等丫头,在很早以前,贾母就把她放在宝玉身边伏侍他的生活起居,负责照顾,有把她当作将来妾室的意思。在宝玉成亲以前,她是唯一一个作者明写了和宝玉有那关系的女子。她没有通房丫头的名号,却有通房的事实,尤其是王夫人将她的月钱提到二两银子时,她就更是贾府头一份了,没有姨娘的名头,拿着姨娘的月例,没有“姑娘”的称谓,做着“姑娘”做的事,是宝玉屋里没有过明路的房里人。
她头上没有主子奶奶,似乎更有机会生孩子。可是相较于平儿,她的处境其实更糟糕。平儿如果得到允许,还有可能生,而袭人,在宝玉成婚前,绝无可能。象贾府这样“讲规矩”的人家,在正妻进门之前,不会有妾室,也不会有通房丫头的名号,就算是有了关系的丫头,也不能生个庶子出来,让贾宝玉名节有亏,让贾府蒙羞。何况袭人自知身份,他们的事情往往都是偷偷摸摸——,尽管谁都知道她和宝玉的事情,但是在没有弄出孩子来之前,大家都睁只眼闭只眼,但是孩子出来就不一样了,说不得就要留子去母了,那会儿,袭人如何自处呢?所以,别说不被允许,就是她自己,也不会想生。
其实,从作者写作的角度来看,她们也生不出孩子。婴儿没表情,没对白,于剧情无益,就如巧姐,几乎没有对白,没有什么描写,只有侧面勾勒,只有让她取个名啊,生生病啊——孩子一多,作者也好烦啊。
曹老先生借宝玉之口说过,女儿家都是水做的骨肉,是让人神清气爽的存在,是珍珠一般美好的人儿。可是,女孩子年纪大了,就不水灵了,珍珠也变成死鱼眼睛了。平儿也好,袭人也罢,在曹老先生的眼里,她们都是美的,虽然都有缺点,但也是可爱的姑娘,让这样一个个的姑娘们,都挺着大肚子争风吃醋,或者变成水桶腰,拉扯着孩子,那形象似乎不太好看。于是乎,为了让美停留,姑娘们吃喝可以,拉撒什么的,就不写了,所以,大观园里,几乎找不到厕所。当然了,这是清扬在妄猜曹老先生的下笔之意了。不管怎么说吧,平儿和袭人,没有孩子,既是写作需要,也是故事需要。(婉如清扬)
欢迎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婉如清扬,读历史,读红楼,生活思考两不误!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