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回忆录】这里真是穷山区

2024-04-30 21:30阅读:
【回忆录】这里真是穷山区 题图:冬红花 77岁的退休编辑、同志母亲吴幼坚2023年2月1日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回忆录】这里真是穷山区
【回忆录】这里真是穷山区
男友阿波1968年10月离开暨大,大学生要到部队农场锻炼,一年半后才去湖北应城石膏矿。他在职工子弟中学教书,每年寒暑假回广州探亲。如此算来我和他别后重逢,应是在1970年夏天?但我俩却没有合影。这次相处我不再有最初那种激动,可能插队生活让我成熟、独立,也可能两人拉开距离变得有点陌生。我家搬到吉祥路旧楼地下,五妹睡堆满旧家具的大房,另一小房极狭窄。阿波姐姐家左邻右舍人多眼杂。没有合适地方可待,阿波借到老同学宿舍钥匙,带我到东华西路“三角市”(这地名特好记)。我俩关上房门,在独立空间轻松聊天。我才23岁,说好二十
六七才结婚,心里自然有条底线,两人只是拥抱亲吻。某晚他送我走回吉祥路,还不想这么快进家门,便在路灯下汽车站牌旁聊了很久。两个带红袖标的街坊大姐过来,一脸严肃:“喂,你两个系咩关系?做乜咁夜仲系街上?(粤语:哎,你两人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这么晚还待在街上?)”我指着马路对面巷口:“我同佢系朋友,我屋企系后楼下街。(粤语:我和他是朋友,我家在后楼下街。)”她俩催促:“后生女咁夜仲唔返屋企,老豆老母会挂住!(粤语:女青年这么晚还不回家,爸妈会记挂的!)”听说街道纠察员每天领八角钱补助,有市民戏称为“八路军”。我边走边想,“八路军”管得真宽!我走进小房,一阵晕眩,立即在碌架床躺倒,昏睡一小时。睁开眼,阿波还坐着守候,确实善良本分。年初我给他寄去穿大襟衫梳双辫的近照,如今他看我脸庞饱满,不知实际是虚胖,经常低血糖头晕。听我讲新圩情况也不算差,他就放心回应城上班。


那时我们都没想到,知青后来迁去的江英是那么穷。小杨父亲杨应彬原任广东省委常委兼秘书长,所以小杨写回忆录,背景材料充足:
江英地处阳山、英德两县交界的石灰岩山区,由原来阳山的江口公社和英德的英阳公社合并而成。上世纪六十年代,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出差路过此地,看到这里耕地稀少,满山遍野都是石灰石,自然环境之恶劣,比起大寨大队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经过调研后发现,像这样的石灰岩山区在粤北地区还为数不少,如果能抓个点,找出这类山区脱贫致富的路子,对整个粤北地区的工作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因为江口、英阳两个公社都在同一个山上,自然条件完全一样,为便于开展工作,陶铸决定将两个公社合并为一个江英公社,归阳山管理。
江英公社1965年挂牌,公社用上级拨付的投资大规模兴建了茶场,把许多宜茶山地种上了茶叶、油茶,还支持大队、生产队种了不少板栗、油桐,因地制宜地发展山区经济作物……可是好景不长,1966年文化革命爆发了,1967年初陶铸就被打倒了。计划中的物资、资金支持没有了,农民以劳工形式投入的一些致富项目,成了半拉子工程,老百姓当然很有意见。特别是原来的英阳公社,处在相对较富裕的英德县,原先得到的照顾比较多,现在划到穷得叮当响的阳山县,省里又断奶了,原来属英阳的干部和农民,都感觉到了很大的落差,于是他们要求分社,要求归回英德管辖。据说当时闹得很凶,历史恩怨、宗族矛盾也夹杂其中,还发生了械斗,最后政府动用了武装力量,还抓了人。我们到达江英时,韶关地区派驻的工作队还在一些村庄驻扎,钟如芸他们去的寨狗磅是“重灾区”,驻村的工作队员也最多。把我们从新圩调到江英,不知是否有把我们作为“永久工作队”的考量? (引文完)
21位知青对以上情况并不知晓,凭着服从安排的觉悟就到了江英。江英圩不大,但比新圩有规模。阳山至英德的公路穿圩而过,公社位于公路一侧。集市不过是柱子顶起一层瓦盖,四面透空、没有墙的两三排大通廊。平时空无一人,圩日才有人做交易。百货店、饮食店、农机厂、缝纫社、供销社、信用社、邮局、医院和中学等等,都沿公路而建。到达江英后,黄萍儿被留在公社广播站,20位知青分别去江英大队和向阳大队,都离公社不算远。我们重组为五个“家庭”,在公社院内分完“家产”就解散。
我和尹泉香、陈子元、谭树荣分在江英大队西田生产队,选成熟细心的泉香为户主。村子周围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灰黑大石,春天桃红李白掩映着很有诗意,随便搬进城里公园绝对是美景,可是这里穷谁有闲心欣赏?过年之前生产队无现金可分,破例让大家上保护水土的后岗山砍树卖柴,可见集体经济穷到什么地步。由于地处高山之间,江英水源比新圩更难解决,耕作基本靠天吃饭。新圩多数家庭圩日晚能吃饭,江英缺稻谷,一个月也未必吃上一顿干饭。这里一年四季主粮是麦羹、木薯、番薯,做餸是辣椒、苦麦菜、猪乸菜,过年才能吃肉。
到江英不久便是春耕,旱地多,春耕的重点不是水稻育秧、犁耙田及插秧,而是翻地。旱地不少靠近山边,是在石头缝里开出来的,有些地块小到只种一株玉米,农民也寸土必争。当地有个笑话:某人开垦十块地,收工时点算一遍,怎么只有九块?数来数去都少一块,原来被脱下的竹帽盖住了!这种地如果用锄头肯定施展不开,因此当地使用一种名为“锹”的农具。它有半人高的锹把,一头接有一副七寸来长、宽约四寸的直板刀身,在接头处上约两寸,安了一块小蹬板。使用时先将锹刀插到地里,接着用脚踩在蹬板上,把锹刀深插进泥里,最后两手合力,上掀锹把,将锹刀以及带着的大块泥土翻上来。翻地很耗人力时间,但质量却很好,每个知青都打了锹刀,很快学会使用。江英没有大片田地,零散山地须分组耕种,有时两组相距很远,看日头也难判定时间,就靠队长统一指挥。他随身带只闹钟,在那组喊过来:“转朝啰——”我在这组应过去:“哎,转朝啰——” 中午“转昼”,傍晚“转夜”也如此,或许这样喊多了,我的嗓音才越发响亮?
我们在新圩已练出肩挑百斤的本领,不少女生能挑120斤,高大壮实的饶建生挑起180多斤健步如飞,把很多农民都比了下去,令人们对知青刮目相看。但在江英,我们却要学挑重担走山路。我们都体会到,挑同样重量走平路和走山路是两回事。崎岖山路旁的石头左一下右一下地作弄着你的箩筐,脚下高一脚低一脚地不断令你失去平衡。农民教我们,要用脚趾抓着地,身子稍微向后,才能稳稳下山。
各村都给知青安排了住处,条件有差有好。上田心队村民腾出两间柴草房,一间给罗伟平和许光远住,对面一间则做知青户的厨房、饭厅兼放柴草,门角处有一块灰砂硬地面给女知青做洗漱。黄小励和胡珊妮的住房很小,原是村民堆柴草的泥砖屋,没有窗户。门两旁靠墙各放一张床,中间挤进个箱子,上置煤油灯,两人各一盏。尿桶紧贴在小励的床后。开了门,门板就挨着了床头;关上门,屋里一片漆黑。白天知青在家从不关门。晚上点着煤油灯,满屋尿骚味混杂着油烟味。三间房都是泥地面,厨房和男生住房还漏雨,地面变得湿软,赤脚走在上面,烂泥从脚趾缝中挤出,和走在野地里没有区别。延安干部后代、美院院长女儿、中大教授儿子,就在这环境里安身。
西田村建有一排排泥砖房,知青户在最后一排,是队长借出的房子,比较新净。三个女生住一间房,隔几间就是男生卧室兼厨房。我们四个分别是初一、新四、高二、高三学生,彼此相处融洽。收工后,两人去自留地干活,一人挑水,一人煮晚餐。从村口挑水回家要上多级石板台阶,平时不算太难,一旦下暴雨我宁可接屋顶流下的“瓦坑水”,尤其他们三个都回广州时,自己就打算马虎对付。但村民说那水太脏洗衣洗澡都不行,一定要担井水。冬天担水更考功夫与运气,石板结冰滑溜溜,不少人摔跤把水桶跌烂。这时会有村民邀我去她家舀水用,再一起用她家脚臼捣米、捣牛筋粟、捣三角麦,做糍粑吃。她问,听说阿坚你爸妈都在坐监?我低头无语,想到已两三年没见父母也不能通信,泪珠悄悄滴在石臼里。
在新圩照相用我从家里带去的相机,转到江英后用黄萍儿家相机。萍儿大姐在广雅与我同班,两家父母又都在文革中受冲击,所以共同话题特别多。萍儿当上公社广播员后,彼此来往更方便。四妹从海南回广州探亲,去萍儿家取相机带到江英。她跟我、萍儿从江英步行下山去青莲趁圩,在公路边拍摄了一组以远山屏障为背景的照片,我抬头挺胸双手叉腰,一副战天斗地的架势。我给在广州当工人的张兵回信,还特别提到这幅照片和题诗。冰沙保存了我给张兵并转她的信,最后还给我。那四页信纸写满八面,纸张已发黄变脆,我辨认着密密麻麻的字迹,把整封信逐字逐句打出来。信里充斥的政治话语,如今看着很别扭,但却反映出当时的思想。下面摘录部分——
张兵:
你好!收到你的信后,我把它给好些知青看过,大家认为,你所提出的问题:“人的一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确实值得我们深思。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为了保证我们的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我们不仅需要正确的路线和政策,而且需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我们是我国承上启下的关键的第三代人,是在新社会里长大的青年,能否接好革命的班呢?怎样才能把自己锻炼成坚强可靠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这个关系到中国与世界前途的重大问题,我反反复复地考虑过许多遍,在革命实践中,逐渐有了自己的一点体会。我俩是多年老同志了,政治上都有共同的目标: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因此,我是很愿意与你交流自己的这点体会的。此信望能转给少芳、惠梅看看,因为我太忙,无法一一去信,反正也是这样的内容,不再另写了。
在你的来信中,说是向我提个“唯一的要求”,但我是无法达到的,因为一块来江英的二十一位知青不都常在一起,我与另一个大队的尤其少机会交流情况,对他们的思想动态掌握得不准确、及时与全面,故不敢随便报道。还是以谈我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为主吧,或许你能从中了解到一些你想知道的东西吧。
……我们的同志经常被抽调到兄弟大队去搞工作,如尹泉香、胡珊妮等刚从外地回来,她们去蹲点协助该生产队建立政治学习制度,改选了生产队领导班子,整顿了劳动纪律,健全了经营管理制度。她们离开时,贫下中农都依依不舍。我也到过一个山区大队去支援春耕抢插,还去过另一个山区搞专题调查,为公社三级干部会议写典型讲用材料。外出接触了不少社员干部,了解了江英地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的历史和现状,使我更深切地感到这里是多么需要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啊!我们革命的知识青年,应当成为这样的人。转战新点后,同志们更自觉刻苦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形势在发展,革命在深入,不学习就无法适应党与人民的需要啊!我们正在开展“一打三反”运动,工作非常繁忙,劳动也非常紧张,每天只能睡五六小时,但大多数同志都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坚持学习。我们的身体普遍比来江英之前差了,不少同志生病,但仍坚守岗位,边工作、学习、劳动,边治疗。我们只有一个信念:为在粤北山区浇开大寨红花,洒尽血汗也心甘。
……张兵,你在团里担任什么工作呢?宣传委员吗?还记得我们在中学时共同搞宣传工作的情景吗?那时候我们有热情、干劲,现在应当更有热情、毅力。因为我们受党培养这么多年,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加上有了三大革命的一些实践体会。希望今后多多交流宣传工作的经验,并尽你的能力,寄些较难得的学习资料给我吧,我们在农村比较缺乏这类东西。
……毛主席在光辉著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我虽然不是文学家、艺术家,但丰富多彩、紧张充实的战斗生活,同样激起我的“诗意”,不时写下几句小“诗”,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今春我们还照了些较好的相片,我选了三张自己比较满意的,题了“诗”,以后送给你吧。其一是沿公路上山时途中摄的,我写道:“登高望远迎朝阳,青春似火志如钢。粤北大寨双手创。敢叫天下红旗扬!”这就是我心里的话。
我的情况就写这么多了。最後向你提点希望,愿你做好团的工作,团结、带动青年工人,在“工业学大庆”中当先锋。你们有八小时业余时间,我们没有。希望你们珍惜这时光,多多学习,多为革命事业出力。
共勉:
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五十周年的大喜日子
战友 钢坚
一九七一、六、二十二 江英 油灯下


【回忆录】这里真是穷山区 吴幼坚1970年春返穗探亲时留影
【回忆录】这里真是穷山区
左起:陈子元、尹泉香、林碧影在江英准备坐客车回广州探亲。

【回忆录】这里真是穷山区
江英山乡

【回忆录】这里真是穷山区
【回忆录】这里真是穷山区
【回忆录】这里真是穷山区 山区村庄
【回忆录】这里真是穷山区
1971年春,吴卓坚去阳山看望二姐与知青在江英西田村合影,左起:黄萍儿、吴幼坚、尹泉香、陈子元、吴卓坚。


【回忆录】这里真是穷山区
左起:吴幼坚、尹泉香、陈子元、谭树荣在西田村前合影。


【回忆录】这里真是穷山区
远处是我们的村庄和农田
【回忆录】这里真是穷山区
陈子元与尹泉香在女知青房间门口留影
【回忆录】这里真是穷山区
吴幼坚扛着锹在自留地留影。
【回忆录】这里真是穷山区
江英的庄稼种在石头缝里。

【回忆录】这里真是穷山区
【回忆录】这里真是穷山区
吴幼坚1971年6月22日在江英油灯下写给广州女同学张兵的信

【回忆录】这里真是穷山区
吴卓坚1971年春与二姐吴幼坚在江英至青莲的公路旁合影
【回忆录】这里真是穷山区
吴卓坚在公路旁留影

【回忆录】这里真是穷山区
【回忆录】这里真是穷山区
吴幼坚1971年春在江英至青莲公路旁留影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