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回忆录】感受赤贫(83)

2024-05-03 15:38阅读:
【回忆录】感受赤贫(83) 题图:紫荆花 阿坚2024年2月29日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回忆录】感受赤贫(83)


【回忆录】感受赤贫(83)
江英不用说也是比新圩艰苦的,但江英不同大队、生产队仍有区别,广雅知青中的几位,很快见识了何谓“赤贫”。
杨小杨写道——


1
971年春,刚到新中生产队不久,大队就让我和余颖华到大塘坪村,调查新近嫁到我队的邓水娣的问题。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这类调查是家常便饭。从新中到大塘坪要走整整一天的山路,沿途景象简直让我们惊呆了。初到江英给我们的印象是地里长满了石头,可在大塘坪,耕地都在石头缝里,每块只有巴掌那么大。大塘坪缺水,雨季泉眼里还有水,到了旱季水就干了,村民就要来回走20几里山路到山下去挑水,年年如此……队长煮了一顿玉米碴子饭款待我们,可这碴子饭硬得真难往下咽,好不容易完成了任务,可我的胃痛了整整一晚。第二天这坚硬无比的碴子饭自然成了我和余颖华的一个共同话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话题就是跳蚤,她被咬了一晚,我也被咬了一晚,我浑身上下被咬得全是包,奇痒无比,后来数了一下,竟有140多个!(引文完)


余颖华同样遭遇虱子,但她那晚却忍受下来——
当晚,村里安排我与一个女孩同铺。还没入睡,已感觉到虱子猖狂进攻我这陌生人,身上一串连一串起着疙瘩。下乡几年,虱子可把我害苦了也惹恼了,爬了一整天的山无法入睡,我岂能放过它!我噔的一下翻了被子爬起来亮着手电筒……虱子还没找到,身旁被吓呆了的女孩反把我吓呆了:她竟一丝不挂!早听说过山里人夫妇同穿一条裤,也听说过山里人早穿晚洗只有一套衣服……听时都当笑话,今天眼见为实:那女孩的衣服正在灶头上烘着。我心里顿时翻起说不出的多重滋味,那滋味远盖过了对虱子的愤怒。不知是为了尊重一个淳朴女孩的自尊,还是为了我并非在书本而是在现实中真实体验到的贫穷,还是为了什么,总之我没再抓虱子,任凭它肆无忌惮地咬了整个晚上。(引文完)
1971年4月至6月公社派杨小杨、钟如芸、李志远去六仔崆,胡珊妮、林碧影、尹泉香去湖广坳调研。


小杨写道:六仔崆天下之穷处的阳山也是数得上的穷村,粮食不能自给,还要吃政府的反销粮。村里有个土改根子40来岁仍未成家,因病丧失了劳动力,境况很惨。我们见到他时他披着一件刚领到的救济棉袄,在一堆炭火旁取暖,准备坐到天亮。有一天他想到邻村姐姐家去要点吃的,可还没走到,就饿昏在路上……当时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和各家各户一样,粮食是三同户家最大的问题。一天炒菜的时候,我看她从盐罐里拿出一块肥肉,心想这下好了,能吃到点肉了。没想到她拿出那块咸肉在热锅里快速地刷了两下又放回盐罐里,一盆野生苦脉菜倒进锅里就这样炒起来,天啊,天天吃这一点油腥都没有的菜,主食又只有红薯干和稀得可以照人的蕉芋粉煮的糊糊,几个月下来我就感到身体异常虚弱。(引文完)
胡珊妮关于湖广坳的记叙很生动——
每天天不亮背着用一根二尺长的竹子做的竹筒,装上像水一样稀的麦羹,有时还是馊的,这就是一天的午饭了。跑上两三个钟头石头山路,艰辛地劳作,有时到了地点一看,才种下的庄稼被山猪刨得无影无踪,真是有泪也流不出。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我是经历了,在那个山坳往上望,全是石头,没有树,没见到土,我们从山脚往上把石头缝里长出来的草砍倒,等它们自然晒干,过几天放上一把火,霹雳啪啦,漫天都红了接着又变黑了,石缝里的泥土盖上了一层厚厚的黑黑的草木灰,再过几天我们背上一把长长细细直直的小锹,在布满草木灰的每一块小石头缝里,锹一下撒上一点玉米种子,盖上草木灰,老天保佑,山猪,野禽别来破坏。老天保佑,下点雨给庄稼一点水喝喝。就这样等待着收成了。(引文完)
钟如芸、胡珊妮分别执笔写调查报告上交。湖广坳那份收进2014年出版的《广雅知青阳山情》中:“通过两个月的调查和与湖广坳贫下中农一起生活和劳动,对我们的教育极深极深,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农民的现状,看到了中国贫下中农纯朴勤恳艰难的生活状况,更坚定了我们老老实实做贫下中农小学生的信念,进一步认识到创造历史的是人民,而不是高贵者……”小杨慨叹:'恶劣的自然环境又遇到瞎指挥,让六仔崆的百姓怎么活?脱离实际、强迫命令、长官意志,在那个年代不知害死了多少人。”六仔崆、胡广坳两个生产队位于江英一东一西,都是‘穷到出骨’的生产队。相信我们两个调查组的知青对那段经历的感受都是同样的:刻骨铭心。”珊妮很有共鸣:“虽然艰苦,但是永世难忘,现在对什么是苦,真是没有一点感觉,好像什么都不苦似的,可能是见过什么是艰苦了吧,真是没白活!”
我与其他没参加调查组的知青,也都经受着各种考验。罗伟平1971年秋冬去修青莲船闸,经历与众不同——
那是当时县里为了提高小北江的通航能力所规划修建的几座渠化工程之一……民工的劳动强度极大,每天担沙挑泥抬石扛水泥,无一不是重体力活。工程建设,石料必不可少,而要采石料,就要放炮炸石。打炮眼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活,要挥动用几根竹篾拼起来作锤柄的“软把锤”,把榔头不偏不倚地砸在钢钎上,眼力手力腰力和胆量缺一不可,因为稍有偏差,铁锤就可能砸到扶钢钎的人的手上。炮眼打好后,填炸药插雷管接导火索的环节要求的是一丝不苟,事关人命啊。而最后的点火放炮,则是最危险的工作,也是我最喜欢干的事,考验人的灵敏和胆量,够刺激。
放炮大多在中午或傍晚收工后进行。指挥员首先吹哨清场,负责点火的几个小伙子,手拿点燃的香蹲在自己负责点火的第一个炮眼旁。随着指挥员令旗一挥哨声一响,点火手们马上点燃第一炮,再快速敏捷地奔向第二个、第三个炮眼,每人要点好几炮。点火完毕后就死命地跑回安全地带的掩体内。随着炮声隆隆响起,要细心地数炮响的数目。如若炮响数少于点火数,那就是出了哑炮,要派人上去排查。排查哑炮要非常小心,因为万一在接近哑炮时,哑炮突然响了,是要出人命的。
干活虽然很累,但民工队伍中都是年轻人,朝气蓬勃,嬉笑打闹,也不搞什么运动揪斗之类的烦心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每天三餐每人有四两米饭供应,尽管餸菜通常只有冬瓜、萝卜或者豆角之类,肉片是难得一见,但比起番薯麦羹还是强多了。在某些瓜菜供应不上的日子里,记不清多少次了,我们每人只能分到两块豆腐乳,就打发一顿饭了。(引文完)
1972年底,黄小励与饶建生、杨小杨由县里组织去大寨参观,吃苦意志更坚定。几十年后小励只写一句:“1973年初我参与修建花溪嘴渠化工程,在该年夏季离开。那段时期的劳动与生活,在下乡五年中感觉最艰苦。
小杨由于严重营养不良,体质极度虚弱,韧带松弛,吊不住肾,肾掉到肋骨下面,因此阳山医生误判其“肝大三指,质硬,腹胀(腹水?),轻度水肿”。他回广州复检,才明白医生摸到的是肾,不是肝,质当然比肝硬啦。广州医生叮嘱小杨注意营养,少干重体力活,尤其不要挑担走山路。“你以后胖了,有脂肪了,肾就会被托回去。”然而小杨根本没法做到。某日他回新圩卫生院开药方,然后去找翟广。翟广回忆道——
他一进门,我看他一副病怏怏的样子,脸色苍白,说话有气无力的。他说最近浑身不舒服,心跳得慌,出很多汗,总觉得很累。这次打算在新圩住几天,调理一下。我一看,那处方开的是十全大补汤,还有附子、干姜等十分温补的药,一般年轻人受不了这么大补,除非极度虚寒。我问他在江英吃的是什么?他说经常吃一种蕉芋,还有木薯等。这些都是非常寒凉的食物,加上长期营养不良,超强度的体力劳动,身体严重透支。治疗需要标本同治,治本为主。就是要补充营养,用药才能有效。于是我自掏腰包为他买些滋补药材和瘦肉,每天炖肉汤给他作为食疗,大约一星期后,他的病大有起色,脸色红润,说话的声音也洪亮了很多。多年以后,每逢提到此事,他对我都非常感激。对他的感激,我只是笑笑。心里想,下乡几年,我自己从来没有享用过,也没有条件这样做。但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况且,我们同是知青,同命相连,情同手足,对有病痛的同伴给予关爱和帮助,减轻他的痛苦,自己心里也好受些。病人康复了,就是对医生最好的回报。(引文完)
无论哪个知青的家人、朋友来阳山,都成了大家的事。我四妹记得她来江英,知青们做猪乸菜包款待,人们热烈地交谈着,铁锅下柴火也热烈地燃烧着,蒸菜包的水都差点烧干;章淑平的妹妹看望姐姐,知青陪她上山观景,去公社参加知青聚会;小杨的妈妈不但带来很多好吃的,还给几位知青送雨衣……在部队、在城市的广雅校友也来看望,有几位还与知青相恋,结婚生子。对方实地考察过仍不退缩,我觉得就这点也不简单。卢学光情况有所不同,他回广州读完三年大学又分配回新圩教中学时,另27位知青已全部离开农村。在广东省军区工作的女友、原广雅初二女生陈其晖,给部队组织写了“恋爱申请报告”,表达对男友的支持。陈其晖为《广雅知青阳山情》写了《阳山恋》,我读着觉得比《庐山恋》更深沉动人。
到江英后知青开会、串门等比新圩少,但有次集体行动却印象深刻。那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电影公映,知青们停工步行大半天去县城观看。大家提前到公社过夜,兴奋得很晚才睡,有些人为节省宿费不睡招待所,在会议室凑合过一夜。次晨下山走到青莲公社,又沿公路走到水口公社。下午走到县城已又饿又累,还是迫不及待买票看第一场。不知其他知青怎样,我是灯光一暗就不由自主打瞌睡。勉强挣扎着,一阵清醒一阵迷糊中,第一场放完了。紧接着看第二场,依旧阵阵迷糊,只是时间错开了,第一场漏看的画面,第二场说不定补回。记不清是否还看了第三场,次日大家坐班车回江英,车上继续回味电影,我只记住零星片段,而余颖华却能哼唱着音乐讲述全剧!


【回忆录】感受赤贫(83)
杨小杨(左)与罗伟平(右)
【回忆录】感受赤贫(83)
黄启枝(左)与林碧影(右)
【回忆录】感受赤贫(83)
大寨留影,左起:杨小杨、饶建生、黄小励。
【回忆录】感受赤贫(83)
参观大寨后归程在武汉留影。
【回忆录】感受赤贫(83)
左起:余颖华、章淑平妹妹、章淑平、李志远。
【回忆录】感受赤贫(83)
左起:黄小励、叶凤妹、林碧影、黄启枝、章淑平妹妹、章淑平、钟如芸。
【回忆录】感受赤贫(83)
左起:吴幼坚、吴幼坚二妹、陈子元、黄萍儿、尹泉香。
【回忆录】感受赤贫(83)
广雅校友何国新从部队来江英看望大家,知青们在吴幼坚插队的西田村前合影。前排左起:李志远、李穗立、饶建生、何国新、罗伟平、卢学光、徐声煜、谭树荣;后排左起:李明、余颖华、章淑平、吴幼坚、黄启枝、尹泉香、林碧影、胡珊妮。
【回忆录】感受赤贫(83)
女知青与来自外地的何国新、卢学光在古老的大杉树前留影。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